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文彪 孫娜
盡管上半年浙江工業、出口增長下降較為明顯,但消費、投資仍處高位,預計全年浙江經濟總體呈審慎樂觀態勢

今年以來,浙江經濟運行基本良好,部分指標出現明顯回落態勢,預計下半年浙江經濟仍有下行壓力。當前,需高度關注中小企業經營風險和節能降耗風險,警惕制造業投資長期低位運行,警惕浙江經濟在全國地位的進一步下降,努力保持浙江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努力保持省內經濟繼續具有足夠的國內與國際競爭力。
下半年,國際經濟環境總體向好,“電荒”現象或有所緩解,但宏觀緊縮政策不會放松,中小企業經營風險和節能降耗壓力明顯加大,需審慎對待。
國際宏觀環境總體向好。盡管5月美國失業率再次抬升,主要經濟指標也反映經濟正在放緩,但美國經濟下半年表現將優于上半年。一是一季度美國國防支出拖累GDP增長率0.7個百分點,下半年國防支出很可能回到正常水平;二是美國居民失去住房比例已進入拐點,民間資產負債顯著改善,這將直接刺激未來新屋開工量上升;三是美聯儲的Q E 2即將到期,Q E 3推出概率加大;四是2012年總統競選在即,奧巴馬只有通過刺激經濟才能謀求連任。4月O E C D國家綜合領先指數為103.0,與3月基本持平,維持連續9個月攀升局面,也反映國際經濟環境總體向好。
宏觀政策將延續緊縮態勢。財政政策實際收緊。財政政策雖名為“積極”,但主基調偏緊。第一,2011年擬安排財政赤字9000億元,赤字規模將減少 1500億元,赤字率下降到 2%;第二,強調壓縮政府一般性支出,嚴格控制政府消費;第三,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全面審計,實施全口徑監管,研究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地方籌資難度將顯著加大。同時,貨幣緊縮政策將加碼。6月CPI漲幅超5月,考慮控通脹仍為今年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預計緊縮性政策短期內不會發生大的改變。盡管推動CPI走高的主要是食品價格,它與貨幣關聯度并不強,但負利率足以構成加息推動力。
“電荒”現象或有所緩解。電煤價格上漲空間有限。一是受6月連續降雨影響,水力發電明顯增加,電廠日耗煤量下降,庫存緊張情況有所緩解;二是國內外煤炭差價已進一步縮小,企業進口煤炭積極性將增強;三是國家新一輪鼓勵煤炭進口扶持措施或出臺。而電價仍有上調可能。一是上網和終端銷售電價非對稱調整對電力供應行業利潤壓縮明顯;二是電價局部微調帶動煤價繼續上漲,進一步擠壓電力行業盈利空間;三是國家發改委已將煤電等資源型產品價格矛盾作為“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看待,在電力行業持續嚴重虧損局面下,再次上調終端銷售電價可能性較大。另外,節能降耗壓力仍較大,計劃用電措施或將加碼,電力需求將受到抑制,電力供需缺口可能不會繼續拉大。
中小企業經營處于危險境地。一是生產成本更高。企業原材料購進與產品出廠價格“高進低出”明顯。5月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和出廠價格分別上漲9.6%和5.8%,價差達3.8個百分點。部分紡織印染企業反映,受原棉、粘膠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企業接單難度加大。二是企業融資更難。一方面,銀行對中小企業惜貸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企業資金成本越來越高,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上浮基本在30%左右,有的甚至超過銀行基準利率兩倍。民間融資利率較去年也大幅上升,5月溫州民間借貸利率達24.6%,企業融資成本明顯增加。三是勞動用工更缺。江西、安徽等勞動力輸出地經濟迅速壯大,工資水平與沿海地區差距逐漸縮小,再加上生活成本提高,浙江勞動力來源逐年減少。春節以來,全省多數中小企業工資漲幅普遍在10-30%之間。浙江省中小企業局監測數據顯示,87.5%企業用工成本明顯上升。四是政策環境更緊。地方政府“重大輕小”觀念對中小企業造成很大影響。如各地在生產用電分配中“差別對待”,對企業大戶列入重點保供電范圍,對中小企業實行限電、停產錯峰等方案。緊縮政策下,預計各地優先保證財稅大戶發展的做法不會有根本改變,對中小企業影響將尤其嚴重。
盡管上半年浙江工業、出口增長下降較為明顯,但消費、投資仍處高位,預計全年浙江經濟總體呈審慎樂觀態勢,全年GDP增速或將保持10.5%左右。

