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
(南寧鐵路局田德鐵路建設指揮部,工程師,廣西 南寧 530003)
田德鐵路隴外隧道起迄里程為DK37+736~DK38+773,全長1 037 m。隧道洞身穿越臺浪山谷地東部的峰叢中低山區,圍巖以Ⅱ,Ⅲ級白云質灰巖為主,最大埋深約260 m,地下水基巖裂隙水發育。2008年3月16日隧道開挖至DK38+325時遇到1個巨型溶洞。經調查研究,決定對DK38+315~+335段隧道溶洞進行處理。
1.1 形態特征該巨型溶洞位于DK38+300~DK38+355里程范圍。其中DK38+325~DK38+330段隧道洞身正穿溶洞腔體頂部,其它段落隧道軌面至溶洞頂板厚度不等,在5~25 m之間;溶洞沿線路方向寬度約55 m,垂直線路方向寬度37~62 m,溶洞深30~53 m,高程范圍為329~392 m,溶腔體積約10.2萬m3。溶洞為巨型空腔,形狀不規則,上部空間較小且洞壁較垂直,下部空間向四周擴寬變大。溶洞洞壁及洞頂分布石鐘乳,可見裂隙和小的管道向上延伸。
1.2 巖性溶洞為第四系全新統洞穴堆積黏土,泥盆系上統白云質灰巖。黏土(Q4ca1)巖性:DK38+315~DK38+335段分布于溶洞洞底表層,厚度0.5~1.5 m,軟塑狀為主,Ⅱ級普通土。白云質灰巖(D3dLs)巖性:灰白色、青灰色,隱晶質結構,薄層~厚層狀構造,局部節理裂隙發育,Ⅴ級次堅石。
1.3 溶洞內水文地質條件DK38+315~DK38+335段為空腔溶洞,DK38+325處溶洞高程較低,據現場測繪資料,溶洞洞底高程在330~340 m之間。經現場調查,溶洞內未發現暗河流經痕跡,洞底部僅分布1個小落水洞,落水洞洞口高程約330 m。洞頂零星滴水,洞底分布軟塑黏土,黏土厚度為0.5~1.5 m,黏土表面分布水的滴痕。洞底左側邊角處有直徑約3 m的積水坑,坑內積水深約0.5 m。洞底右側邊角部分呈漏斗狀,在漏斗的最低處有小的落水洞,洞口形狀不規則,寬0.1~0.6 m。該落水洞大致垂直向下延伸,深度約5 m,落水洞可見深度內無水。
該溶洞處于巖溶區的季節變化帶,受雨季降水和區域地下水變化的影響明顯。枯水期該地區巖溶水水位低,遠低于溶洞洞底高程,只在洞底局部低洼處匯積洞頂滲水,水量很少;豐水期間溶洞內一方面有大氣降水通過溶蝕裂隙、管道的入滲補給,另一方面地區巖溶水水位有可能上升通過洞底管道涌入溶洞內,溶洞內水位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水量很小,影響不大。
2.1 橋梁跨越方案根據隴外隧道DK38+315~DK38+335段溶洞的分布情況,結合實測的平面、縱斷面、橫斷面及勘探資料,按隧道結構不與橋發生關系考慮,可以采用2孔32 m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簡支T梁方案,橋全長74.5 m。兩橋臺的基礎形式采用φ125 cm挖孔樁,確保基礎持力面置于破裂面以下,采用挖方內臺,各設4根φ125 cm的挖孔樁,結合破裂面走向,采用長短樁。設圓端形實體墩,挖井基礎。
2.2 路基回填方案溶洞路基回填方案按照有側限條件進行路基回填設計、施工,自下往上采用級配碎石、片石、塊石土、碎石土、粗細角礫土5種不同填料回填。為保證基巖裂隙水等少量滲水排泄,回填時在溶洞腔壁鋪設復合防排水板,防止細顆粒土被反復升降水流帶走而引起路基沉降。
2.3 方案比選洞內排水通暢,采用橋梁跨越溶洞方案,可較好地控制沉降。其缺點是溶洞深度大,橋墩(臺)基礎及墩身施工條件差、難度大,施工質量難以控制,不方便日后養護維修;不方便架橋機施工;大型輔助設備安裝操作比較困難,照明、通風要求較高,安全防護費用大;隧道和橋梁施工相互干擾,工作效率太低,總工期長。
采用路基回填方案施工難度小,對隧道圍巖的擾動小;路基填筑為有側限條件,路基穩定性較好;施工可直接采用隧道棄石土分類填筑,節省投資;總工期短;路基填筑方案比橋梁跨越方案節省投資112.93萬元。其缺點是該溶洞為超高填筑路基,只可采取小型挖掘、碾壓設備進行大量土石方處理;路基的壓實標準要求不易控制;使用滲水性填料,仍會對地下水疏、排有一定的影響。
綜合比較,決定加強控制措施,采用路基回填方案處理溶洞。
路基回填方案施工先進行分層回填,每一分層填筑施工結束后及時進行壓實度檢測,符合密實控制指標要求后再進行下一分層的填筑,直至分層填筑到路基頂面標高。施工結束后再進行沉降觀測。
3.1 分層回填填筑分層進行,注意控制填筑速率。填筑材料應以水穩定性好、抗風化能力強的滲水填料為主,各層及層間的填料應有一定的級配,滿足填料分組要求。填料中巖石顆粒成分以硬質巖為主,巖石單軸抗壓強度R0≥15 MPa及以上,不易風化、尖棱狀新鮮巖石。各層間的填料不得含有質量比大于5%以上的細粒土(粒徑d≤0.075 mm,下同)成分〔1〕,填料可從隧道棄石土中進行分組選擇使用。填料分組按《鐵路路基設計規范》TB10001-2005執行。溶洞分層回填縱斷面示意見圖1。

