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婭楠
百年陳皮
□ 馬婭楠

相傳宋朝天圣元年,范仲淹在東臺任鹽倉監官時,他的母親體弱多病,但又不愿意服用湯藥來治病。為此,范仲淹一籌莫展,憂心忡忡。有一天,他去拜訪當地一位名醫,這位名醫見他求醫心切,便給了范仲淹一味良方:用糯米配以中藥,制成藥酒飲用。于是,范仲淹馬上找來中藥和調酒師,制成此酒。范仲淹的母親飲用后,果然身體逐漸康復。范仲淹特此把此藥方儲存起來,以備后用。經過幾百年的傳承,這種藥酒被我們大家稱為“陳皮酒”。
在盛產橘子的地方中,尤以廣東新會陳皮最佳。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將陳皮入藥制成“陳皮半夏湯”,清朝大醫師葉天仕所開的“二陳湯”特別注明要用“新會皮”。慈禧太后更指定“新會陳皮”為貢品,因此固有“千年人參,百年陳皮”的美譽。
據記載,這種被譽為“百年陳皮”的新會陳皮在運往北方各地,過了嶺南之后,其味更為芳香。曾有華僑攜帶新會陳皮乘船出國,船抵太平洋,頓時芳香四溢,無法掩蓋。新會陳皮散發芳香撲鼻的香味,是其獨有品質。經過現在的醫學技術檢驗分析,由于土壤條件、栽培技術、農田小氣候的差異,新會產的陳皮與外地移植新會柑的陳皮,其形狀組織結構雖然相似,但揮發油所含的成分及品味都有很大差異,因此,藥用與調味效果就相差很大。
新會流行著許多用陳皮調味食用的方法,最有名的要數陳皮白粥了,它集清香、甜香和甘香一體,讓人欲罷不能,是新會的“看家菜”;而地道特產陳皮禾蟲,鮮嫩甘香,令人回味,是地道的家鄉菜色,也是華僑們的“思鄉菜”;傳統的陳皮水鴨、陳皮鷓鴣湯,清香瑩繞,韻味攸長,若是“百年陳皮”作料更加難得和珍貴,是省港澳的“招牌菜”;而陳皮骨、陳皮牛肉、陳皮狗肉等都是經典美食,自古以來曾令多少豪客俠士垂涎和酣醉,是實實在在的“哥兒菜”;僅一個陳皮清水蛋,看似小家碧玉,竟令人齒頰留香,蕩氣回腸,不離不棄,是公認的“夫人菜”。還有陳皮鹵水、陳皮豉油等調味料;陳皮紅豆沙、陳皮綠豆沙等甜品;大紅柑餅、陳皮梅、陳皮應子等涼果都是新會的傳統美食,真不愧為“廣東三寶”之首。
陳皮在粵菜中功不可沒,藥用價值也不可忽視。
不論是古傳的祛暑的“陳皮半夏湯”還是治病救人的“陳皮酒”,這些傳承下來的良方在現實的生活中也使用率很高。當大家都對陳皮藥效保健功能有所了解之后,便也常常斷章取義地自制陳皮,自認為把新鮮橘子皮剝下來之后泡水喝便有陳皮的功效,其實不然。
陳皮有理氣調中、燥濕化痰的功效,但陳皮并非鮮橘皮,它是成熟的橘皮經曬干或晾干制成的。一般放至隔年后,等揮發油含量大為減少,黃酮類化合物含量相對增加之時,陳皮的藥用價值才能體現出來,且陳得越久越好。而鮮橘皮是指吃橘子時剝下的鮮皮,鮮橘皮含揮發油較多,不具備陳皮那樣的藥用功效,用鮮橘皮泡水,不但不能發揮陳皮的藥用價值,由于揮發油氣味強烈,有刺激性,還會刺激腸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不要隨意拿鮮橘皮泡水喝。
陳皮也并非人人可以隨意拿來泡水飲用。陳皮性溫、辛、苦,有發熱、口干、便秘、尿黃等癥狀者和氣虛體燥、陰虛燥咳、吐血及內有實熱者不宜飲用陳皮水。
橘皮泡茶,適宜脾胃氣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之人食用,同時也有預防高血壓、心肌梗死、脂肪肝、急性乳腺炎之功效。陳皮雖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卻在各個年代中有著自己的大作用。
□ 編輯陳 萌□ 美編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