2011年5月浙江經濟預警綜合指數值為65,延續了去年四季度以來的平穩狀態。預計下半年浙江經濟總體運行仍較正常。分指標看,各指標呈現“冷熱不均”態勢,其中工業增加值和出口增速趨冷,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物價水平和地方財政收入趨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發電量、貨幣供應量則處于正常區間(見圖一)。
浙江經濟進入新一輪去庫存周期。4月末,浙江規模以上工業存貨增長29.1%,增幅與3月末持平;產成品存貨增長27.5%,增幅比3月末回落1.1個百分點。5月P M I指數顯示,當月原材料庫存指數49.5%,比4月下降2.5個百分點;產成品庫存指數為50.0%,比4月下降0.8個百分點,反映浙江企業去庫存過程已經逐步展開。一般而言,在補庫存后期和去庫存前期,工業生產明顯減速,但在去庫存后期和補庫存前期卻能有效拉動生產回升。而當前正處于補庫存尾聲和去庫存初期,工業生產將繼續低位運行。
工業產品銷售情況不容樂觀。1-5月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6.7%,增幅比一季度回落0.8個百分點。反映外需的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1.1%,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繼續呈下跌態勢。盡管工業國內銷售產值增幅比4月份略微回升,但由于新的消費熱點尚未形成,內需增長對工業生產拉動有限。
房地產投資增速將明顯回落。盡管前5個月房地產投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但房地產銷售、信貸情況并不樂觀。1-5月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13.2%,比去年同期降低19.1個百分點;銷售額下降0.8%,比去年同期降低30.3個百分點。1-5月房地產開發投資資金來源增速為19.0%,比去年同期降低33.7個百分點,反映資金鏈開始趨于緊張。另外,浙江保障性住房建設占比較小,難以彌補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的缺口。隨著調控政策的延續,房地產投資或將明顯回落。
謹防制造業為房地產投資作“嫁衣裳”。盡管面臨嚴厲的調控政策,但數據表明目前浙江地方投資特別是房地產投資并未剎車,但制造業投資卻快速下降。受要素價格攀升、貿易摩擦多發以及房地產暴利因素影響,近幾年浙江制造業企業投資實業信心受到較大影響,部分企業把工業企業當作融資平臺,將大量生產資金用于投資房地產等。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不景氣,但很多企業還有大筆的錢在里面,可能抽走實業上面的資金,來保樓市里面的錢。
影響出口的基本面未發生根本變化。波羅的海航運指數目前已經開始觸底回升,預示多數發達國家經濟已基本走出金融危機陰影。日本地震帶來的沖擊也在全球范圍內緩解,5月日本居民消費信心和P M I大幅反彈,災后重建將刺激浙江出口增長。另外,中美以及中歐利差仍然較大,國際資本流入新興經濟體動力較強。
出口競爭力或將繼續提高。出口的平穩較快增長不僅與外需穩定有關,還與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有關。國際競爭力的相對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國內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高;二是主要競爭對手競爭力的削弱。例如日本地震造成日本部分制造業企業停產、減產;越南等新興市場國家出口競爭力則由于高通脹而削弱(越南上半年通脹率高達16%),此外部分東南亞國家還受到政局不穩的沖擊。總的來看,今年浙江出口形勢保持樂觀。
警惕人民幣升值對中小企業的影響。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超過2.2%,很多企業不敢接長單、大單。近兩個月實際有效匯率雖然有所下滑,但仍然處于高位,對浙江進出口微利企業而言,匯率影響作用仍然較大。
歷史消費增速相對穩定。筆者做2003年至2010年的工業增加值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單月同比增長的趨勢分析時(見圖二),發現消費增長很大程度上受到經濟整體運行情況的影響,2008年消費的明顯回落正可以佐證這一點。所以,后期經濟的繼續下滑可能會拖累消費增長。但從以往經驗也可以看出,消費增長的穩定性要遠遠高于工業增長,消費和工業增速的相對表現與CPI和P P I的相對價格有關,而通常P P I的波動幅度將超過CPI,因而CPI所代表的消費增速或將更加穩定。


?
消費增速長期看好。隨著全省勞動力成本的提升,收入增長將是一個長期穩定的趨勢,只要收入增長在長期超過物價上漲,那么消費增長就是持續的。同時,全省已連續5年財政增量的70%以上用于民生,“民生財政”的轉型趨勢在未來將更為突出。
汽車、家電等耐用消費品增長并不樂觀。一是地產調控的影響,消費刺激政策退出和政策邊際效應遞減的作用;二是日本地震帶來供給制約還在持續;三是去年下半年此類消費品的增長基數均較高。而汽車、家電等均屬于大宗消費,在整體消費零售中占比大約為40%以上,進而將制約消費的整體增長。
無論從CPI分項的角度分析,還是從貨幣供應和輸入情況來看,二季度CPI可能是全年的頂部,全年CPI應在5%以內。
食品和居住價格是短期CPI走勢的關鍵。食品價格是影響CPI的第一大因素,根據農業部21日最新消息,夏糧增產已成定局,冬小麥實現“八連增”,二季度北方蔬菜即將上市,近期肉類價格的上漲也主要由生長周期性和短期季節性因素所致,未來一段時間食品價格應不具備大幅上漲的基礎。受房地產調控影響,建房及裝修材料價格漲幅會相對穩定,但房租、按揭貸款利率已進入上升通道,而水、電、燃氣的價格改革也為期不遠。中期看,CPI居住部分的壓力仍然較大。
貨幣因素對價格的推升動力會減弱。歷史經驗表明,貨幣供應量M 1增速以及M 1與M 2的增速差距通常會領先CPI趨勢6個月左右的時間。一年多來,隨著多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M 1增速、M 1與M 2增速差已明顯回落,推動CPI持續上行的貨幣動力正在減弱。從政策層面來看,可能近期仍不會放松調控力度,M 2和M 1的增速都還有繼續下探的可能。
輸入型通脹壓力或將趨弱。歐元區和歐盟今年5月的通貨膨脹率分別為2.7%和3.2%,已經超過歐洲央行規定的2%的警戒線,歐洲央行可能7月再度加息。新興經濟體更是年內紛紛數次提高基準利率對抗通脹,貨幣新增量持續減少,全球流動性增速趨于回落。同時,全球地緣政治相對穩定,美元匯率底部反彈,市場對未來經濟增長前景存在疑問等因素,可能會導致實體經濟的需求短時間內無法有效增加,在流動性和實體經濟需求雙雙趨弱的情況下,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的動力不大,甚至可能會出現明顯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