□ 本刊記者 嚴碧華
創新是社會管理的生命
□ 本刊記者 嚴碧華

今年以來,“社會管理”頻繁進入中央的議事日程,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社會管理內容首次單獨成篇。
在此背景之下,各地積極創新社會管理,成效凸顯,尤其是城鄉結合處的村落或者“城中村”,此前因征地拆遷而問題較為突出,在推行網格精細化管理之下,得到了較為顯著的改善。
湖南省資興市東江鎮羅圍村是一個典型的“城中村”,全村共轄15個村民小組,2459人,而流動人口高達2萬人。
羅圍村區位優勢明顯,是資興市招商引資項目的集聚地,現已落戶的企業達10多家,與此同時,該村也是資興市城市建設擴展的主要區域,一批批房地產開發項目已相繼開工或建成。
優越的地理位置給羅圍村帶來了財富,同時也衍生了諸多矛盾,比如征地拆遷土地補償款的分配、村民與企業之間的矛盾等。
曹明偉在這個村干了14年的村支書,感受頗深。
“因為征地拆遷補償,村民曾經多次去長沙、北京上訪。” 曹明偉表示,這些曾經讓他和村委會班子非常頭痛。
今年3月,資興市被確定為湖南省創新社會管理的試點縣市之一 “實施社會管理創新以來,對于存在的問題早發現,早解決,截止目前,沒有一人去長沙或北京上訪。”在曹明偉的辦公室,他似有感觸地說道。“為了方便群眾辦事,我們村委設立了辦事大廳,每天有專人值班,隨時解決百姓問題。”
羅圍村村委建有一幢綜合樓,村委在三樓辦公,以前村民要辦事,必須去三樓,挨個找人,但現在完全不一樣,在一樓的辦事大廳設立了羅圍村綜合信訪維穩群眾工作受理臺,還細分了“來訪受理”、“便民服務”等,每項服務有專人負責。
7月16日上午10時,周六,本刊記者來到該大廳時,三個工作員正在值班,正巧有村民來辦事,工作人員細心的告訴他需要什么流程,幾分鐘后,村民滿意而歸。
除了辦事的便利,最主要的是該村實施網格化管理,更加精準地了解群眾的訴求并力求解決,治安明顯改善。
“自2010年起,我村積極探索實踐以社會管理網格化為抓手的社會管理創新建設,實行治安管理進網格、矛盾化解進網格、社會服務進網格、管理考核進網格,將原本分散的社會管理轉變化網格單位為主的精細化管理。” 說起這些,曹明偉頭頭是道。
羅圍村按照完整、便利、均衡和差異性的原則,將全村劃分為5個網格單位,然后整合駐村民警、輔警、城管隊員、城市治安綜合協管員、流動人口協管員、村干部、村小民組長、樓棟長、治安信息員、平安志愿者等,以6-10為一組,負責一個網格單元。
同時,注重團隊管理服務能力的集中整合,充分考慮各組成員的崗位職責、專業特長、年齡結構、性格特點等因素,科學配置、優化組合。
所有網格人員實行管人、管事、管組織等綜合職責于一身,對網格內居民做到“走村入戶全到位、聯系方式全公開、反映渠道全暢通、服務管理全覆蓋”。
除此之外,網格化管理還圍繞如何幫助群眾增收致富與引導創業。
作為典型的城中村,針對于企業多、流動人口多的現狀,當地很多村民開起了飯店、旅館,跑起了運輸。
在專家看來,“網格化管理”有效整合了各方面資源,暢通了群眾訴求渠道,夯實了維穩工作的群眾基礎。
這是曹明偉此前難以想象的。“盡管工作量大了很多,但心里踏實。”他猛吸了一口煙然后緩緩說道。
當然,不僅是羅圍村乃至資興市。通過百度搜索社會管理創新,相關信息數不勝數,尤以各地社會創新管理實踐為主。
“太方便了,我來辦理購置摩托車補貼的手續,蓋公章,不到3分鐘就全妥了。”坐在柜臺前的池淮鎮芹源村村民方建洪說,4月21日買了一輛長鈴牌摩托車,通過便民服務中心代辦汽車下鄉的補貼手續,15個工作日以內,650元就會打進他的賬戶。
據悉,當地辦理分戶、農村合作醫療報銷、審批建房……凡是涉及老百姓的服務、審批事項,一個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條龍服務。而在設立“中心”之前,鎮里的七站八所辦公場地分散,干部流動性大,群眾常跑冤枉路,人難找、事難辦,老百姓怨言多、意見大。
在數年前就已建立106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去年,衢州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進一步鞏固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成果,將便民服務網絡延伸到村,建立村便民服務中心,讓村民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多、更便捷的服務。
“密切聯系農民群眾、提高農村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切實解決農民增收難、農村維穩難這個關鍵問題,是新形勢下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教授陳鴻宇如此表示。
在他看來,在社會管理創新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的黨委、政府對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社會管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有所弱化;由于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和財力保障,許多鄉鎮政府和村委會、居委會沒有能力為農村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村民、居民自治組織因而未能很好地發揮其在農村社會管理中的主體功能和組織功能;農村的其它社會組織發育比較遲緩,農村居民基本上處于無組織狀態,難以對農村公共事務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發展。
業內多位權威專家向記者表示,人才因素亦很關鍵,進行網格精細化管理肯定是離不開人,而如果能有專業人才管理起來會事半功倍。
羅圍村就面臨這一難題,幾乎所有工作人員都是身兼兩職甚至多職,不論專業性,精力肯定有限。
在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看來,當前中國社會管理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不適應的地方,解決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既緊迫又不可一蹴而就。
“群眾利益協調機制”、“群眾權益保障機制”、“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社會矛盾調處機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這五大機制被并稱為“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汪玉凱解析道,這五大機制的提出,說明社會管理的本意不是“管”而是“服務”,其核心要義是要通過有效的社會服務保障和維護群眾權益,從而實現社會和諧穩定。
“這五大機制的根本出發點和目的在于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從而能夠讓群眾更多地參與到社會財富的分配中來,讓發展的成果為更多人共享。”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馬慶鈺認為,對于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更需要用健全的制度、體制和機制切實維護、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對社會管理,要有戰略性思考考慮到民生及群眾利益。”權威專家如此表示,社會管理要搞好,必須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 編輯潘 陽□ 美編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