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有句名言:“當今企業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浙江服務企業的發展,不能再走過去那種低層級競爭的道路,只有依靠商業模式的創新和轉型,對企業戰略進行創造性設計,才可能在這個激烈競爭、高度同質化的時代占據一席之地,實現生存和發展。
市民處處感到不方便,這樣的設施就會很鬧心,民眾也未必買賬。在河南鄭州,花費數百萬元建起的人行天橋不少,就是沒人愿意走。原因很簡單,嫌麻煩。不獨是鄭州,在各大城市都有這種過街天橋的存在。也不獨是天橋,其他相關的公共設施也有類似閑置現象。在公共設施決策因子的考量中,便民的因子應當是具有決定性的,其他的因子更多的要服從這個因素。比如建菜市場、公共廁所等等,根據居民、人流的實際需求而選址,不能因為某個地段地皮“寸土寸金”,所有公共的、便民的、服務性的設施全都讓位。有公眾需要的,缺乏;無公眾需求的,扎堆。公共治理不能搞這種決策錯位。
(陳家興)
廣州在全市范圍內鋪開流動人員清查登記,強制要求流動人員辦理居住證。房東及用人單位不督促流動人口登記辦理居住證將受到處罰。作為暫住證“升級版”的居住證,是城市放開戶籍限制的一種過渡形式,一字之差,卻被認為“邁出了一大步”。目前,全國很多城市已經推廣居住證制度。與暫住證相比,居住證的進步在于,它不再僅是一種人口管理手段,還附帶了一部分公共服務功能。作為由眾多流動人口參與建設的大城市,更應該做的是創造更好的就業和生活環境,以更大的包容性,擴大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居住證的“含金量”提高了,用不著強制,人們自然會去辦。
(丁永勛)
融資難、銷售難、環境差、創新維權難,諸多老問題已經到了非重視不可的關鍵時候了。它不僅僅關乎一些企業的生存發展,更關涉到我國應對流動性過剩,抑制通貨膨脹、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局。化解流動性過剩壓力,理想的狀態是,引導資金更多地投向實體經濟,避免其四處投機,才能保持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可如今,現實與理想恰恰相反,部分民間資本反而從實體經濟溢出,加入了賺快錢的隊伍。引導資金更多地投向實體經濟不應該是一句口號,民間資本反向流出的苗頭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希望有關方面能真正重視起來,下大力氣優化實體經濟的生存環境,增強實體經濟對資金的吸引力。
(劉先云)
北京市住建委日前表示,從7月1日起,由市住建委打造的北京市存量房交易服務平臺將在海淀區率先試點,開始向二手房買賣雙方提供服務。無疑,依靠政府信用,政府存量房交易平臺將改善房屋中介市場的惡性競爭環境。然而,需要考量的是,政府中介是否會依靠其先天優勢扼殺其他競爭主體。可以預見,隨著政府背景交易平臺的大范圍鋪開,許多中小房屋中介將不得不退出市場,大中介機構的生存空間也將縮小。在政府中介平臺占據主要份額后,面對巨量的交易請求,能否保證應有的效率?能否保持穩定的服務水準?最終會否形成壟斷式價格體系?這些問題,政府不能回避。
(徐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