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發改委赴外省市循環經濟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謝曉波 范玲 張錦平 俞瑩 黃野 胡錫勤 戴斌)

圖/新華社
為充分借鑒兄弟省市發展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尤其是在“圈區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引導浙江省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的集聚發展和園區化管理,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調研組不久前專程赴天津、湖南、廣東和山東進行實地考察,認真學習推進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獲益匪淺。
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位于天津靜海縣,是目前中國北方最大的再生資源專業化園區,是中日循環型城市合作項目,先后被批準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國家首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國家級廢舊電子信息產品回收拆解處理示范基地、國家進口廢物“圈區管理”園區。園區規劃總面積為55平方公里,目前已投資10.62億元,開發2.5平方公里。園區現有企業110余家,拆解工人2萬人,年拆解加工能力為150-200萬噸,每年可向市場提供原材料銅50萬噸、鋁25萬噸、鐵30萬噸、橡塑材料30萬噸、其他材料15萬噸,形成覆蓋全國各地的有色金屬原材料市場。
湖南汩羅工業園區位于湖南省北部,是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和首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長株潭兩型社會示范區、省級工業園區。園區累計投資7億多元,建成汩羅循環經濟工業園核心區8平方公里,形成再生銅、鋁、鋼、塑料、橡膠等加工板塊,再生資源加工企業發展到134家,其中規模企業70家,再生金屬加工集群成為湖南省有色金屬行業重點發展的八大集群之一,再生銅行業成為紐約期貨交易中心銅材價格監控點之一。2009年,園區再生資源回收量達到114萬噸,就地加工量為57萬噸。規劃到“十二五”期末,汩羅工業園將完成18平方公里土地的開發,再生資源回收量達到400萬噸,再生資源加工量240萬噸;著力打造中南地區最大、全國最有影響力的汩羅特色的“城市礦產”示范基地。
華清循環經濟園位于有“中國再生銅都”之稱的廣東省清遠市,由中華供銷合作總社直屬企業——中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園區被列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商務部建設現代城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的首批試點、國家首批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國家首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廣東省建設節約型社會示范項目以及清遠市環境優化重點項目。園區規劃占地4030畝,計劃分三期開發建設。一期工程占地750畝,總投資5.6億元,已形成25萬平方米的拆解作業區、4萬平方米的物流區和污水處理廠,接納100多家廢五金拆解散戶入園拆解作業,年拆解加工能力達到60萬噸左右。二期工程規劃占地900畝,計劃投資7.3億元,將新建200多個拆解廠房;三期工程規劃占地2380畝,預計投資11.6億元,將建設拆解廠房500個。
煙臺資源再生加工示范區位于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首家進口廢物“圈區管理”園區。園區規劃面積6.67平方公里,按廢舊物資類別,分設廢機電、廢塑料、廢有色金屬、廢輪胎橡膠、廢汽車壓件等專屬加工區,形成上下游產業相關聯、同類型企業相聚集的產業發展格局。目前,園區內已引進企業60余家,從業人數近萬人,年加工拆解國內外各種廢舊物資近百萬噸。
政策扶持有力。如清遠市專門出臺《關于加快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發展的若干規定》、《關于扶持清遠華清循環經濟園“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的措施》,在組織保障、配套設施建設、項目用地、稅收獎勵、收費優惠及技術服務等方面制定支持華清循環經濟園發展的政策措施;汩羅市出臺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包括對在工業園以租賃方式獲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企業第一年免收租金,世界500強企業或固定資產投資在1億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最高可享受土地受讓價100%的獎勵,再生資源產業工業項目所繳納增值稅額的29%由市財政獎勵給企業投入再生產等;天津市出臺《關于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發展的若干意見》,規定全市汽車只能進園區進行報廢拆解,5年內財政收入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返還園區,同時園區享受開發區的審批權限等等。
