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吳 清/羅佐縣
油漬未清勘探熱
■文/本刊記者 吳 清/羅佐縣
重啟墨西哥灣深海勘探,并逐步放開,是美國政府和企業的現實選擇。

因漏油事件而沉寂已久的墨西哥灣又將恢復往日的生機。
“現實比人強”,不能“因噎廢食”……所有的這些成語俗語或許都很適合在號稱美國最大的生態災難—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周年的時候重新啟動并新批準的石油勘探計劃。
當去年墨西哥灣那場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原油泄漏事件給美國經濟和生態帶來的災難的陰霾還未散盡的時候,近日,英荷殼牌和雪佛龍兩大國際石油巨頭先后宣稱獲得了墨西哥灣新的石油勘探計劃“準生證”。
實際上早在去年底美國的海洋石油勘探禁令已經出現松動跡象,陸續有一些石油巨頭獲得恢復原有油井開發的批準,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還未滿周年、負面影響還在持續之際,美國已經悄然重啟墨西哥灣新的深海石油勘探計劃。是什么讓美政府在重重阻力下重啟新的勘探計劃?重啟會帶來哪些影響?……不管怎么說,在漏油事件中備受全球的關注和矚目之后,墨西哥灣注定還會是吸引全球能源行業目光的石油寶地。
美國此次對墨西哥灣深海勘探重開綠燈,可能更多的是出于現實和無奈的選擇。
3月底,美國公布了最新的經濟數據。數據顯示,在美國通貨膨脹達到新高時,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維持在64的歷史低位(一般在90左右)。2月美國失業率為8.9%,失業人數仍居高不下。
“通貨膨脹高啟、經濟無就業增長,這就是當前美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形勢。”中國石油基金論壇研究員馮躍威告訴記者,現在美國重啟深海石油勘探開發一方面可以滿足國內石油需求,帶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可以拉動成千上萬人的就業。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一個現實和必然的選擇。
“除了現實經濟的考慮之外,還有幾個基本點決定了美國重啟墨西哥灣石油勘探是必然選擇。”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袁鵬如是說。首先,美國目前對海外能源的需求還在加大,美國不想過多受制于人,只能提升自身的供給能力。陸上的石油資源有限,未來只能更多依賴海洋石油開發。短期內美國的能源開發戰略根本上沒變也不可能變。其次,近段時間以來,國際上先后發生了中東北非動亂和日本地震兩件影響國際油市的大事。前者讓美國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過多依賴國際原油供應的被動和提高自身保障能力的重要性。日本地震及后來的核泄漏,則讓美國重新審視對核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政策,在一定意義上會加大對油氣的需求。
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消費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進口國。有關資料顯示,美國目前日均石油消費量為2000萬桶左右,日均進口原油量為1200萬桶左右,占其總需求的2/3。而事實上,美國的石油資源儲量非常豐富,海洋尤其是美國的儲油“倉庫”。僅在美屬墨西哥灣地區,未探明但可開采的石油資源達360億至415億桶,未探明但可開采的天然氣資源達161萬億至207萬億立方英尺(1立方米約合35立方英尺)。近年來美國獲得的幾個重大的深水油氣發現,也主要集中在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區。
馮躍威說:“去年底,美國頒布了新的環保和安全標準,現在出現大的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已經較大程度降低,并且應對危機的能力也在提升。”這也為美國重啟墨西哥灣深海石油勘探提供了信心支持。
美國政府之所以重啟墨西哥灣石油勘探,還有一個因素是古巴后院起火。
古巴也擁有對墨西哥灣部分海域的所有權。2008年10月,古巴政府宣布在其近海發現了200億桶的石油儲量,這一數字是十分可觀的。受自身經濟技術能力和美國封鎖等因素的限制,古巴大部分石油至今依然封存海底,沒能得到開發。
近年來,古巴加快調整近海石油開采戰略部署,將墨西哥灣專屬經濟區海域劃分為59塊開發區,招攬外國石油公司合作開發。2011年初,古巴政府宣布將在距離首都哈瓦那以北22海里處啟動新一輪的深海石油勘探。西班牙石油巨頭雷普索爾公司是第一家與古巴政府簽署協議啟動本輪近海石油開采的外國公司,據稱其油井將到達約1568米的海底。加拿大、委內瑞拉、挪威、巴西等國都對在古巴附近海域探測石油表現出濃厚興趣。
古巴國內石油勘探開發能力較弱,缺乏開發大油田的資金和技術,不具備應對海上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風險的能力。由于擔心古巴海上石油生產出現事故,導致類似墨西哥灣漏油的事件再次發生而殃及池魚,美國國內主張阻止古巴深海勘探計劃實施的聲音不小。但政府采納此類建議的可能性比較小。假如對古巴進行深海石油勘探限制,一方面會激化美國與古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將對美國與西班牙、巴西、加拿大、挪威的關系產生不利影響。對于古巴的深海石油勘探,美國與其對其限制,不如與其合作,美國國內石油公司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并開始對政府進行說服。一旦古巴墨西哥灣專屬經濟區石油勘探對外開放,將與美國遙相呼應,屆時墨西哥灣將毫無疑問地成為石油公司兵家必爭之地。
正是由于深海勘探技術方面和監管方面的缺陷,而讓美國經歷這次慘痛的教訓并刻骨銘心。因噎廢食肯定不是美國的最佳選擇,在不斷地實踐中去修正提高才是。
石油巨頭為什么汲汲營營于墨西哥灣的石油勘探?
