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若惠
摘要:通過分析大學新生產生心理障礙的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因素,提出了教師關懷,健全高校心理服務系統,組織各種形式的集體活動,增進新老同學之間的交流實行學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機制等大學新生心理調適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新生 心理障礙 對策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that causing psychology barrier of the new college student,and putforward the methods for psychology regulatingof new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new college student;psychology barrier;regulating
剛進入大學校園的新生,第一次離家,第一次自己在陌生的校園里,第一次離開父母,第一次自己一個人生活,第一次自己管理自己,第一次自己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這許許多多的第一次給很多同學帶來了迷茫和困惑,任一個環節解決不好,就可能帶來連鎖反應,以致于變得無助、難過、焦慮、緊張、失落…,及時排解和疏導則不會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有資料顯示,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導致身心疾病以至于休學、退學的比例正逐年上升! 據統計,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有23%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20世紀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已上升到30%。
一、大學生新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任何個體產生心理障礙都是由個體的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兩方面相互作用產生的。自身因素是由個體的特質決定的,它是潛在的、本質的、主觀的因素,外界因素是指引起心理障礙的直接壓力或心理創傷事故,一般來自社會的影響。
(一)大學新生心理障礙的主觀因素
研究認為,大學新生高中學習目標實現后的迷茫、外在控制與自主轉折的沖突,以及自我同一的矛盾等主觀因素影響大學新生適應。具體而言,有以下三點:(1)心理行為系統尚不完備。大學新生行為和心理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調節和自我監督系統尚不完備,他們往往缺乏對自己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客觀認識,常表現出自評過高或過低等極端化自我效能感傾向。(2)知識經驗和社會閱歷有限。大學新生受原有知識經驗閱歷的局限,認知系統帶有明顯的片面性、刻板性特點,使他們常不能系統全面和辯證地認識主觀理想與客觀現實間的矛盾,易造成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的失落感和沖突感。(3)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大學新生都是中學里的佼佼者,大學之前,凡事由父母操辦,社會交往也很單純,進入大學則要面對相對獨立的生活學習和人際環境,長期受家長和教師的過分保護,心理上存在較高自我效能感,挫折心理承受力特別脆弱。大學里總會有部分學生淪為后進生或表現平平的普通學生,從而產生優越感喪失的挫折感和失敗感 。
(二)大學新生心理障礙的客觀因素
進入大學,由于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人際關系、個人目標和社會期望等都發生了全新的變化,是大學新生心理障礙的客觀因素。首先進入大學后,原來熟悉的生活環境—家長和教師的特殊照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熟悉的校舍,同窗好友,親密的教師等遠離他而去,而是要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往往是更大、更陌生的校園,陌生的同學和老師,一切生活細節都要靠自己安排和自理等,就會產生一些情緒反應和生理功能障礙,有時會產生嚴重的“適應障礙,(當一個人對新形式、新情況、新問題,不能做出相慶的行為方式或能過改變來適應這些新形式、新情況、新問題的狀態)。其次,學習環境和學習方法艱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是,相對空閑的自由支配時間、壓力也變小、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考試的松懈以及考上大學的成就感,使有些同學表現出強烈的無從感,一部分同學甚至不思學習,混日子。而另一方面由于大學階段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同高中階段有很大差異,知識和信息量遠比高中要大,高中階段的“全部掌握、全部記住”、“教師面面俱到”的學習和講解方式已不存在,一些同學因不能及時領會和掌握大學階段的學習方法,有的拼命學習而出現心理疲勞”(學習時間過長,大腦工作能力下降,產生疲勞,表現為對學習無興趣,甚至厭煩、懈怠、身心疲憊、心力交瘁;失眠、困惑、走神、健忘等),為此而仿徨、困惑以至抑郁、消沉。