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1
5年前,因為家境貧寒,初中未畢業的她輟學到廣州打工。起初只是在佛山某家電子廠的流水線上做一名普通工人,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月薪不足千元,但她堅持了下來,直到攢夠學一門外語的費用。
她所在的是一家日資企業,經常有日方的工作人員進駐工廠。一次,廠里的翻譯不在,日方負責人因為無法及時傳達一份總部的通知緊張不已。這件事讓她的夢想突然有了方向。她進了一所中專學校,專攻日語。一年多以后,她用日語給原來公司的老總寫了封自薦信。她明確的目的性和準確的日語表達讓老總很滿意,馬上邀請她重回公司。
后來,她成了這家公司有史以來,唯一一個從打工妹成長起來的專業翻譯,月薪8000元。她的名字叫何明月。
2
她是我的同學,小學畢業后沒能繼續上學。她喜歡編織,而且很熱心,經常有人請她幫忙織東西。別人編織時,確定長短、大小時是憑感覺,她是靠數字。該10針就10針,該5針就5針,不多不少。
18歲時,她成了村里首屈一指的編織能手。后來,手工編織風興起,不斷有人慕名而來,找她編織。80塊錢一斤的毛線,對方愿意給她200塊錢的手工費,理由很簡單:“她心細、活好,她織的毛衣穿著比店里賣的羊毛衫還舒服。”她的“單”接不完,就組織了幾個賦閑在家的小姑娘成立了一個手工坊。她對每一種毛線進行分析,有的下擺要400針,有的只要200針,有的袖洞要大一些,有的要小很多。每件毛衣里都有她精心計算的數學題。
兩年后,她帶著村里的6個姑娘到了城里。不久后,有很多人因為看到了別人身上穿戴的手工織品,慕名找到她。
一個不懂英文、不懂網絡的女孩子,創造了手工編織的神話——她叫劉慧娟,已經在江蘇徐州有了自己的洋房和小車。
3
他是我姐夫,因一分之差,與大學擦肩而過,然后跟著一幫高中同學南下深圳,進入一家服裝公司打工。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哪怕是一根小小的接線,也要千方百計做到盡善盡美。但也因此,他的收入一直在組里墊底,當然,他的產品返工率也最低。很快,車間主任注意到了他,不久,他因為產品的零返工率,成為同批進廠的人員中第一個組長。
這一干就是5年,他一直升到車間主任。很多客戶都說,他負責的單子可以免檢,因此,他在服裝加工行業逐漸有了名氣,很多人不相信,他沒有參加過一天專業培訓。
2002年,他應邀去了上海,進入一家國際大品牌服裝公司從事質檢工作。因為是空降兵,很多人都用質疑的眼光看他,就連邀請他加盟的副總,也為了安全起見,規定他的工資一半正常發放,另一半視情況以“紅包”的形式發放。
幾年過去了,他成了那家大公司的品牌質量總監,月薪兩萬,公司給他配了車。前不久見面,他說:“和別人的追求不一樣的時候,也有可能獲得成功。”
這是我身邊的平凡人的傳奇。他們讓我知道,沒有誰的成功是輕易得到的,他們之所以讓人稱贊,是因為很多人只是無數次地夢想著改變現狀,但是轉過天又窩回原來的生活中,庸庸碌碌地過了一生,而他們想到了就會去做,舍得用心,舍得出力,并且一直堅持到成功的那一天。
(摘自《當代青年·我贏》郭德鑫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