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佩昌
目前世界上有4類國家:第一類是民富國強。這種國家并不多,德國就是其中的代表。第二類是國強民弱,或者說政府很強大,很富裕,但老百姓兜里沒錢,以蘇聯和一些新興國家為代表。第三類是國弱民窮,這以亞洲、非洲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代表。第四類是民富國窮,是典型的藏富于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老百姓很富,但政府窮,不得不向其他國家借債。
民富國強是很多國家一直追求的目標,那么,德國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個真實的德國
2010年世界各國的GDP排名中,中國位居第三,德國第四,表面上中國GDP已經超過德國,但德國2010年的人均GDP是4萬美元,而中國則是4283美元。
德國是一個多大規模的國家呢?它有35萬平方公里,8800萬人口,其中有600萬外國人,也就是說德國的實際人口數是8200萬,但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將近全球一半(包括移民到其他國家的德裔)。德國擁有一批我們耳熟能詳的改變世界的著名人士,比如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
德國擁有很多個世界第一,汽車、化工、機械、環保等領域都是世界第一。根據英國總領事會公布的數據,德國大學國際化水平在2010年躍居世界第一。在德國,留學生占大學生總數的10%~15%,因為德國政府每年給大學提供補貼,外國學生越多,補貼也越多。這還只是補貼而已,除此之外,財政投入辦學的基本經費仍是必不可少的。
在德國,你能看到的最漂亮的房子一定是大學,占據市中心地理條件最優越位置的,也一定是大學。這個國家有300多所公立大學,任何人都可以上大學,沒有高考,只有申請制度,申請了就可以去學習。但在德國想拿到文憑卻很難,如果抱著混個學歷的目的去,肯定沒戲。
德國沒有所謂的城鄉差距,“城市是農村,農村就是城市”,基礎設施都很好。如果非要分出貧富的話,反而住在城市里的人是相對貧窮的,住在農村的人反而都非常富有。
此外,德國很干凈,甚至可以說是一塵不染,沒有哪個地方是塵土裸露的,否則就是違法。要么用小石子鋪上,要么全是草地。我讀書的大學有一條小路,從我上大學起就看到工人們在鋪石子,鋪了一年也沒鋪完。因為在鋪的過程中,是一顆一顆石子地觀察,研究擺放在哪兒比較好,完全像對待藝術品一樣。
萊比錫大學圖書館用了7年時間進行裝修,裝完以后堪稱精品。在德國去圖書館不用搶座或占座,甚至不是這個大學的學生也可以進去,只是不能把書借出去而已。德國的大學圖書館、城市圖書館滿足了全民的讀書需求。
國家的錢怎么花
在德國買書很貴,一本書大約30歐元~40歐元,也就是相當于300元~400元人民幣。但這里吃的東西比較便宜,德國最便宜的是這幾樣東西:第一是面包,很大的一袋面包賣0.18歐元(相當于1塊多錢),夠你吃很多天,稍微貴一點兒的是0.35歐元左右,當然更貴的也有;第二是牛奶,牛奶是歐洲人必喝的東西,這里一升牛奶是0.18歐元,也有0.25歐元、0.3歐元的;第三是果汁和汽水,大多不到1歐元一瓶。
為什么在德國吃的東西會這么便宜?這就要提到德國政府的財政支出了,政府最大的3項支出:一是對農業的補貼;二是對住房、租賃業、住房建筑業的補貼;三是對交通業的補貼。這3大塊的補貼占據了德國財政總支出的35%,如果把社會保險等其他補助也加起來,這個比例就將近50%,還有20%用于國防、外交,再有20%用于教育、科研,只有不到10%是用于公務員開支。
德國國家財政支出不打任何折扣,因為財政首先要有預算,年底有決算,少一分錢,官員們就要小心烏紗帽了。誰來監督政府呢?第一大監督是議會,這一關太難過,反對黨眼睛睜得大大的,政府不敢多花一分錢。德國還有獨具特色的審計署,審計署官員精確到某個票據,換句話說,幾十歐元、幾百歐元的錢都要說出來干什么了,確實是找不到任何借口往口袋里揣點兒錢。
德國的官員不能隨便簽字批款,因為花錢這事需要議會的辯論、批準和監督,花一分錢議會也要辯來辯去。如果議員在某一個問題上沒代表大眾的立場,那下一次選舉時,就會被選民拋棄。此外,最讓官員難受的,還有無孔不入的新聞媒體監督、獨立的司法判決等。
德國一位經濟部長的小舅子讓他給企業寫一封推薦信。官員給企業做推薦是可以的,但這位部長錯在用經濟部的信箋來寫,結果被媒體抓個現形。媒體說這位部長有兩個嫌疑:第一,用經濟部的信譽給小舅子做廣告,顯然有謀私利的嫌疑;第二,經濟部的一張信箋也是國家的,不能隨便動用。如果是你自己的紙,隨便你用,但不能拿人民群眾的一針一線。