功能定位明確。從目標定位看,亞洲金屬資源再生工業基地提出打造亞洲金屬資源再生產業第一重鎮,煙臺資源再生加工示范區提出打造中國資源再生產業的示范基地,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提出打造中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再生產業基地。從功能分區來看,各園區都將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園區用地進行明確細分,包括綜合辦公、運輸倉儲、拆解交易、產品加工、污染處理、配套服務、生態綠化等區塊。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如汩羅循環經濟工業園,集中建設再生資源集散市場、物流園、技術研發中心、信息中心等。重視按照產業發展規劃布置區塊,如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在園區內重點規劃建設廢舊機電產品拆解加工產業、廢舊電子信息產品拆解加工產業、報廢汽車拆解加工產業、廢舊輪胎及橡膠再生利用產業和精深加工與再制造產業等五大產業區塊。重視環保設施配套建設,各園區都對環保設施進行超前規劃,通過規劃建設污水處理系統、固廢處置中心、危險廢物處置中心等保障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回收體系健全。如華清循環經濟園充分發揮利用中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的回收網絡優勢,通過華南回收網絡現有的500多個回收網點,每年回收利用各類再生資源40多萬噸;汩羅市重點整合遍布全國的廢品收購隊伍,加快再生資源回收網和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再生原料交易市場建設,形成擁有3500余家經營戶、1900多個收購網點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為滿足大量再生資源的運輸要求,各園區都十分注重構建便捷、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如華清循環經濟園建有廢舊物資專用查驗場,園區企業可以在園區內享受報關、報檢、儲運、包裝、分送等一站式服務;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建有“無水港”、保稅倉庫和專門用于進出口運輸的監管車隊及銅、鋁、橡塑等原材料交易市場。
配套服務高效。煙臺資源再生加工示范區作為全國首家進口廢物“圈區管理”的園區,安裝了電子地磅系統、電子車牌識別系統、集裝箱識別系統、視頻監控系統、通道式放射性探測系統及其他查驗輔助機械設備等,并引入海關、商檢、環保、稅務、工商等部門聯合進園,為園區企業提供一條龍式的監管服務。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園建有綜合管理服務大廈,對各類建設項目實行集中審批、限時辦理、一條龍服務,并設有工商、公安、稅務、海關、檢驗檢疫等派駐機構,形成海關、檢驗檢疫、環保、園區“四位一體”的聯合監管體制。華清循環經濟園建立現代化的再生資源技術開發平臺、信息服務平臺、資金服務平臺和市場交易平臺,并引進中國銀行華清支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為入園企業提供優質、便捷的配套服務。
管理模式創新。如華清循環經濟園由中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組建清遠華清再生資源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負責園區的建設和運營;天津子牙環保產業園由政府專門成立管委會,下設辦公室、企管、項目、規劃、科技、信息、財務、稅務、環保、民警、海關、工商、檢驗檢疫等部門;亞洲金屬資源再生工業基地管委會主要負責相關事項的協調、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及日常管理,后勤服務均由民營公司承擔。各園區還在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如汩羅市建立“一會三公司”四位一體的信用平臺,即信用協會負責建立會員檔案,進行會員信用評級;資源管理公司根據協會推薦,進行貸款評審、申報,進行貸后日常管理,整理收貸信息;擔保公司在會員以資產作反擔保和會員之間互聯互保的前提下,為貸款提供擔保;會計公司為企業做帳,為兩公司評審貸款提供真實可靠的財務信息。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再生資源利用與區域特色經濟相結合的循環型經濟發展道路。但是,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浙江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發展面臨產業升級加速和區域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必須充分借鑒兄弟省市好的經驗和做法,在體制、政策、技術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揚“長”避“短”,揚“長”補“短”,以推進浙江省循環經濟發展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揚專業協作之長,縱深拓展產業鏈。從產業分布看,臺州、永康的再生金屬回收利用,慈溪的再生塑料利用,富陽的廢紙回收利用,杭州的廢舊家電回收利用,以及金華的報廢汽車綜合利用等,均已形成較大規模,而且都有帶動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從產業分工看,各地都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基礎上,形成緊密聯系、高效協作的產業鏈,如臺州路橋通過廢五金和電器拆解,帶動當地電線電纜、電機、水泵、摩托車配件、水道配件、衛生潔具、裝飾裝潢五金等產業的發展。與湖南汩羅、天津靜海等地著力打造大而全的循環經濟產業基地的發展模式相比,浙江省各地更有條件發展以特定類型資源為主導的再生資源利用產業。一方面,圍繞特定類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需要,通過整合區域內的關聯企業,進一步深化專業分工,促進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另一方面,從規模、工藝、裝備、能耗、資源綜合利用率、環保等方面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引導特定再生資源利用行業向特定區域集聚,進一步做大產業規模,同時優化產業內部結構和空間布局。
