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郝誠之
(本文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上海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政協經濟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2001年8月31日,時任內蒙古黨委儲波書記在《錢學森與西部開發》上批示:“看后很受啟發與教益。辦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觀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要重視應用系統工程的觀念來指導生產建設與產業發展。”)
祖國西部地大物博,各族人民勤勞愛國。由于歷史、地質、氣候、投入等諸多因素,這里干旱少雨,風大沙多,生存條件較差,多為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和生態惡化亟待治理的地區。西部不但是我國大江、大河的源頭,也是大風沙的源頭。如何使這里既成為國防的屏障,又成為生態屏障,一直是中國科學家奮斗的目標,各族群眾的心愿。戰略選擇和技術路線始終圍繞著兩個焦點:一是開發性治理,還是防護性治理;二是高起點、產業化、綜合利用、系統工程,還是低水準綠化、單一的防風固沙、植樹造林。錢學森院士是前者的倡導者和理論創始人。
據錢老回憶,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他參加我國火箭、導彈發射試驗,曾到過內蒙古西部的額濟納河邊。他說:“旁邊都是沙漠戈壁,我在工作的間隙中到處跑跑,發現原來我理解的沙漠戈壁概念不對。沙漠戈壁并不是一片荒涼,而是有不少其他地區沒有見到的動、植物。每年基地要發展生產,就是挖甘草,挖出一大卡車一大卡車的,我跟基地的人說,你們這么只挖不種,挖光了怎么辦?還有基地的伙房挖梭梭樹,說木頭好,燒時火旺,我就說老挖不種挖光了怎么辦?我就從這里得到啟發,覺得沙漠戈壁不是完全不毛之地,關鍵是我們要經營,用科學技術來經營管理。”(見1994年9月29日,錢學森院士在會見沙產業研討會代表時的講話)
此后20年,如何用新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沙漠戈壁,合理開發沙生動植物,讓生物利用太陽能為人類創造財富,已進入錢學森院士的思考范圍。1984年,他率先提出:“沙漠要充分發揮它的作用,那就靠沙產業了”,西北沙區必須開發沙資源,“發展沙產業”!(見《紀念錢學森建立沙產業理論十周年文集》,中國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頁)
錢學森院士深刻分析了我國沙區農業氣象資料、土地資源特征,指出沙區不僅具有發展農業生產的制約因素,也具有獨特自然優勢,關鍵在于如何利用獨特的自然優勢,克服其不利因素。沙產業的核心在于,利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識,來提高太陽能轉化效率,增加光合作用及產品產量。也可形象地說成是“沙漠綠色產業”。沙產業愈發達,第一性產品的產量就愈多,人們為追求生活必需品而進行的盲目開墾和放牧就會相對得到控制,脆弱的自然資源就會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1990年錢老在給沙漠治理專家劉恕研究員的信中建議,要“宣傳沙產業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性,并討論我國沙產業的50年規劃。”(《人民日報》1993年2月17日,“建立沙產業的思考——錢學森致劉恕信件摘錄”)1991年,他讀了劉恕研究員送的《沙產業專輯》后說:“要尊重地理學規律。一方面人有改造沙漠美好設想的誘惑,一方面又有地理(氣象、水文、土質等)自然規律的限制。過去不是沙化的地區,采取人為措施大概是可以治理的;而幾百年前就是沙漠戈壁,對它只能就實際情況開發沙產業,不要輕舉妄動。”1994年7月,錢老在全國政協常委會上鄭重提出:“在不少于100年的過程中改造利用沙漠,這就是沙產業的任務。我們要在100年內逐步地做,中間不斷地有所發展。”
沙產業的核心在于,利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識,來提高太陽能轉化效率,增加光合作用及產品產量。
1994年9月29日,錢學森院士在北京的辦公室聽取了內蒙古阿拉善盟盟委書記楊力生同志關于該盟沙產業——蓯蓉酒的釀造情況的匯報。錢老說:“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有好多產品,有駝絨、蓯蓉酒、中藥產品,這些產品是遠銷國外的。我覺得現在西藥太簡單,人要活得好還得請中醫。現在外國人也很重視中醫藥”,“中醫藥、中藥材發展有很大很大的前途”,“咱們的沙漠地區的產品將來不得了,身價百倍,現在已經作了開頭的發展”。1995年11月,全國第二次沙產業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時,錢老品嘗了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保健飲料廠生產的“八卦泉”牌蓯蓉酒,稱贊“這是發展沙產業的一條好路”。(《名人眼中的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頁)
“現在國家有農業部、林業部,可沒有草業部,而我國草原面積是農田面積的三倍,一共有約43億畝,怎么能忽視草業?”
