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是一個全面的概念,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的科學體系
轉型是一個全面的概念,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的科學體系。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是一次大轉型,轉向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一次社會整體的轉變,那么現階段要解決怎樣發展的問題,也就是如何科學發展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全方位的問題,既包括如何開發利用資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及保護環境等諸多問題,也包括思想觀念的創新和轉型。這是又一次大轉型,也是“十二五”規劃提出的一個戰略目標。
我國經歷了30年高速發展,下一步如何持續發展?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數據表明,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突出的問題是日益緊缺的資源約束。資源、能源、環境已構成了發展的瓶頸。我國有質量的資源保證不足,石油、鐵礦后備儲量不足,核心問題是人均擁有量偏低。可耕地、水資源、礦產、能源礦、森林面積這幾項最主要的資源里面,中國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淡水資源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聯合國把我國列為13個貧水國之一。人均耕地面積占世界人均面積的40%,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占世界人均水平的20%,人均礦產資源占世界人均水平的58%。國內地域結構性的不平衡也顯露出來。我國83%的水資源集中在占全國耕地面積38%的長江流域以南地區,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流域耕地面積占全國的42%,而水資源只占全國的9%。我國80%的礦產資源分布在西北部,石油、煤炭儲量的75%分布在長江以北,而主要工業則集中在東南沿海發達地區。
我國是世界上產值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能源短缺和能耗過高并存。我國石油資源人均儲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氣人均儲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5%,煤炭人均儲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9%。我國經過60多年的發展,GDP增長了10倍多,而礦產能源消耗增長40多倍,能耗過高、浪費嚴重非常突出。生態環境的惡化和治理污染困難并存。過去30年,每年由于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估計占到了GDP總量的10%,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形勢嚴峻,城市大氣污染已經嚴重影響到城市化的發展進程。
在這種情況下,怎么發展?怎么持續發展?顯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迫在眉睫。胡錦濤同志去年2月3日在省部級干部落實科學發展觀研討會上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里的一場深刻變革,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人均勞動生產率低、產品附加值低以及經濟增長物耗高、能耗高、生態環境代價高的狀況。”
轉型涉及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性工程。
據了解,2009年我國工業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的已有200多種,出口量增加。但工業生產突出的問題是自主創新不足,關鍵技術水平落后。2008年中國全球專利合作條約國際申請進入國家階段的比例很低,只有0.76%,而美國是2.57%,日本是2.65%。我國裝備制造業對國內市場整體滿足度不到60%,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配套依靠國外,如航空發動機、船舶、飛機導航儀表、精密高檔軸承等。能源利用率低,產業結構不合理,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資本密集、高新技術密集企業較少。2008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26416個,占規模以上企業的6.2%,工業產值占總產值的11.4%。我國的工業水平整體上仍然落后于發達國家。我國工業轉型的根本出路是從“制造”走向“創造”。

陳育寧
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方式在相當時間內不會改變,但如何做到節約、清潔、高效,這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能源轉型的主要目標是解決長期以低熱值、高污染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積極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高效能源。雖然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方式在相當時期內不會改變,但如何做到節約、清潔、高效,這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經濟學界研究“資源詛咒”現象,指出許多依靠資源生存的國家和地區,由于過度開采資源、消耗能源,造成本國、本地區資源緊缺,又沒有找到替代資源,產生了經濟發展急劇衰落的現象,這是應引起充分重視的問題。有專家統計,我國如按2008年的速度繼續開采煤炭,大約現有的煤炭儲量只能開采40年,石油可以開采11年,天然氣可以開采32年。煤炭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的惡化,交通運輸的壓力,土地資源的破壞,地下水資源的污染,大氣的污染,已經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必須加以解決。這幾年,在積極發展新能源、再生能源,包括風電、水電、核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方面邁出了重要的步伐,但也要加強合理規劃,預防過熱,一窩蜂地盲目投入。
從大農業的結構來看,要繼續提高畜牧業所占的比重,做到農牧互補,改善居民膳食結構,提升營養水平。1978年我國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5%,2001年占到37.1%。農業人口結構的轉型是一個重點。1978年我國農村人口中非農業就業人口占7.1%,2009年占到了45.5%。目前我國農村非農勞動力有2.35億人。隨著這種就業結構的變化,從長遠著眼解決好農村非農勞動力的就業和生活問題凸顯出來。農業的規模化經營也開始有了變化,新的農業龍頭企業成為城鄉一體化轉型的主導力量。
2009年我國城市的數量已經達到600多個。城鎮化率1997年是19.42%,到2010年達到了47%。所謂城鎮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全國城鎮化率每提升一個百分點,就有近1000萬人從農村轉向城市。失地農民進入城市以后的生活和生計安排與城市的容納量發生嚴重的矛盾。城市規模的急劇擴張和人口的過快集中,使交通、教育、醫療、衛生等各種社會保障滯后。圈地造成的土地閑置,戶籍、用地制度,城鄉統籌一體化的規劃和落實,城市管理等面臨的一系列新挑戰都需要在轉型中解決。我認為,把城市化率簡單地確定為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城市本來是生活功能最齊全、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但是盲目擴大規模,盲目集中人口,帶來的城市各種資源緊張的局面難以解決,城市的功能發生了異化。所以,城市化更應該強調城市功能的具備和完善。寧夏正在建設黃河城市帶工程,寧夏沿黃400多公里平原地區,有4個地級市、6個縣級城市,分布在黃河兩岸,由高速公路和濱河大道相連接,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搞集約化發展,重新規劃居民點,把沿黃10個城市作為一個城市整體來建設,加強功能設施的建設,使沿黃居民都能享受到城市化帶來的方便,這可能是城鎮化的一個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