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增郁 陳燕萍 于友華 汪南玥 黃大威
(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100700)
“臟氣法時”思想遍及《內經》全書,其理論與思維方式,對現代醫療與養生仍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們今天進行藏象乃至《內經》研究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重要環節,但在“真實世界”研究的方法學問題60余年來仍未解決。
“人與天地相參,以四時之法成”,主要體現于人體的時間之序與自然之序相一致,且具有周期節律的震蕩性特征。《內經》將其稱為“臟氣法時”[1]。當代中醫學者指出“五臟功能的時間特征才是藏象理論的機要之處”,民國醫家惲鐵樵說“《內經》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之五臟。不明此理,則觸處荊棘,《內經》無一語可通”(《群經見智錄》)[2]。可見,“臟氣法時”是我們今天進行藏象乃至《內經》研究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重要環節。
當前對“臟氣法時”的研究,文獻方面還停留在對《內經》人體節律的整理階段,尚未探討深層次的產生原因、內部邏輯等問題。實驗方面對“臟氣法時”,眾多研究者已取得了諸多成果。但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多數研究忽視了“臟氣法時”思想的“臟-時對應”這一重要特征。比如肝應春、心應夏、脾應長夏、肺應秋、腎應冬,“某臟應某時”本是“臟氣法時”的基本形式,但很多研究的結論都是“生物某種機能(代表某臟)具有節律性”,談不上特異性的時間對應關系。不可否認,這些研究成果為時間生物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它們說明中醫的“臟氣法時”了嗎[3]?
“臟氣法時”的思想,特色在于“法時”。五臟功能和對應時間感受性在不同季節各有高峰,肝氣在春季,心氣在夏季,脾氣在長夏,肺氣在秋季,腎氣在冬季。這也能在脈象中體現出來,表現為四時脈的特征。《脈經》作者王叔和,總結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四季脈象特點。可見,五臟功能與季節有“對應”的特性,并能在脈象中體現出來[4]。
目前對中醫脈診研究比較有特點的如北京中醫藥大學牛欣教授研制的脈診儀,將超聲與壓力傳感器合一制成復合傳感器;上海中醫藥大學研制的三部脈象檢測系統和北京軍區總醫院宿明良研制的基于三部六病理論的脈診儀;但大都是人工手動調節定位傳感器的方式。人工手動調節定位傳感器的方法,存在著受人為因素影響大,傳感器定位重復性差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脈診信號的可靠性。我們通過國家自然基金重點課題和科技部“十一五”支撐計劃的資助,研制了“高精度智能機械手中醫脈診信息采集分析系統”,獲得了國家科技發明展覽會銀獎。這樣使脈診信號采集進入到計算機自動控制定位的階段,使信號采集的可靠性得到提高。我們還建立了基于每個脈圖的多周期整體最小二乘回歸的三角函數脈圖諧波分析方法,來作為所觀測到的脈診信號的數學模型。在該方法的基礎上,我們開發了脈診信息分析平臺。
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時間生物學對人體的看法已從體內穩態的觀點轉變為體內動態的觀點,認為人體內普遍存在生物節律,與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及時辰節律的變化息息相關[5]。現代協同學認為:脈搏的節律雖然取決于心臟節律,但心律與呼吸節律有密切的相位協調關系。由于呼吸節律與胃蠕動、血壓節律和組織中血流節律有關,因此心律跟這三種節律又有間接關系[6]。
人體時間系統的基本成分是由各種振蕩子產生的節律和振蕩。評價節律和振蕩的主要參數是振幅和周期。振幅過大或過小都是異常[6]。我們的研究顯示,脈診信號的諧波除振幅、周期外,相位也是重要參數。

對8名健康受試者進行了2次實驗,每次實驗采集一日的子、卯、午、酉4個時間段每個人雙手6部脈的64人次的脈圖信息。脈圖的頻域特征參數提取:每部脈的12次諧波振幅和初相角(24個參數),6部脈時頻域共193個特征參數。由諧波的振幅和初相角構成了單個周期的模型,余弦諧波擬合建模方法見圖1,圖2為采集得到雙手6部脈圖。
研究結果表明,子、卯、午、酉4個時段的脈診參數是有差異的,我們使用2個參數進行分類判決,判決概率就達到了76%左右。最為顯著的時點是:子時與午時(判決概率77%,圖3)、卯時與酉時(判決概率76%,圖4)之間的差異。較之以往的時域、頻域脈圖分析方法,我們采用了余弦諧波擬合的建模方法,通過模型參數可以使脈圖完全再現,因此,該方法的敏感性更優于以往的方法。使我們看到實驗中日節律各時點的差異。我們只是對8個樣本重復2次進行的一個初步的實驗,要獲得更多更能說明問題的結果,還有待于今后工作的深入開展。

中醫認為:根據時令變化,臟氣當旺之時,脈氣應有余。對“四時脈”及其參數和模型進行比較研究,可以為“臟-時對應”這一藏象及《內經》研究的重要環節,從脈的參數和模型上,提供科學數據,有可能在真實世界論證五臟各自對應的時間感受性。“臟氣法時”是開展藏象研究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預防養生、預測疾病轉歸和辨證論治的根基。
中醫脈診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至今仍是中醫的標志。其原理雖然尚未完全搞清,但中醫脈診主要觀察的是人體臟腑氣血盛衰卻是比較公認的事情,寸口脈及其特征參數是在真實世界開展中醫學現代研究的一個源于中醫,且融入現代科技的有效方法。
[1]孟慶云.生命是時間的函數——《黃帝內經》中的“神轉不回”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5):8.
[2]煙建華.論《內經》生命的四時法則.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21(4):3.
[3]常立果.《內經》“臟氣法時”思想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4]閃增郁,陳燕萍,汪南玥.以現代科技研究四時脈象變化規律.中國中醫藥報,2009,16(4).
[5]馬克英.中醫時間醫學研究初探.新疆中醫藥,2000,18(3):5.
[6]吳國興.人體時間系統與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