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于俊霞
特殊教育發展之窘
□ 本刊記者 于俊霞

博愛特教學校的殘障兒童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唱《感恩的心》。圖/于俊霞
在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博愛特殊教育學校采訪時,校長劉俊蘇告訴記者,“孩子們想要給你表演個節目,是一首他們精心排練了很久的歌?!?/p>
老師按下錄音機的按鈕,音樂響起,演唱者由72個智障、聾、盲的孩子組成。雖歌聲稚嫩、良莠不齊,甚至有的孩子只能附和著發出“啊,啊”的叫聲,卻動人心魄,直指心底——“感恩的心,感謝有你,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
這次采訪中,深深觸動記者的,不只是72個特殊兒童的坎坷命運,更是一個縣級小城的特殊教育在艱難前行中,遭遇的尷尬和背負的難以承受之重。
博愛特殊教育學校坐落在山西省黎城縣麥倉村。劉俊蘇說,“校舍是租的,這里原本是麥倉村小學的舊址,廢棄之后我租過來進行了翻修,勉強可做校舍來用?!?/p>
博愛特教學校是一所民辦學校,由劉俊蘇2007年在黎城縣教育部門注冊、行政部門登記之后成立,至今已有4個年頭。
在學校成立之前,劉俊蘇是從沒有過辦學經驗的普通農家婦女,一家人之前在村里做些小生意,多年經營下來有幾十萬存款,日子過得紅紅火火。2004年,她突然產生了辦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的想法,而這個想法首先遭到了丈夫和女兒的反對,“那時我先放棄了對家人的說服工作,跑去外地考察,學經驗、找校舍,直到2007年我才再次和丈夫、女兒提出辦學的事?!?/p>
博愛特殊教育學校掛牌開課了,但此時最大的難題是學校里沒有學生。
劉俊蘇蹬著自行車到處尋找生源,這個過程既是艱辛的,又是震撼的。在這個小縣城,特殊兒童的生存現狀在劉俊蘇面前展露無余。
“這些聾啞、盲、智障兒童的生活竟然毫無尊嚴可言,很多孩子就被家長關在院子里,甚至有些被拴在樹上,這些孩子完全失去了受教育的權利。這主要是出于幾個原因,首先是家長對特殊兒童失去信心和耐心,把孩子拴起來就節約了監護成本;再者出于顏面考慮,誰家有個‘白迷’(當地對智障、癡呆兒童的稱呼)在村里跑,都是件沒面子的事情;最后出于安全考慮,把孩子拴起來,就能避免他們掉到井里或者走失。”劉俊蘇對特殊兒童的生活現狀表現出極大的擔憂,“我們挨家挨戶去做工作,希望能說服家長把孩子送到我們的特教學校來,這并不容易。”
起初,有的孩子被送到博愛學校是因為家長考慮到孩子可以集中托管,省去了監護的麻煩,并沒有太多考慮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劉俊蘇說,“剛開始我們招了十幾個學生,人數不多,但可以開課了。”
“鐺、鐺、鐺”,幾聲清脆的金屬撞擊聲響起,學生下課了。
記者發現,有很多學生下課后要去廁所方便,都是兩兩成對,相互攙扶。劉俊蘇說,“很多孩子行動不便,甚至有的孩子褲子都不會解,這就需要別人的幫助,我們一直在教育孩子們‘互助、互愛’,現在看起來很好,孩子們都比較認同這種價值觀?!?/p>
劉俊蘇告訴記者,“學校剛建立的時候,面臨很多問題,如何構建特殊兒童的價值觀念體系,如何構建學校的管理體系,都是問題,我們缺少專業的指導?!痹趯W校建立之初,劉俊蘇就想到了要請高人出山,那就是已退休的前黎城縣教育局副局長趙鴻斌。
趙鴻斌從事教育管理工作多年,經驗豐富,他告訴記者,“我深知黎城縣特殊教育領域是個空白,我很愿意做這件事。當時我來了之后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師的問題,特教學校的工作量大,收入不多,又要求教師會盲文、手語等專業知識,所以很難招,全縣會盲文、手語教學的老師沒有幾個。”
原本不支持劉俊蘇辦校的女兒也加入進來,老伴也擔負起學校的后勤工作,再加上招收的其他老師,博愛學校組成了一支包括教學、管理、后勤等部門總共20人的團隊。劉俊蘇說,普通小學50個學生配備2個老師,而我們15個學生就要配置3個老師。我們的一位男老師,身兼教學、學校保安等多項職務,任勞任怨,工資也不多,沒有辦法,我們人手不夠。
劉俊蘇介紹,現在在校學生已經由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72人,“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沒有辦法再收了,校舍小、教室也少,師資力量不夠,可是還有家長往我們這里送,我很為難?!?/p>
劉俊蘇回憶,“前年我們這里送來一個盲生,當時校里沒有盲生,也沒有盲文老師,我說我們老師不夠,總不能為一個盲生單獨開一個班吧,但是家長不走,說黎城縣就這一個特教學校。沒辦法,我們招收了,專門請了盲文專家來給我們的老師做培訓。”博愛學校里的老師白天代課,晚上孩子們休息了,他們還要組織學習盲文、手語、教育心理學。
學校發展至2011年,艱難運營了4年,危機開始逐漸顯現。劉俊蘇說,當初沒想通過特殊學校盈利,可現在的問題是收支完全失衡,連勉強維持運轉都保證不了。