圖1 溶洞分層回填縱斷面示意圖(單位:cm)
3.1.1 基底粘土層 基底粘土層范圍開挖溝槽(溝槽開挖深度為粘土層厚度,一般為0.50~1.5 m,寬度0.8 m),溝槽間距2.0~3.0 m,槽內換填級配碎石并震搗,以小型機械碾壓密實。對該層主要考慮是基底粘土層應力低,且覆蓋于基巖表面上,采用級配碎石換填起到碎石盲溝的作用,利于排水。
3.1.2 拋填片石層 沿溶腔底面基底粘土層之上垂直地面高度3~5 m拋填片石,并搗固密實。自拋填片石頂面起,于德保端溶腔壁上掛鋪復合防排水板。沿拋填片石頂面攤鋪0.2 m厚碎石后,鋪設2層透水土工布反濾層(0.1 m厚中粗砂+透水無紡土工布+0.2 m厚中粗砂+透水無紡土工布+0.1 m厚中粗砂),透水土工布采用450 g/m2無紡布。要求片石平均粒徑d>300 mm,占整個拋填片石組質量的70%,余為平均粒徑5~20 mm碎石塊(占20%)及粒徑大于2~5 mm的礫石填充。對該層主要考慮:片石填筑于基底,確保基底應力達到要求,起拋填擠淤的作用和確保既有落水洞暢通;鋪設防排水板及反濾層,有利于基巖裂隙水下滲排泄及起墊層的作用。
3.1.3 塊石土層 沿反濾層頂面起,分層填筑塊石土,每層厚度3 m。塊石土回填頂面高程為344.00。于塊石土頂面鋪設0.6 m厚中粗砂墊層,墊層內間隔0.3 m水平分鋪雙向高強度經編格柵二層(單向抗拉強度>80 kN/m)并夯拍密實。塊石土要求平均粒徑d>200 mm顆粒質量超過總質量的50%(不易風化,尖棱狀為主),不得含有超過5%的細粒土。該層填于片石層之上,部分起到片石層作用。鋪設土工格柵,以保證路基填筑層作為一個整體,減少不均勻沉降的差異。
3.1.4 碎石土層 為施工簡便,節省投資,可充分利用隧道棄石土作為填料。沿中粗砂層頂面至溶洞頂板或路基基床底層底面(該線路基自路肩以下2.5 m范圍內為基床厚度),分層填筑碎石土,每層厚度3 m。要求平均粒徑d>60 mm顆粒質量超過總質量的50%(不易風化,尖棱狀為主),不得含有超過5%的細粒土。
3.1.5 基床層 基床層是路基的頂層,道床上傳遞的荷載直接作用基床表面上。于路基基床底層填筑粗角礫土并摻入5%的水泥,表層填筑細角礫土并摻入5%的水泥。粗、細角礫土要求平均粒徑分別大于20 mm、2 mm顆粒質量超過總質量的50%(尖棱狀為主),不得含有超過5%的細粒土。這樣確保基床層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滿足基床層雙指標控制的要求,使基床不易變形,確保基床的穩定。
3.1.6 接近溶洞頂板層 主要是溶洞部分人工難以搗固的范圍(距頂板以下1.2 m內)采用M7.5漿砌片石,砌筑密貼于頂板。并對填塞漿砌片石處采取鉆孔注漿加固,以保證密實。注漿水泥采用42.5級普通水泥,水灰比1:1。注漿壓力根據砌筑情況采用0.3~0.8 MPa,最大不超過1.2 MPa。
3.2 振搗碾壓由于溶腔內不具備使用大型碾壓設備的條件,填筑密實度的控制采用小型振搗設備及小型碾壓設備完成。施工時,振搗碾壓的參數匹配(如振搗遍數、振擊點的間距及影響范圍等)必須經現場實驗,求得合理參數后再指導施工。振搗碾壓結束后,各層的密實度指標必須滿足要求。每一分層須經檢測達到規定要求后再進行下一分層的填筑,并做好指標檢測記錄。各填筑層密實度指標要求:基底粘土層的地基系數K30>150 MPa/m;拋填片石層K30>150 MPa/m;塊石土層K30>130 MPa/m;碎石土層K30>120 MPa/m,孔隙率n<32%;路基基床底層K30≥120 MPa/m,n<31%,基床表層K30≥150 MPa/m,n<28%〔1〕。
3.3 沉降觀測
3.3.1 路基沉降觀測規定 路基填筑施工結束鋪軌開始后,必須觀測路基工后沉降,檢查填筑效果。一般持續觀測 6~12個月,沉降速率≤5 cm/a〔1〕才能滿足要求。由于該溶洞屬超高路基填筑,填方量大(約10.2萬m3),采用的觀測期為12個月。
3.3.2 溶洞實測沉降結果 該溶洞于2008年6月施工結束,2009年5月開始在該段路基面上鋪軌,同時進行沉降觀測。主要做法是,在溶洞范圍以外的隧道內建立穩定水準點,于溶洞填筑段內路基兩側路肩上各設置3個沉降觀測樁,共6個觀測點,持續觀測至2010年4月,計12個月,監測結果為年沉降量5 mm,遠小于鐵路路基工后沉降的要求。
田德鐵路隴外隧道溶洞經回填處理后,經歷了2個雨季,開通運營后,路基工后沉降量小,線路狀態穩定。這說明施工質量符合設計要求,達到了溶洞的整治目的。
在巖溶地區,大規模建設鐵路容易遇到各式各樣的溶洞。隧道溶洞處理只要能認真勘察分析、研究地質情況,優化比選整治方案,一定能找到切實可行的處理辦法,確保工程施工和設備后期運營的安全。
〔1〕鐵道部.TB10001-2005鐵路路基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