1991年3月,錢老在全國沙產業研討會上提出:“假使我們運用全部的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學這樣的基礎科學,能不能讓這1 6億畝的沙漠戈壁每年也提供幾千億元的產值呢?有沒有這個可能,這是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他預言“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業,假使這五個產業都實現了,將又是一次產業革命,即第六次產業革命……可能在下個世紀出現。”錢老滿懷信心地說:“我們中國人是有能力有智慧的,建立沙產業咱們中國人能不能帶個頭啊,我看一定能成功的。”
1993年12月6日,錢老邀請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劉恕研究員、林業部專家領導董智勇和《人民日報》科學記者謝聯輝,在他的辦公室專門座談沙產業和林業問題。錢老認為,對中國威脅最大的是森林少、土地沙漠化。林業要轉變經營思想,加快發展。從現在開始,要研究中國西部問題,特別是中國西部沙漠的治理和合理開發問題。2001年5月21日,筆者有幸在北京拜訪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理事長、中國促進沙產業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人、國家林業部老領導董智勇先生。他說:“17年來,錢學森院士時刻都在關心我國農、林、沙業的進展情況,他為中國的繁榮富強和進步,傾注了大量心血,使我們深受教育和欽佩。現在錢老倡導的沙產業理論和戰略思想,正在有力地推動我國沙產業邁入一個更高的境界。”
1984年,錢學森院士心系內蒙古,應約為《內蒙古日報》撰寫專論“草原、草業和新技術革命”,高屋建瓴地指出,內蒙古自治區有13億畝草原,如果“下決心抓草業”,“可是件大事”。因為“農田少,大約才7000萬畝,而草原面積卻是農田面積的18倍還多,所以草業的產值完全可以大大超出農業的產值。一旦內蒙古帶好這個頭,全國的草原利用好了,草業興旺發達起來,它對國家的貢獻不會小于農業。”這篇關于草產業的專論1984年6月28日在《內蒙古日報》發表后,1984年11月30日被《技術經濟導報》轉載,1985年3月7日被《人民日報》“論壇”專版全文轉載。
錢學森院士在專論中不但認真分析了內蒙古的草場資源,而且細心研究了當時內蒙古黨委第一書記周惠同志發表在《紅旗》雜志1984年第8期上關于畜草雙承包的文章,結合利用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機會,提出了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建設的新理論和新模式——利用系統工程的方法,研究并創立中國式的現代化草業和草業系統工程。錢老橫向比較,震聾發聵:“現在國家有農業部、林業部,可沒有草業部,而我國草原面積是農田面積的三倍,一共有約43億畝,怎么能忽視草業?”他詳細論證了草產業不被重視的歷史原因和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草產業的新食物鏈、新結構圖。比如從精心種草、飼料加工、工廠化飼養、畜產品綜合加工到利用畜糞種蘑菇、養蚯蚓、沼氣發電、殘渣養魚、廢液還田;從草業綜合基地、定居點、現代化草業新村(即小城鎮),到旗縣經濟、通訊電視、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等等。錢老對內蒙古寄予厚望,文章結尾處謙遜地說:“我以上的這個設想能不能成立,請內蒙古自治區的同志們研究,特別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科學技術人員研究。”
為了深刻領會錢學森院士以知識型、產業化來科學開發內蒙古資源的思想,進而為內蒙古的高層決策提供科學依據,1984年7月7日,內蒙古的科技人員誠摯要求錢老把文中觀點展開談一談。錢老欣然應允,寄來了他放眼21世紀的西部開發研究成果《創建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業》。錢老語重心長地指出:“要看到21世紀,看到在我國大地上將要出現的知識密集型農業,從而導致整個國家生產體系和生產組織的變革。”錢老預言,農產業、草產業、沙產業、林產業、海產業等新型產業將構成社會主義中國21世紀的“第六次產業革命”。錢老在給筆者的信中說:“因為您來信說內蒙古黨委政策研究室和內蒙古科委政策研究室的同志感興趣,所以附上此文打印稿兩份,請他們審閱并提意見,以便在正式刊登時參考。”(此文即《農業現代化探討》1984年8月20日的專論)內蒙古黨委領導對錢老的理論成果高度重視,作為決策內參,先在黨委政研室《調研信息》1984年7月27日第24期上加按語發表了全文,后在自治區種草種樹綜合學術討論會上,按學習文件印發與會專家,很快掀起學習熱潮。1990年11月,內蒙古在全國率先成立了“草業系統工程學會”,并開展了相關研究。