對于油氣公司來說,拿到上游油氣田才能掌握自身的命脈,就像房地產企業拿到地皮一樣。頒布勘探禁令以來,油氣商叫苦不迭。奧巴馬政府要取得他們的支持和選票,必須借這個時機重啟墨西哥灣的深海勘探開發。
跨國石油公司對墨西哥灣前仆后繼更多也是出于現實無奈的選擇。在中東,近幾十年里不斷有國家(如伊朗)把西方石油公司趕出去;在委內瑞拉,它們的財產被當地政府沒收;在俄羅斯,當地政府對外資進入有限制;在伊拉克,它們又擔心當地的暴力活動。這些西方石油公司只好向更遠的海域出發,尋找石油的活動也變得更遠更深。

“跟國家石油公司擁有十幾年的油氣田替代率相比,一般獨立化的國際石油公司替代率在3年以上,意味著在開發完原來的油氣區塊之后,不能很快拿到補上新的油氣區塊,就會‘斷炊’,所以成本再高也得加強投入。”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公司戰略規劃工程師傅小榮告訴記者。
深海石油開發是一個周期長并且需要長期積淀的行業,無論是技術裝備還是人才和項目管理、開放經驗,都是如此。中海油發展研究室單聯文說:“現在國際石油巨頭在海洋石油開發方面是領先的,但只要中斷開采一段時間,它們的這種優勢就會被縮小甚至被超越,所以只能向前。” 當然,這些公司能夠把找油行動進行得更深更遠,也是因為它們有雄厚的資金和技術。
眾多石油巨頭的決定表明,各企業仍愿意將未來押注于海灣地區的深海資源。盡管英國石油公司(BP)的石油泄漏事件后果具有不確定性,盡管存在美國嚴厲監管的不確定性,墨西哥海灣對石油巨頭來說仍是很具吸引力的。
這一點正好反映了過去十年來石油勘探中的一個趨勢:隨著在陸地上開采各種各樣困難的增加,西方一些資金和技術雄厚的石油巨頭,正把觸角伸向遠離陸地的大海深處,在更深更遠處尋找石油。
業內認為,重啟墨西哥灣鉆探活動不僅是奧巴馬政府在業界壓力下的妥協,而且是大石油公司的勝利。其實這次舉措與其說是迫于業界壓力下的行為,不如說是美政府的一個主動戰略選擇。
實際上,此前美國負責調查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總統委員會公布最終調查報告就認為,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可以預見”、“可以避免”。英國石油公司、哈利伯頓公司以及瑞士越洋鉆探公司的錯誤和誤判是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而政府當時的監管是“無效的”,且跟不上海洋鉆探領域的技術進步。
正是由于深海勘探技術方面和監管方面的缺陷而讓美國經歷這次慘痛的教訓并刻骨銘心。因噎廢食肯定不是美國的最佳選擇,在不斷地實踐中去修正提高才是。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未來幾十年,油氣等一次能源的開發還會是能源利用的重心所在。而陸地上的油氣資源已經逐漸枯竭,深海油氣勘探開發是必然之路。“既然是必經之路,而且深海勘探開發是高成本、高風險的領域,對技術和資金要求都很高,那么美國政府不如自己主動去適應。通過在家門口大量的海洋石油開發,來提升整體的技術成熟度和整體開發能力,為將來大規模開發海洋油氣開發做好鋪墊。”馮躍威說。
事實上,去年10月中旬以來,看似不可更改的墨西哥灣石油勘探禁令就已經松動。進入2011年,恢復油氣開采的申請紛紛遞交美國內政部,但在多方壓力之下,政府的審批過程相當緩慢。2月中旬,美國路易斯安那法庭判決內政部應就開采申請作出回應,不得繼續拖延。國會也表示將就內政部的拖延進行聽證。
對此,油氣開采行業和墨西哥灣地區官員表示謹慎的樂觀。路易斯安那州官員表示,這是政府邁出的很好的第一步,恢復油氣開采之后數以千計的工人可以繼續工作,有助于提振當地經濟。美海洋能源管理監督和執行局局長布朗維奇3月底稱,石油和天然氣企業快速擺脫2010年原油泄漏事件影響令人不安,接下來還將有更多鉆探項目許可通過。
一方面是在高油價和高回報刺激下石油巨頭的投資沖動,一方面是美政府迫于現實壓力和戰略考慮的選擇。眾多專家認為,在未來太陽能、氫能等新能源沒有很好解決技術和推廣問題,沒能很好地實現能源替代的時候,加大對石油資源特別是深海領域的開發會是重中之重,美國依然會加大對墨西哥灣等深海領域的開發力度。
不過,鑒于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的慘痛教訓和考慮到減少來自國內民眾和環保組織的阻力,袁鵬認為,奧巴馬政府當前主要還是試探性開發,著重看效果和反饋。如果合適,也不會一下放開,而會是緩慢推進,并采取邊推進邊改進的勘探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