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2010年11月23日,13個國家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召開了“老虎峰會”,這是全球首次以保護老虎為主題的會議。會上,各國達成協議,將共同努力以拯救這種瀕臨滅絕的動物。作為東道主的俄羅斯總理普京,更是在會上為老虎仗義執言。
當然,呼吁拯救瀕危動物,本是無可厚非的事,但此話出自普京這位曾經被吹噓成“打虎英雄”的政治人物,就讓人覺得不無諷刺了。
2008年8月,普京在俄羅斯烏蘇里江保護區視察當地西伯利亞虎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時,一只老虎突然掙脫束縛,撲向攝影記者。電光石火的一瞬間,普京一把將麻醉槍從旁邊抓過來,舉槍射擊,一舉命中老虎,使記者虎口脫險。隨后,這位總理順理成章地被俄羅斯媒體標榜為“打虎英雄”。
報道稱,他這一槍正中老虎的肩胛部位。此后,在科學家的協助下,普京親手為老虎帶上項圈,臨別時還親吻了它一下,并向它說了聲再見。
是不是很戲劇性的一個畫面?
但是,有關報道和影像,事后卻在國外遭到了質疑,包括認為整個片段的剪接很生硬等。影片中,上一秒普京還在跟隨行人員談笑風生,下一秒就看到他拿著麻醉槍守在昏倒的老虎身旁,打虎過程完全看不到,只能靠電視臺工作人員復述。因此有人懷疑,普京是故意用這宗打虎新聞作為政治公關的手段,來經營其硬漢及政治強人的形象。
眾所周知,普京是柔道、摔跤、搏擊的高手,他曾無數次把對手掀翻在地,并多次奪得圣彼得堡市柔道冠軍。他還愛在鎂光燈前展現自己“爺們兒”的一面,這一點可供追溯的案例不少。例如2009年7月,普京身穿緊身潛水服,親自為一頭大白鯨安裝了無線電信號發射器,以幫助科學家研究大白鯨的遷徙模式。此舉被揶揄為繼“打虎”之后的又一“戲鯨”壯舉。2009年8月,普京在西伯利亞度假時,向媒體提供了一批度假照片,其中包括他跳入滔滔河水中游泳、徒手折斷木枝生火等等。其中最令女“粉絲”尖叫的,是一張他赤膊上陣的照片,照片中的他身穿綠色軍褲,戴著墨鏡在崎嶇的山路上騎馬,展露出一身結實的肌肉。2010年11月,他在圣彼得堡某賽車場內,駕駛一輛F1賽車狂飆突進,繞場跑了數圈,最高時速達到240公里。
看了這么多案例,相信大家不難理解,普京是一個善于搞政治公關的人物,這讓他那次“打虎事件”的真實性大打折扣,他很有可能只是拿那只可憐的西伯利亞虎來做道具而已。如果事實如此,由普京“義正詞嚴”地號召保護老虎,是不是特別具有諷刺性?
揶揄歸揶揄,普京展露的幾手政治公關,在政治世界里還算平常。政要們經常通過經營場景、畫面和照片,來打造自己的政治形象。
傳播學者肖恩曾經說過:“我們活在一個政治全是形象,同時所有形象也都是政治的年代。”
政治人物為了贏取民眾的支持,往往投其所好地經營自己的形象。俄羅斯是一個強悍的民族,其已故總統葉利欽口中那句“卷起衣袖,舉起拳頭”將這種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
道理可以不講,實力和拳頭才是至關重要的東西。越是表現出強人風范的領導人,越容易贏得國民的尊敬。尤其是當前總統葉利欽慢慢變成一個酗酒、體弱的老漢時,普京的硬漢形象顯然讓國民十分受用。
另一位傳播學者丹尼爾·布爾斯廷在其著作《美國夢發生了什么》中指出,形象一定是早有預謀、早有計劃的創作,要讓人留下印象,會選擇性地突出某個鮮明的部分,它是簡單化的,它是刻意模糊的,那是一種“虛擬的真實”。他說:“形象是一個劇場,是一個展演,是一個偽裝,是一個假事件,也是一個假真實。”
這段話,或許正是普京一連串“表演”的最佳寫照。
(袁柏臨摘自《人物畫報》2011年2月下、3月上合刊,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