錢學森院士晚年退出國防科研一線工作之后,結合自己常年在西北、西南衛星發射場工作的所見所聞,明確建議黨中央:“開發中國的西半部,以科學的方法和市場經濟體制來開發林產業、草產業、沙產業和海產業。”(《新聞出版報》2001年7月11日第3版,金平:“杰出科學家一生求索路——評建黨80周年獻禮書《錢學森實錄》)錢老指出,西部開發要和農業發展結合起來,要建設沙產業、草產業和林產業,促進西部開發農業現代化。應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發展農業生產,充分利用戈壁灘上的日照和溫差等有利條件,推廣使用節水技術,推進知識密集型的現代化農業。重點推廣應用在實踐中創造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沙產業技術路線。他強調,在西部開發中,要轉變關于西部沙漠的思維定勢,要看到沙漠上也有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不僅是治理,更重要的是開發,將治理蘊含于開發之中”。
錢老認為,我們在21世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起點必須要高。在開發林產業、沙產業、草產業時,要強調知識密集型,要把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都用上。而且一開始就搞產業化,形成生產、加工和銷售一條龍,并注意綜合利用。(見《內蒙古工作》2001年第2期)
1999年,號稱“內蒙古私營企業第一強”的東達蒙古王集團,響應黨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號召,斥巨資進軍庫布其沙漠,搞起了沙區適生灌木沙柳的產業化綜合利用項目。一是為救活瀕臨破產的國有造紙企業,率先采用“沙柳配抄木漿生產掛面箱板紙”新工藝,用沙柳平茬的木質纖維素當造紙原料;二是用訂單林業激發沙區群眾種植沙柳、及時平茬的積極性,幫助農牧民脫貧致富;三是開發多絨型絨山羊新品種科學發展羊絨加工業(該集團下設羊絨衫廠,品牌“東達蒙古王”);四是在沙柳行距間種植優良牧草,伴以玉米秸稈等飼料,為絨山羊舍飼、半舍飼創造條件。進而把“綠化”和“產業化”合理對接,“綠起來”和“富起來”有效結合,創造性地探索了在我國西部沙區恢復生態、發展生產、提高農牧民生活(即“三生統一”)的新路。
因為此項目是在著名科學家錢學森1984年提出的沙產業、草產業、林產業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所以,2001年5月20日,筆者和內蒙古政協委員、東達蒙古王集團總裁趙永亮同志聯名把項目進展情況向老科學家進行了書面匯報。5月30日,錢老給我們復信,高度評價這一項目。他說:“我認為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是在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將林、草、沙三業結合起來,開創我國西北沙區2l世紀的大農業!而且實現了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鏈,達到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我向您們表示祝賀,并預祝您們今后取得更大成就。”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40年來關懷西部、用知識和智慧造福西部的崇高精神令人感動。他所以高度肯定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進軍庫布其沙漠的壯舉,就是因為西部大開發有特殊的規律,必須提倡林、草、沙三業結合,搞綠色系統工程;既要綠起來,更要富起來,不能以綠色畫句號。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必須三兼顧。錢學森院士說得深刻:“這樣的任務當然是長期而又艱巨的,可能要經歷幾代人的努力。但‘兩彈一星’的實踐使我深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包括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我們一定能夠克服各種困難,用‘兩彈一星’精神和經驗,把祖國的西部建設成繁榮昌盛的家園。”
在開發林產業、沙產業、草產業時,要強調知識密集型,要把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都用上。
(本文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上海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政協經濟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2001年8月31日,時任內蒙古黨委儲波書記在《錢學森與西部開發》上批示:“看后很受啟發與教益。辦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觀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要重視應用系統工程的觀念來指導生產建設與產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