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4月22日
在國際石油價格走高,國內成品油價格供應緊張,價格上漲壓力大的情況下,中石化日前宣布,暫停成品油出口。筆者認為,這不光是其“善其身”,也是“善天下”,是其切實承擔起社會責任的表現。
其實,我們應該承認,這幾年來,央企在追求利潤目標的同時,對員工、用戶、社區、政府以及對自然環境等利益相關方所負出的責任還是較大的。以此可以看見,社會責任越來越成為企業經營中的一種理念。
但是,為何央企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卻遭到諸如“與民爭利”、“慷人之慨”等質疑?筆者認為,之所以公眾仍然有如此大的怨氣,一方面是期望很高,央企做得還不是足夠好,另一方面是體制性的原因,經濟改革的矛盾體現于此。
受經濟轉型的限制,國人似乎對自由競爭充滿崇拜感,以為所有壟斷都是糟糕的,殊不知一些行業是自然壟斷的;再者,中國式壟斷的特色是企業說了不算,像“兩桶油”,它們表面上是雙寡頭壟斷,但實際上并沒有壟斷定價權。
當然,這并不是說央企在社會責任方面就可以躺倒睡大覺了。事實上,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整體尚處于初級階段,報告過于簡單、主線模糊、框架不清、內容隨意等,信息披露的時效性、客觀性、平衡性、可讀性和創新性也有待改進。
但是,不管怎么樣,央企需要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具體看,除了向國家上繳紅利外,更應回饋社會回報大眾。央企,不僅要“善其身”還要“善天下”。唯有這樣,才能贏得民眾的認可,才能真正成為受民眾支持的企業。
(赤擇遠)

2011年4月19日
中石化廣東分公司動用巨款購買大量高檔酒一事,日前,中國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做出回應,表示公司內部會加強管理,立即在全系統開展自查自糾工作。
大家都知道,我國部分央企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市場法則的勝利,而是權力經濟的作用。當中石化曝出高檔酒事件的時候,長期積累的對央企不滿的民意借助此事找到了一個宣泄口。而換一個角度,充分可以說明我國央企的管理體制存在著一些問題。從表面上看,央企作為企業,國家對它的管理是企業化考核,但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卻并未實現“企業化生存”。
一些企業依賴政府的幫助取得了對市場資源的壟斷,但長期以來,被刻意包裝為依靠市場化準則占有市場的成功者,一些實際上是政府委任的高管也被塑造為企業家,因此在待遇上也向國外真正的企業家看齊。所以,我國的管理制度在給國企建立了壟斷地位的同時,又給予了國企高管在個人薪酬上的自由裁量權,使國企領導在缺少監管的情況下私欲膨脹。
顯而易見,此次中石化的高檔酒事件,不管是公司集體行為也好,是總經理的個人行為也好,都反映了國企在企業定位上存在著深層次的問題。
就目前的市場環境來說,要求取消一些國企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實現與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其他各類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競爭,可能還有待時日。
所以,要求中石化等央企首先必須建立良好而有效的公司管理制度。同時,對中石化這種事關國家戰略和民生安全的巨型國企,必須有剛性的外部監督制度。
(周俊生)

2011年4月18日
中石化董事長蘇樹林近日成為福建省代省長,引出了媒體對中國政壇“國企CEO”現象的關注乃至不同評價。贊成者認為,國企高管從政具多項優勢,可優化領導班子結構;反對者則憂慮國企領導轉任政府官員,可能成為“政治企業家”。
首先應該明確,國企高管從政并不是一個新話題。相對于中國過去主要從行政、政工系統選拔地方和部門主要領導的做法,選擇有現代企業歷練的國企高管擔任地方和部門要職,的確是一個突破。企業家來做政治家,優于沒有從事過其他職業的職業政治家。因為企業家的務實、對社會現實的感悟、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都是來自其他社會階層的人士難以比擬的。而中國地方政府的職能膨脹和結構臃腫,政府服務的低效和運作過程中的高成本,客觀上也需要用企業家的精神去改造。
當然,出身企業家的政府領導在施政中是否具有企業家的創新精神,現實來看并不樂觀。極可能的是,國企高管主政地方后,改造政府的愿景只停留在客觀需求和理論假設層面,卻把做企業時形成的“獨斷”意識和“專斷”作風帶到政府的公共管理中來,從而成為所謂的“政治企業家”。這正是多數人擔心的問題。
可以說,權力的來源以及身份的不同,對企業家和政府官員的角色要求是不一樣的。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現實中相當部分地方政府的行為和施政導向已經出現嚴重的公司化傾向。
所以,要求國企高管轉任地方領導后,必須及時調整心態,從企業家轉變為政治家,把政府看做是民眾委托的提供公共產品的權力機構,而不能把政府當做企業去經營,更不能僅僅為政府自身的利益而使其公司化。
(鄧聿文)

2011年4月4日
美國析邁石化(CMAI)最新報告顯示,2015年前北美地區乙烯工業前景看好,因為乙烷裂解裝置與石腦油裂解裝置相比將繼續保持明顯的成本優勢,這使北美地區乙烯生產商擁有健康的毛利水平以及出口競爭優勢。
CMAI稱,受國內需求增長以及產量基數下降的影響,當前美國市場乙烯供求狀況良好。美國的乙烯產能已經從2008年時的約2800萬噸減少至2010年的約2650萬噸,同時乙烯衍生物產能有所增加。因此,CMAI預測2011年和2012年美國乙烯裝置的實際開工率水平將創下96%和98%的歷史新高。
北美頁巖氣的大力開發正在令當地化學工業煥發新的生機,來自于頁巖氣的天然氣液體產品作為裂解裝置原料正在增加。美國天然氣和天然氣液體產品的價格與石油基原料價格相比將長時間維持在低位。析邁公司表示,2005年以來,美國乙烷產量增加了約1.8萬桶/日,而乙烷消費量已經增加了約17.5萬桶/日。
(曉 華)

