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英 祁 津 田 慧 王 靜 薄金華
(天津第一中心醫院,天津 300192)
手術患者由于麻醉、體腔暴露及術中輸入大量液體和庫存血等,常導致患者術中體溫降低〔1〕。如何采取合理而有效的保溫措施,保證術后患者安全、舒適,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為評價升溫毯在患者圍手術期保溫中的價值,我們以本院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以一次性升溫毯為保溫方法,探討升溫毯用于硬膜外麻醉手術患者術中及術后復蘇期保暖的效果。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0月接受硬膜外麻醉的骨科,婦科,泌尿科手術患者各150例,年齡18~60歲,平均56.65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無手術史,無酗酒吸毒史,無精神障礙運動性疾病及家族史,無服用抗精神類藥物史,所有患者術中均未接受輸血治療。
1.2 方法 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均225例,對照組以術中升溫毯保溫,觀察組以術中及術后復蘇期升溫毯保溫。觀察并記錄術中術后復蘇期寒戰發生的情況,參考Guifin〔2〕等提出的劃分標準,Ⅰ級:無寒戰,無冷的感覺。Ⅱ級:隱性寒戰,有冷的感覺,無明顯的寒戰出現。Ⅲ級:中度寒戰,有明顯的冷感和明顯的寒戰出現,但呈間斷性,對血壓脈搏測量的影響較小。Ⅳ級:重度寒戰,患者自感非常寒冷,肢體抖動不止,嚴重干擾血壓脈搏的監測。
1.3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兩組患者術后寒戰發生情況的比較。觀察組寒戰發生率、隱性寒戰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寒戰發生情況的比較
3.1 患者接受手術過程中常會出現低體溫。由于硬膜外阻滯后,阻滯區皮膚溫度明顯增加,而非阻滯區皮膚溫度下降,同時鼓膜溫度降低,患者散熱增加,易發生寒戰。同時體溫調節中樞為保持恒定的溫度主要通過骨骼肌收縮以增加熱能的產生來加以調節。但阻滯區的骨骼肌已喪失收縮產熱能力,只有非阻滯區的骨骼肌產生收縮,因此臨床上就出現寒戰的現象〔3〕。若經歷手術時間長,體表暴露面積大,加之反復用大量的生理鹽水沖洗體腔,導致機體熱量散失。隨著無菌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麻醉復蘇室采用凈化空氣層流設備,室內的常規溫度和室內空氣快速對流的兩個因素,會增加患者機體的散熱。
寒戰會增加手術切口的感染率,由于其可直接損害骨髓免疫功能 ,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細胞的氧化釋放作用 ,減少多核白細胞向感染部位移動 ,減少皮膚血流量 ,抑制組織對氧的攝取 ,所以增加傷口感染率。對心血管的影響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 ,心率加快 ,心肌收縮力增強 ,心輸出量增加 ,外周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 ,會增加心臟做功 ,可能導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其在影響機體代謝方面表現為使麻醉藥在體內的代謝減慢,導致術后清醒的時間明顯延長。同時會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對手術患者的危害較大。
3.2 術中及術后使用升溫毯可減少寒戰發生。術中、術后低體溫是誘發寒戰的主要原因之一,使用升溫毯即在體外提供患者一個供熱源,預防手術患者圍手術期低體溫。正常的體溫是機體進行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機體通過體溫調節系統維持體內產熱和散熱兩個過程的動態平衡。由于約90%的代謝產熱量是通過皮膚表面散失的,淺層皮膚對冷較敏感,術中及術后使用升溫毯通過熱輻射改善患者體表微循環,一方面能提高外周皮膚溫度,減少體內熱量向外周轉移;另一方面減少體表熱量向周圍環境擴散。保持患者在復蘇室內的體溫,緩解術中及術后復蘇期各種操作造成的低體溫,提升溫度改善術后患者不良情緒,減少各種因素誘發的寒戰。觀察組采用術中、術后復蘇期間對皮膚進行預加溫的物理措施,減少患者術后寒戰的發生率。
3.3 術中及術后復蘇期給予患者升溫毯保溫可有效的預防和減少圍手術期寒戰的發生 ,減輕患者在麻醉復蘇期的疼痛,因體溫過低引起的軀體不適感及交感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增強手術切口部位皮膚抵抗力,減輕各器官代謝負擔,有效地防止了由于低體溫帶來的突發性心功能及凝血功能障礙、麻醉蘇醒延長等并發癥 ,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經濟壓力,提高圍手術期的護理質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
關心患者應該從每一個細節做起,讓患者在舒適環境中接受治療和護理,盡快康復,全面提高護理質量和醫療效果,更多的體現護理工作中的人性化因素。
〔1〕 杜正平.術中急性壓瘡相關因素研究進展[J].天津護理,2010,18(5):305
〔2〕 GuffiA,GiearD,Kaplan,JA.Shivering follwing Cardiac Suergerg:henodyamic changes and reversal[J].Card iothorac Anesth,1987,1:24
〔3〕 李子瑜,于志銘.醫學生理學[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317
(2011-01-20收稿,2011-04-15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