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蓉
(云南黃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普洱分公司,云南 普洱 665000)
1 礦石性質。該金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為褐鐵礦(針鐵礦)、鉛鐵礬、白鉛礦、砷鉛礦、方鉛礦、鉛礬等。金主要為自然金,平均粒度為0.018mm,呈星散狀、包裹體分布于褐鐵礦中,有的分布于膠狀褐鐵礦中,個別與鉛鐵礬呈包裹體存在。褐鐵礦中的自然金多具有再生長結構。自然金表面被鐵污染,形成一層氧化鐵鈍化膜。銀主要以自然銀存在,平均粒度為0.0054mm,以骸晶樹枝狀、毛發狀以及粒狀分布于褐鐵礦及鉛鐵礬礦集合體中。經分析測定,礦樣的主要化學組成見表1。

表1 礦樣的化學組成
從表1可見,礦樣中的Fe,Cu,Pb含量較高,尤其是鐵量較高,含硫較低。Au,Ag礦物則以微粒、超微粒狀態被鐵的氫氧化物和鉛的次生礦物包裹。常規氰化很難獲得較好指標。
2 常規氰化浸出。采用常規氰化對該礦樣進行浸出,其條件為:NaCN質量分數0.05%,液固比3∶1,浸出液pH>10,浸出時間48h。試驗結果見表2。
從表2可見,在常規條件下進行氰化浸出Au,Ag的氰化浸出率較低,分別為79.73%和49.27%。其主要原因是礦樣中的鐵、銅、鉛較高,而Au,Ag的粒度較小,以微粒、超微粒狀態被鐵的氫氧化物和鉛的次生礦物所包裹,且金的表面形成的氫氧化鐵鈍化膜,影響金、銀的氰化浸出。

表2 常規氰化浸出試驗結果
3 加助浸劑氰化浸出。采用"提高金精礦氰化浸出工藝中金、銀浸出率的技術方法"對該礦樣進行氰化浸出試驗。該法是在氰化浸出液中加入一種助浸劑SD,可有效地提高金、銀的氰化浸出率。
試驗工藝條件:NaCN質量分數0.04%,浸出液pH>10,液固比3∶1,浸出時間 48h。
3.1 磨礦細度的影響。采用二種磨礦細度·200目90%、·325目90%,按上述工藝條件進行氰化浸出試驗。試驗結果表明,提高礦樣的磨礦細度對提高金的氰化浸出率無大影響,浸出率分別為79.50%和79.80%。
3.2 氰化浸出介質的影響。氰化浸出時,pH調整劑采用SN,按上述工藝方法進行試驗,并與原工藝方法指標進行對比,試驗結果見表3。

表3 新型調整劑試驗結果
從表3可見,采用新型調整劑SN作為浸出液的pH調整劑,可提高氰化金的浸出率,比用CaO作pH調整劑,金的浸出率提高了6.74%。說明新型調整劑SN,對于該礦樣的氰化浸出是有效的。試驗時SN加入量為礦樣的1%為宜。
3.3 助浸劑用量試驗。按照上述氰化浸出工藝條件,加入一定量的助浸劑SD,對該礦樣進行氰化浸出試驗,其結果見表4。
從表4可見,在氰化浸金過程中,加入助浸劑SD,可以提高金的氰化浸出率。隨SD加入量的增加,金浸出率逐漸增加,但對銀的氰化浸出率影響較小,故試驗時選擇1%的加入量(相對于礦樣量)為宜。

表4 助浸劑用量試驗結果
結 語
1 )試驗結果表明,由于該礦樣中的金以微粒、超微粒狀態存在于褐鐵礦和鉛礬中,故采用新型調整劑SN,對提高金的氰化浸出率是有效的。(2)試驗結果表明,在氰化浸出過程中,加入助浸劑SD(礦樣量的1%),與現行工藝方法相比可提高金的浸出率14%。該助浸劑制備簡單,成本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具有推廣價值。
[1]代淑娟,胡志剛,孟宇群,白麗梅.某金礦石中金的浮選及氰化浸出試驗.金屬礦山,2010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