2007年學校成立之初,物價局給博愛特教學校核定的收費標準是每人每學期1200元,但是劉俊蘇發現,特殊兒童的家庭條件大都不好,因此將收費降到720元每學期,“有些孩子一分錢都交不起,我還是得收,我很難和家長說‘不’。”劉俊蘇拿出學校的賬本,2010年學校支出是46萬,其中學費僅收到2萬多元,其它的部分主要來自教育撥款、縣里支持、愛心捐贈、還有劉俊蘇個人補貼。劉俊蘇的丈夫估算,從學校開辦至今,劉俊蘇個人補貼了50多萬元,這都是過去做生意時的積蓄。
劉俊蘇說,“現在經濟困難的時候主要靠我去外面借錢,因為過去做生意信譽好,大多數人還是愿意借給我。我就算欠債,也不能讓學校的老師們們欠薪,他們工資本來就不高,工作壓力也大,我規定老師們的工資必須按時發放。”
劉俊蘇還說,“我們雖然是特殊教育學校,但縣里一直是以普通學校的經費來撥款,這顯然是不夠的,我們正在努力通過縣里上報,爭取獲得特殊教育的經費劃撥,這樣,我們的經濟壓力緩解了,教職工的工資也能提高了?!?/p>
記者就博愛學校的諸多問題采訪了黎城縣教育局,負責人王蘇蘭告訴記者,“黎城縣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小縣,人口不足17萬,人口小縣的特殊教育一直是個盲點,這是很多地區都在面對的一個問題。”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毒V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市(地)和30萬人口以上、殘疾兒童少年較多的縣(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學校。
30萬成為一個門檻,王蘇蘭介紹,30萬人口以上必須辦特教學校,不足30萬人口就要看地方的實際情況而定,說白了就是經濟實力。黎城縣只有不足17萬人口,縣財政又比較緊張,因此特殊教育一直是個難解之題,“博愛特教學校的實際問題我們也知道,這會隨著國家政策的重視和縣經濟實力增強而得以改善?!?/p>

博愛特教學校的學生表演贏得了掌聲,“功德無量”是對特殊教育最貼切的形容。圖/于俊霞
劉俊蘇說,縣里確實給予了很多幫助,去年縣委書記兩次到學校送錢,還幫助解決孩子們冬季取暖的問題,紅十字會也給予了很多幫助,但是這依然難解現實之困,“學校規模難以擴大,很多特殊兒童進不來,特殊學校急需的多媒體教學,我們更是不敢奢望,現在最緊要的,是改善校舍環境,孩子們住的不好,教室也太小了?!?/p>
對于學校的長遠規劃,劉俊蘇說,“我在考察校辦工廠的事,孩子們接受了教育,有了生活自理能力,還會有就業的愿望,現在很多單位對他們的理解不夠,所以我想通過校辦工廠,來解決孩子們畢業后的就業問題,也同時解決學校的資金困境。”
但對于這個問題,趙鴻斌卻有不同看法,“校辦工廠遠水解不了近渴,博愛學校的財務危機已經很嚴峻了,即使校辦工廠建立起來,孩子們也需要培訓,這又是不菲的資金投入?!壁w鴻斌認為目前最有效辦法,是掛靠愛心企業,以社會力量來解燃眉之急,“我們這里信息閉塞,靠我們自己很難聯系到有愛心、有實力的企業,但我覺得這是方向之一。”
最后,王蘇蘭表示,“長遠來看,特殊教育應該由國家來辦,但是民辦特教學校也是好事,國家應當給予支持,兩條腿走路才更穩。”
采訪結束時,記者問及劉俊蘇為什么會產生開辦特殊教育學校的想法,劉俊蘇沉默了。趙鴻斌指著人群中一個看起來十多歲的智障兒童說,那個就是劉俊蘇的兒子——她不僅是博愛學校的校長,也是一個智障兒童的媽媽。當時劉俊蘇的兒子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不僅跟不上課程進度,更是受到一些同齡孩子的歧視和欺負,從那時起劉俊蘇就立志要為特殊兒童找回尊嚴,“如今劉校長這個愿望實現了,這里的孩子們都知道‘自尊、自愛、自強’?!?/p>
據悉,山西開辦特殊教育學校近60所,但多在人口密集區域。記者致電山西多地了解情況后發現,在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特殊教育學校普及率仍然不高,更多的是靠愛心人士開辦的民辦學校支撐,但大都步履維艱。
2007年,江西宣布在30萬人口以上縣(區)設立特教學校;2010年11月,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表示30萬人口以上、尚無特殊教育學校的旗縣,要盡快獨立建設一所特殊教育學校;2011年1月,河南省要求每個省轄市和30萬人口以上、殘疾兒童少年較多的縣(市、區)必須建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把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水平列入均衡教育改革發展目標。
令人欣慰的是,特殊教育在逐漸被重視,但是在那些人口小縣,仍然要面臨不太樂觀的局面。劉校長常說的一句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壁w鴻斌說,劉俊蘇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窘境,更是一個教育盲區的尷尬現狀。
□ 編輯郭 鐵□ 美編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