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仲健
這天,禮拜結束后,有個叫喬治的年輕人在教堂的甬道處停下腳步,昂著頭,欣賞起掛在墻壁上的那幅《最后的晚餐》。
“你知道哪個是猶大嗎?”身后傳來一個聲音。
喬治回頭一看,原來是剛才在臺上講道的老牧師。
雖然喬治只是一個新教徒,但他從小就知道猶大是出賣耶穌的人。既然是反面人物,肯定有著反面人物所固有的嘴臉。
喬治的眼睛掃過畫面上的每一個人。令他驚訝的是,畫上的每一張面孔看起來都顯得極其安詳恬靜,他無法確切地指出哪個才是猶大。
喬治羞赧地朝老牧師搖搖頭。老牧師笑著說:“看不出哪個是猶大不是你的錯。讓我來給你講個故事吧。”
二十多年前,在畫家萊昂納多·達·芬奇極負盛名的時期,有一天,當地有個叫麥吉爾的牧師來拜訪達·芬奇,邀請他為新建設好的教堂畫一幅畫。主題就是《新約圣經》里所記載的“耶穌和他十二個門徒的最后晚宴”。雖然達·芬奇當時很忙,但他還是欣然地接受了這個神圣的任務。
牧師麥吉爾與達·芬奇約好的交畫期限是一個月。但僅僅過了半個月,達·芬奇就圓滿地完成了整幅油畫。
半個月后的那個清晨,達·芬奇正準備把油畫送到牧師那里。他的母親,一個年邁慈祥的老人,端著咖啡進到他的畫室。母親走到油畫前,欣賞著兒子的杰作,嘴里卻發出“咦”的一聲。
“怎么?有什么問題嗎?媽媽。”達·芬奇問。
“親愛的,你怎么把這人畫得這么丑?”母親指著畫上的一個人物說。畫面上的那個人賊眉鼠眼,嘴角左撇,顯得陰險狡詐。
“他是猶大。”達·芬奇說。
“你為什么把猶大畫得這么丑陋?”
“因為猶大是出賣耶穌的人,媽媽。”
“親愛的,我覺得你還是去看看《圣經》。”
“《圣經》?”
“是的,《新約圣經》里有關猶大的章節。”
達·芬奇不知道母親為何叫他這么做,但還是從外面拿來《新約圣經》,瀏覽了一下有關猶大的章節,然后疑惑不解地望著母親。
母親笑著問他:“《新約圣經》里有沒有關于猶大相貌的記載?”
“沒有。”
“那你是不是覺得出賣耶穌的人一定會長得如此丑陋呢?”
“哦——現實中可能不是,但這畢竟是一幅畫啊,我只是把這個反面人物刻畫得更加形象罷了。”
“雖然這只是一幅畫,但它即將要掛在圣殿里。孩子,上帝愛世人,我覺得上帝對于忠誠他和背叛他的人,是會施予同樣的愛的……”
經母親這么一說,達·芬奇若有所思,最后如醍醐灌頂。他決定對猶大的形象進行修改。
在最終定稿的《最后的晚餐》上,猶大同耶穌的其他十一個門徒一樣,有著安詳恬靜的外表。
達·芬奇將油畫送到牧師麥吉爾手中。麥吉爾對達·芬奇的作品稱贊不已。
“我就是麥吉爾。”白發蒼蒼的老牧師對喬治說,“其實剛開始,我對達·芬奇筆下的猶大形象并不滿意,但礙于他的名氣,沒有說出來。直到聽說了他改畫的經過,我才發覺到自己是多么的淺薄——他的母親實在太偉大了,她比我更加靠近上帝。她使我明白了,我們在面對像猶大一樣的人時,最大的危險不是他們的自私、怨恨、苦毒、狡詐對我們的加害,而是我們會讓同樣的仇恨、苦毒、狡詐在自己的心里滋長,從而敗壞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