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銘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昆明勘察設計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我市某公路工程項目,起點K0+000,止點K40+471.078,道路工程分主線、景觀步道兩條道路,主線全長40.47kin,等級為I級主干道,景觀步道全長24.71km,為Ⅲ級次干道。內容包括:1)路基土石方量:挖方、填方。2)軟基礎工程:CFG樁、碎石墊土層、土工格柵。3)橋涵工程大、中、小橋梁及涵洞。4)路面工程。5)截污干渠
本次測量使用的GPS-RTK采用南方品牌S82RTK系列儀器,該系統采用超長距離RTK技術,第三代GPS衛星L5信號接收技術,預留GLONASS信號通道可升級為雙頻雙星系統。靜態后處理精度:平面,±2.5mm+1ppm;高程,±5.0 mm+1ppm;RTK定位精度:平面,±1 cm+1ppm;高程,±2cm+1ppm。全站儀采用徠卡LEICATC802全站儀;測角精度:±2″;測距精度:±(2mm+2ppm×D)。
采用GPS靜態觀測進行E級網首級控制,加密GPS點53個,復測已知點l4個,各項操作嚴格按照GPS測量規范要求施測。后期使用南方測繪Gps數據處理軟件經過基線處理和平差解算,GPS網的同步環坐標分量閉合差、最弱點點位中誤差、最弱邊相對中誤差、邊長相對中誤差等項精度指標均符合規范要求,復測成果與原成果相差甚微。并對所有加密的GPS點按照四等水準測量規范測量。使用北京清華山維平差程序進行水準平差計算,獲得最后的加密點平高成果。
橫斷面復測的主要目的是計算填方、挖方土石量、核實工程量等。下面以K14+540斷面為例加以探討。
3.1.1 GPS-RTK測量
1)測量方法
將設計中樁坐標傳輸入RTK手簿后,行至K14+540里程工程便道附近,使用南方RTK手簿的工程之星軟件的"點放樣"功能放樣出K14+540中樁位置后實測該點高程并記錄,再使用南方RTK手簿工程之星軟件的"交點法定線"程序確定橫斷面左側延長線方向,并實測記錄路線中地形變換點的點位坐標,橫斷面右側路線斷面測量同左側。
2)內業處理方法
內業軟件使用南方CASS7.1for2004版,依次點擊菜單欄中繪圖處理、展野外測量點點號,將RTK測量所得的點位坐標展繪到cass圖上,再依次點擊菜單欄中工程應用繪制斷面圖根據已知坐標,提取剛剛展繪的坐標點,程序自動生成斷面圖。

圖1 GPS-RTK 測量示意圖
3.1.2 全站儀法一(極坐標法)
1)測量方法
出測前先將K14+540附近的成對控制點A17,A16坐標及其他中樁坐標一并傳輸入全站儀中,在A17處架設全站儀,設置測站點、定向點、儀器高度、棱鏡高度、棱鏡常數、溫度、氣壓等信息,使用A16點定向無誤后,進入放樣程序后調取K14十540點及其他點位坐標并放樣,在放樣點位做好標記。再將儀器遷站架設到K14+540處,重復測站設置工作,此時為了確定斷面方向宜使用該斷面臨近點位如K14+560進行0°定向(因斷面間距為20m,故忽略斷面中心點落在曲線上的情況,將斷面與中心線夾角統一定義為90°)后,再將儀器旋轉90°及270°分別對橫斷面左幅、右幅進行斷面變換點坐標測量并自動記錄坐標值。
2)內業處理方法同GPS-RTK方法。
3.1.3 全站儀法二(只測量高程、距離)
1)測量方法
在事先RTK已經放得的逐樁中樁點位架設儀器,設置測站高度(高程已測得)、儀器高度、棱鏡高度等參數,再利用臨近的中樁點位定向(定向原則同全站儀方法一),再將儀器旋轉90°及270°分別對橫斷面左幅、右幅進行斷面變換點距離、高程的測量并記錄在觀測手簿上,格式為"±距離,高程"。
2)內業處理方法
將實測距離、高程值手動錄入為*.hdm文件,打開CASS7.1,依次點擊菜單欄中工程應用繪制斷面圖根據里程文件,提取剛剛錄入的*.hdm文件,程序自動生成斷面圖。
3.1.4 比較
全站儀法一受限于逐樁進行放樣、逐樁進行測站設置(點號、高程)、定向等因素,此方法還存在測站定向誤差、放樣誤差等因素;全站儀法二受限于逐樁設置儀器高度、定向、人工記錄數據、內業人工錄人成果等因素。同時受施工現場復雜地形影響(便道填筑高度、施工機械停放位置、清表垃圾堆積等)會出現斷面觀測不通視的情況。
坡腳線放樣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路基路面寬度、控制各層(碎石土、基層、片石、結構層、面層等)的高度。本例仍以K14+540斷面為例。
1)GPS-RTK測量方法(如圖l所示):使用南方RTK手簿工程之星軟件"交點法定線"程序在斷面OA延長線上大于設計路面OA長度的大至位置B處,實測該點位高程,利用B點實測高程與A點路面設計高程計算高程差值。
△ab,按照l:1.5的坡度比計算出C點水平距離增量△ac,B點高程對應的距離在RTK測量結果中能夠直接顯示,再計算理論坡腳C點與實測B點的放樣距離偏差△bc后按距離偏差值重新放樣,直至確定D點坡腳的實際位置和高程,并定樁。其過程大致為實測--自動計算--實測--自動計算。
2)全站儀法:在控制點上架設儀器,設置測站、定向結束后,先使用CASIO4800計算器的XY-2程序計算出點的坐標,再在全站儀中錄入A點坐標并使用全站儀的放樣功能放樣出0點、A點位置,再按照OA的延長線方向任意測得B點的高程,再利用B點實測高程與A點路面設計高程計算高程差值△ab,按照1:1.5的坡度比計算出C點水平距離增量△ac,B點高程對應的距離可使用全站儀自帶的對邊測量程序測得,再計算理論坡腳C點與實測B點的放樣距離偏差△bc后按距離偏差值重新放樣,直至確定D點坡腳的實際位置和高程,并定樁。其過程大致為人工計算--放樣--實測高程--實測距離--人工計算--實測,反復2-3次人工計算、實測過程。
3)比較:全站儀法受限于反復人工計算、全站儀數據錄入、放樣,放樣速度慢等因素。
該道路工程應用中GPS-RTK、全站儀的應用比較表明:RTK測量成果能夠達到工程測量規范的要求,省時、省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節省工程費用等優點比較明顯,雖然RTK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點,但筆者認為隨著GPS-RTK技術難關的攻破,國產儀器自主知識產權的成熟,移動信息技術在RTK中的融合,儀器價位的走低以及觀測精度、速度的提高,RTK能夠為工程測量提供更高的測量精度,能夠創造更好的社會效益,普及速度會越來越快。
[1]國家測繪局測繪標準化研究所.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