第三,大學新生要適應新的人際關系,培養多方面的才能。新的校園競爭方式的改變使弱者感到迷失。大學畢竟是更高層次的學府。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或五湖四海,同學間的競爭已不單純是學習成績的較量,還包括藝術、感情、目標、理想等各個面,許多學生面臨昔日的學業的優勢不再,同學關系更加復雜,語言、生活習慣的不同而無法很好調適,故而感覺無所適從,心理十分痛苦。他們需要人際交流去結識新的同學,朋友而表現出交際的開放性,同時,由于環境刺激的多樣性,社會誘惑的多面性,使他們也在交往中“社會化”,開始有了利益的沖突與性格的磨合,開始帶上人際交往的“面具”,有了閉鎖性的一面。很快面臨著種種現實問題,所以利益與興趣、性格與習俗、習慣與規則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的產生和存在著。失望打擊著他們已經挫折的心,所以他們以最簡單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封閉。第四,在我國,教育和心理學知識普及不夠,很多家庭中父母根本不知道應如何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適時的,適當的教育,加之獨生子女增多,很多家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例如,以子女中心、溺愛、放縱、過高期望、攀比、家長不以身作則、粗暴等等。長期生活在這樣家庭教育模式之下的孩子,離開家庭走進大學校園,很容易產生心理和行為障礙,甚至是人格的扭曲。因為家庭是一個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生活空間和文化環境,人的心理與言行無不與家庭的氛圍息息相關,任何一個學生的偏民心理狀態和行為都可以從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家庭的人際關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間接的根由,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再延續。也就是說,不健康、不合理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一個人性缺陷的根源和溫床。最后,個人目標和社會期望在進入大學后發生的變化。雖然完成了考上大學的任務而有一定的成就感,而往往與自己理想的學校或專業有一定的差距,有時相去甚遠。這樣一部分同學就帶著一種很不情愿的心理走進大學校門。“失落感”由然而來。對學習失去興趣,其它方面也不思進取,往往和其它同學不能融合等,而造成心理障礙,有些同學由于在中學時各方面各列前茅,處處受寵,而大學校園里則是“山外有山,高手如林”,在新的競爭的參照系里,也不再優秀,而產生自卑、緊張嫉妒等心理。還有進入大學思考不再是“考上大學,這一單純的問題,由于現今工作崗位的競爭激烈,許多大學生一進大學就過早的考慮將來的去向等,從而產生不安、緊張、迷茫、缺乏自信、情緒化傾向等,這一部分同學比例相當高。
二、大學新生的心理障礙的調適對策
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相相互作用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要防止心理障礙的產生,就要創造良好的客觀條件,以利于個體“成熟特質”出現而使“脆弱特質”抑制。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教師關懷是大學新生心理調適的重要一環
和中學教育相比,在大學里教育者對學生進行的專業領域教育和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教育,二者在隊伍構成上存在著相對分離的現象。可以說,專業教師和學生的心理接觸遠不如中小學,如果我們單從大學生的獨立性發展來說,這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這種“分離現象”造成的負面效應也是不容忽視的。眾所周知,“相近則相悅,沒有師生意思感情的交流,就得不到施教的機緣,更不會收獲教育的成果。這對剛剛離開高中階段密切的師生關系的大一“脆弱”學生來說更是一時很難適應。如果專業課教師能通過感情的紐帶,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能體會到教師對他們心靈成長的關心,就會使教育產生一種巨大的魅力。因此全體專業課教師也應該掌握一些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以便在育人的環節上真正把好學生全面成才這一關。如天津大學在對青年教師進行崗位培訓時,加入了高等教育管理,教育心里學、教育測量學等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內容,教師在這些學科知識的指導下,就可以在專業課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將有些學生因學習困難而引發的心理疾患或因某種程度的心理障礙引起的學習困難、學習無動力等現象準確地鑒別出來,并及時對這些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群體中的“脆弱個體”免受負性生活事件累加之苦,而且可以保證“脆弱個體”在他們情緒還處于“常態區間”時,能冷靜、客觀地將一種有可能成為負性的生活事件變成一種可以增強他們自身“免疫能力”的激勵因素。