2011年4月5日
受日本3月11日大地震的影響,亞洲石化產品的價格大幅上揚,而且仍將持續。分析人士稱,日本大地震對亞洲石化產品市場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日本一些石化裝置在地震中受損,導致產量下降,造成市場供應減少;另一方面,為滿足國內需求,日本開始從市場中搶購一些短缺的石化產品,導致需求上升。
3月11日至4月1日,亞洲丁二烯現貨價格已經上漲了200美元/噸至2750美元~2800美元/噸(CFR東北亞),漲幅達7.8%。來自于日本的4月船貨已被迫推遲或取消,造成了市場供應的緊張。
亞洲TDI市場的上漲也非常強勁,因三井化學公司位于鹿島的一套12萬噸/年TDI裝置地震中受損嚴重被迫停產,估計到6月才能恢復生產。受此影響,亞洲地區4月TDI合同價格將大幅升高。巴斯夫公司已經將4月亞洲TDI合同報價上調至2750美元/噸(CFR中國主要港口),比3月2600美元/噸的合同價格上調150美元/噸。
(曉 華)

2011年4月12日
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的報告顯示,今明兩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增加1.8%,或每日150萬桶,同時為滿足不斷增加的需求,全球石油庫存將下降。EIA預計,今明兩年全球日均石油需求將分別達到8822萬桶和8976萬桶,需求主要來自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
到2011年年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商業石油庫存有望由2010年年末相當于58天使用量的庫存水平下降至相當于55.8天使用量的水平。2012年庫存將進一步下降,可能將降至相當于54.6天使用量的水平。
EIA預計,中國作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11年和2012年石油需求有望分別增加6.3%和5.9%,日均石油需求量可達1033萬桶。而日本在3月11日發生地震后增加石油供應以彌補核能發電缺口的必要性可能促使日本2011年和2012年的石油需求下降幅度縮小。預計日本2011年和2012年石油需求將分別下降1.6%和2.3%,而3月初EIA曾預測日石油需求將分別下降3.4%和3.5%。
(曉 華)

2011年4月
受油價和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的刺激,國際石油巨頭們用于油氣勘探和生產的支出不斷增加。近來一些國際石油大公司紛紛公布了新一年度的投資計劃。未來幾年以埃克森美孚為首的國際石油大公司每年將投資370億美元用于油氣勘探和開發。
據悉,去年這些國際大公司的資本支出總額為322億美元,其中油氣上游勘探和生產投資為273億美元,較2009年增加32%。埃克森美孚的投資主要用于北美地區非常規能源的開發,以及在澳大利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液化天然氣等項目建設,目前非常規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已占該公司資源量的40%。
另外一些國家石油公司也在增加勘探和生產方面的投資,以爭取更多的資源。巴西國油2010~2014年業務計劃中將用于油氣勘探及生產業務投資額提高至1190億美元,其中國際工程項目投資約103億美元。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表示,未來5年計劃投資900億美元,大部分投資將用于國內項目。
(曉 華)

2011年3月21日
烏克蘭環境和自然資源都部長茲洛恰夫斯基向烏媒體宣稱,烏頁巖氣儲量超過30萬億立方米。烏已與美國于今年2月簽訂聯合評估烏頁巖氣儲量的協議。茲氏估計,經過雙方共同評估,烏頁巖氣儲量可能比原來的估計高一倍以上。
烏克蘭經濟的能源需求,一半以上靠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烏多次宣稱要增加本國的常規天然氣和非常規天然氣的產量,還要實現天然氣進口多元化,而不是單一地依靠俄羅斯。此外,還準備建設液化天然氣終端,以進口液化天然氣。
茲洛恰夫斯基宣布,烏克蘭首次對兩個頁巖氣田的勘探開發的產品分成招標協議將在今年年中以前簽訂。殼牌和雪佛龍公司參加投標。此外,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秋明-BP公司以及埃克森美孚公司對烏克蘭非常規氣的開發也有興趣。
2010年烏克蘭的天然氣消費量為550億立方米。2011年,俄對烏的天然氣出口將增長10%,達到400億立方米,烏克蘭自產約200億立方米。
(高壽柏)

2011年1月
中亞僅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有天然氣儲量,其中土為7.94萬億立方米,哈和烏分別為1.82萬億和1.58萬億立方米。就天然氣產量、出口量而言,哈和烏均比原蘇聯時代有較大的增長,而土則低于原蘇聯時代的水平。例如,1990年哈天然氣產量為30億立方米,2008年達302億立方米,2008年國內天然氣消費達206億立方米。1990年烏天然氣產量為455億立方米,2008年達622億立方米; 2008年國內天然氣消費量達487億立方米。1990年土天然氣產量為906億立方米,2008年僅為661億立方米;1990年天然氣出口量為706億立方米,2008年為471億立方米;2008年國內天然氣消費量為190億立方米。
盡管土庫曼斯坦現在的產量和出口量均遠遠低于原蘇聯時代的水平,但由于發現大氣田,使其天然氣儲量躍居世界第四位,其增產潛力十分巨大。專家認為,2015~2020年土天然氣年產量達1200億立方米、出口量達1000億立方米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