揚回收渠道之長,堅持國內國際回收并舉。浙江的再生資源利用產業是從廢舊資源回收起步的,浙江人已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數以千計的回收點,自發形成遍布全國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很多應用領域已進入資源循環的大周期,廢舊資源的蓄積量和產生量與日俱增。浙江省再生資源利用企業一定要高度重視國內廢舊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加大現有回收網絡的整合力度,并將回收領域進一步向廢舊電子產品、汽車等領域拓展,力爭在國內原料市場開發上搶得先機。與此同時,面對我國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加速發展、國內廢舊資源需求持續旺盛的局面,浙江省還應充分發揮沿海開放省份在進口境外資源方面的優勢,努力與國外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并積極推廣煙臺資源再生加工示范區以及寧波鎮海等地對進口再生資源實行圈區管理的經驗,進一步增強獲取海外再生資源的能力,使境外資源成為國內原料的有益補充,保障生產原料的穩定供應,拓展產業生存空間。
揚體制創新之長,建立長效發展機制。當前國內很多地方都在循環經濟園區招商引資方面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這在園區建設初期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如汩羅工業園就吸引了大量浙江和廣東的投資者。但從浙江的發展實際來看,再生資源產業已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階段轉變,必須充分發揮浙江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的優勢,建立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一方面要建立完善政策法規保障體系,包括建立有利于資源再生利用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完善再生資源拆解、加工、利用的技術標準,建立有效的市場監管體系等。目前,我省各地已形成一些值得在省內推廣的成功經驗,如海鹽縣首創再生資源增值稅退稅質押貸款政策,有效解決了再生資源一般增值稅納稅人由于退稅款未能及時到賬而出現的短期資金困難。另一方面要加強組織制度保障,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動、市場驅動和公眾互動,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手段調節市場主體的利益訴求,糾正市場機制帶來的短期行為,形成有利于促進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發展的條件和氛圍。
避人多地少之短,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從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的發展用地來看,像汩羅工業園18平方公里以及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50平方公里這樣的建設規模,在浙江省是難以想象的。目前,全省10個以再生資源利用為主導產業的循環經濟試點基地中,規劃面積最大的為4平方公里,最小的僅250畝。因此,要使浙江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通過土地的集約利用,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產出效益。一方面,要逐步引導再生資源拆解、初級加工等土地占用量大、附加值低、環境影響大的環節向中西部省份轉移,在短期內無法撤出的要引導其向沿海灘涂等土地資源相對充裕、環境容量大的區域集聚。另一方面,要大力引進下游深加工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引導產業向精、深、專的方向發展。如浙江廢舊家電回收利用循環經濟試點基地正與日本松下公司進行實質性的合作談判,如能成功簽約,將引進日本最先進的廢舊家電處理設備開展廢舊家電和電子產品綜合利用,預計項目建成后,單位土地的產值將達到9000萬元/畝。
補科技支撐不足之短,強化循環經濟科技創新。盡管浙江在循環經濟的一些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但由于循環經濟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長的特點,循環經濟的關鍵與共性技術研究和應用明顯滯后,整體技術、裝備水平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再生資源利用產業急需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等還有待進一步突破,再生資源利用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和橫向耦合仍顯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浙江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的發展要著力整合行業科技創新平臺、清潔生產平臺等技術資源,建立各地再生資源利用技術促進中心,完善相關信息和技術服務體系,加速產業關鍵和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和擴散;以企業為主體,加強面向行業的區域性技術創新中心、高新技術孵化基地的建設,建立一批共性技術和通用設備科研基地(平臺),鼓勵、引導企業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和大中院校合作,鼓勵企業之間的技術聯盟、項目合作及對外引進和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