還有個例子,德國的一個聯邦銀行行長到奧地利休假,當地一位老板一看德國中央銀行行長來了,趕緊拍馬屁說:“住在我這兒不要錢。”沒想到,這事后來被媒體挖了出來,只白住了兩個晚上的行長就這么丟掉了行長的職位。
把國家的錢花在該花的地方,公務人員一分都不能擅自動用,這事誰都不例外。一次,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跟企業家吃飯,立馬有媒體質問,總理是不是用國家的錢請客吃飯?默克爾慌忙把單據拿出來貼在網上,說是自己出的錢,媒體這才罷休。
民富國強的奧秘
德國把國家調控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的政府職能,明確規定政府的四大目標:第一,保持物價穩定;第二,保證充分就業;第三,內外貿平衡;第四,在上述基礎之上經濟的適度增長。在四大目標中,歷來把物價穩定放在第一位。
德國是聯邦制國家,這意味著每個地區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發展,聯邦下面有州,中國翻譯叫州,但原文叫國家(State),“國家”里照樣有總理、有憲法等等,管的是經濟、文化、治安等事務。聯邦政府只有一個權限,就是稅收上來后要撥多少錢給地方。
在德國辦企業也很自由,不需要批準,只要備案,并把章程寫好就行。德國沒有工商部門,但有專門的工商注冊機構,只管注冊,其他什么權利都沒有,而且注冊費用很低,把注冊費和登報費加起來,100歐元左右就能搞定。另外,任何一個警察不可以隨便登企業的門,除非受到邀請。衛生檢疫部門可以檢查食品和餐飲企業,但是必須在收到舉報、有充分的證據后,才能進去。
政府只管企業的兩件事:一個是稅收管理,另一個是工人管理。雖然辦企業很自由,但絕對不能逃稅。有人說,到德國做公司,能不雇傭德國人就不要雇傭德國人,為什么?一是他們對工資要求太高;二是他們參與企業管理的愿望太強烈。德國法律規定,超過12個人以上的企業必須組成企業委員會,由勞資雙方組成。其中必須有一個由勞方出任的高級人事經理,專門負責人事,裁員需要通過他的同意才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員工的權益都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說到員工,就不能不提德國聞名于世的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德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是不教太多東西的,孩子的第一要務就是玩得開心,其次是教一些基本常識。因此,嚴格來講,德國是從中學才開始傳授知識的,而且學校把教學生們怎么學習和思考放在第一位。大學里更是如此,首先教如何思考,接下來才講框架性的知識。
德國用職業教育培育了大批優秀的產業工人,很多德國人都是借此而走上工作崗位的,這種教育為“德國制造”提供了技術支持和質量保證。
德國的一些企業領導人有強大的前瞻能力,例如鋼鐵大王克虜伯不再做鋼鐵的初級生產,而要做精細加工,其中以無縫鋼管最為厲害,因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生產的無縫鋼管質量能超過他們。即便是德國的中小企業,也都至少有一項核心技術或產品。因為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德國就已經在思考經濟轉型,從而讓德國的產業長盛不衰,所以德國有很多百年老店,他們強調的是把目光放長遠,讓基業長青。
德國實行累進稅率制,即多收入就多繳稅。德國的個人收入所得稅最高稅率可達58%,這意味著億萬富翁交的稅會相當高。做億萬富翁很吃虧,所以大家更愿意做中產階級。
關于德國,還有很多東西可講,一個企業做得好都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何況是一個國家。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這個國家有長遠的目光,并懂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讓老百姓活得舒服而有尊嚴。
(摘自《商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