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錢學森之問”,讓溫家寶總理等國家決策者開始思考我國現代教育機制上所存在的問題。
錢學森提出的“創建農業型的知識密集型產業”之思想,是否能破解中國農村發展難題?
又將給從事西部大開發的決策者提供哪些啟迪呢?
編者按:
今年是錢學森先生誕辰100周年,也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第二個“十年”的第一年。過去的十年,西部地區的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不少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令國際社會刮目相看。尤其錢老生前關心的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等區域,20%左右的GDP年增長率連年保持。
這些驕人的數字,卻沒有讓更廣大的西部農民真正富裕起來。如何讓GDP大幅增長與廣大農民等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同步增長?經濟發展模式如何轉型與轉變?這些問題擺在了區域決策者的案頭。西部如何進一步開發,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已經給我們指明方向。三十年前錢學森教授的一些思路,恰好與國家規劃要求不謀而合。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句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讓溫家寶總理等國家決策者開始思考我國現代教育機制上所存在的問題。而錢老提出的“創建農業型的知識密集型產業”,是否會再能為破解農村發展難題,給西部開發決策者提供某些啟迪呢?
新華社原社長、現任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田聰明同志,一貫推崇錢老的西部開發思想。錢老生前指導過的內蒙古、甘肅、寧夏等西部省區的“沙產業”、“草產業”,他一直關注著。內蒙古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郝誠之同志,更是錢學森西部開發思想的實踐者,三十年中,他時刻關注著內蒙古的“沙”和“草”,并用錢老的思想來指導一些公司開發“沙產業”、“草產業”,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還提升了農牧民的經濟收入。本刊為此專門向田聰明、郝誠之約稿,特別推出封面報道《錢學森與西部大開發》,試圖為讀者朋友梳理出一條清晰的“錢學森西部開發思想”。
策劃:衛思宇 執行:張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