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博雋
浙江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五普”以來的10年間,全省新增常住人口765.71萬人。其中,城鎮增加1077.55萬人、鄉村減少311.84萬人。這相當于常住人口的“增量”全都流向了城市,還有大量“存量”的農村人口流出,表明農村人口流向城市的潮流勢不可擋。
大量人口流向城市,無疑給城市的交通、能源、環境等帶來巨大壓力,處置不當的話,“城市病”隨之產生。“城市病”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因“大”而病,即城市單中心擴張后出現的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問題;第二種是因“偏”而病,即城市單方面發展后造成的不可持續性;第三種是因“半”而病,即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后,出現就業不充分,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現象。
治理城市病需要“對癥下藥”。就第三種城市病而言,癥結在于我們的城市化是一個“半拉子工程”——大量農村人口進城了,卻因為城鄉制度的鴻溝,其名下的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資源依然配置在農村,也不能流轉到城市。于是,城市出現了“上學難”、“看病難”,而農村的學校卻已開始空置,造成有限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
治理此類城市病的根本之策,是有序推進常住城鎮的農村人口的市民化進程,將統計上的“城鎮人口”轉化為“城鎮居民”。也就是在制度上,將在城鎮已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農村勞動力及其贍養人口,納入城鎮經濟社會管理系統,真正成為就業非農化、居住城鎮化、公共服務市民化“三位一體”的城鎮居民。這樣,基于戶籍的公共資源配置就不再“錯位”。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戶籍、土地、住房等方方面面,當務之急是讓公共資源先“動”起來,能夠隨著人口進城而流轉到城市,再由城市進行整合配置,以確保城市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
從社會就業看,主要是在消除進城農村人口就業機會和就業報酬不平等的基礎上,消除進城農村人口對就業公共資源享受的不平等。重點是整合城鄉培訓資源,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升一批各具專業特色的農民工培訓基地;產學結合、校企合作,實施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民工培訓項目;采取訂單、定向、聯合培訓等方式,開展一批社會就業容量大的農民工專項培訓,加強進城農村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打通從“民工”向“技工”轉化的通道,破解城市“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問題。同時加強政策扶持、創業培訓、創業服務,重點在土地、稅收等方面進行政策傾斜,鼓勵和支持創業者不拘形式、不拘規模,走可持續發展的自主創業道路。
從基礎教育看,主要是順應農村人口大規模流向城市的趨勢,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城鄉制度壁壘,統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優化公共教育設施布局,提高有限公共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有效解決城鎮“上學難”問題。重點是將義務教育財政撥款的固定性和人口的流動性結合起來,建立城鄉公共教育資源的流轉機制,使得進城農村人口子女不受戶籍的限制,其名下的教育經費等公共教育資源能夠隨人流入城鎮,由城鎮統籌優化配置,從而確保城鎮能夠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確保進城農村人口子女能夠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最終取得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成果的相對平等。

圖/金川
從公共衛生看,主要是建立用工單位、個人繳費和政府補助相結合的籌資機制,對符合參保條件的人員可以按規定選擇和轉換不同的醫療保險。即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之間的對接機制,進城農村人口可將在農村享受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按照規定轉換成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或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以確保醫療保險與工作生活在時空上的一致性,真正解決農村人口無論是進城務工還是在農村務農的醫療保障問題。同時,加快建立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確保藥品質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