(二)健全高校心理服務系統
1. 成立學校析心理服務的專業機構。
心理健康教育要納入學生工作范疇,它既是針對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現狀、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而實施的有效的管理模式,也是高校學生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管理的需要。因此,應成立學校析心理服務的專業機構。這個機構應該有突出的心理教育主題,突出的心理教育重點,系統的心理教育計劃,訓練有素的心理輔導人員,心理經驗相近的心理輔導對象。這樣才能針對新生的特點進行系統全面的心理動員或輔導活動,并對新生個別心理事件作出及時反應。在新生入學后,應及時作一些關于如何盡快熟悉和適應新環境,學會自立、明確目標、合理計劃安排學習和生活,如何正視自己、重新定位、學會交往、克服孤獨和失落等心理學報告或輔導活動。經常性的開展集體活動和個別心理咨詢輔導。
2. 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助和互助機構。
雖然心理服務專業機構是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但從面向全體學生考慮,高校心理輔導機構除了認真完成日常的心理咨詢這一職能外,還要盡快建立起全校性的學生心理健康監護系統,即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助與互助機制,因為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力量畢定有限,別說完全解決大學生的諸多心理困擾,甚至不會有精力去關注“脆弱個體”。因此學校要建立敏感的心理健康監護系統,而在各年級學生中成立心理監控和互助系統則更直接和有效。在工作中,高校一方面要注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資料進行經常性的收集、使用和更新;另一方面,要著重建立以大學生為主體的自助、互助機制,形成一種全方位的“高校心理健康監護系統”(由不同角色的教師、不同階段的學生等人員組成的多層次、通達的大學生心理變化信息、傳輸渠道)。心理輔導的最高目標是助人、自助。事實上大學生中間的自發生的心理互助應該是心理健康監護系統的最終目標。實踐證明,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使他們的自助、互助完全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心理輔導的作用。如果高校的心理輔導機構注意加以引導、支持和培訓在大學生群體中建立起納入學校心理健康監護系統的學生自助、互助機制,必將對高校大學生心理保健起巨大的失去推動作用。學生最了解學生,學生自助、互助機制一定能產生特殊而有益的效果。這樣,無論新生還是老生,許多心理問題都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和解決。
(三)組織各種形式的集體活動,增進新老同學之間的交流。
開展同年級或不同年級之間體育競賽、文體活動,使新同學有更多的機會相互了解和熟悉,也是新老同學之間交流生活、學習和交誼的最好機會,把老同學的一些經驗及時傳遞給新同學,使他們能盡快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軍訓對培養新生吃苦耐勞、團結合作、服從命令、遵守紀律等方面有積極作用。但要對難以適應軍訓枯燥、乏味、緊張氣氛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如通過放松療法、支持療法、疏瀉療法、工作療法等,幫助新生恢復自信激發其積極性、自信心,增加其成熟感。重慶工商大學每年開學對新生進行“算帳課”(算大學四年每個學生得花家里多少錢)這一活動值得推薦。通過算帳,許多同學(不管家境如何,是不是嬌生慣養)從“算帳課”中不同程度體會到了父母的不易。有的同學還列出了小帳本,詳細記錄每一筆開支,養成節儉的習慣。同時,同學們更加珍惜時間,珍惜大學生活,將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上而僻免其它許多“繁心事”的困擾。
(四)實行學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機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本著學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方針,嚴防家庭教育“淡出”大學生心理保健的舞臺是十分必要的。具體的措施可以是,全國高校形成網絡,使在外地上大學的學生家長們在當地高校或通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網站了解相關的大學生心理保健知識,了解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動態,以配合學校的心理工作,形成學校、學生和家庭的互動機制,則更有利于學生心理工作的進行。
參考文獻
[1] 阮賢德,“透視”當代大學生心理走向的迷失一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再思考,高校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4年第1卷第1期:31一33
[2] 徐愛華,關注大學新生適應障礙,大眾心理,2005. 2:11
[3] 方陽,大一新生算帳“算”出感恩之心,心理醫生,2004. 5:44一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