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市場多元化是一家大型公司平抑收入波動的不二法門,中石油雖然號稱中國最賺錢公司,但銷售收入過度集中于國內市場始終是中石油等內資油氣公司的軟肋。
在李克強總理1月率團訪英時兩國企業簽署的46億美元經貿合同中,中石油投資蘇格蘭格蘭杰莫斯(Grangemouth)煉油廠的合同無疑最為引人注目;春節前夕,中石油宣布了整筆交易全貌:將斥資10.15億美元收購英國化工企業英力士集團(INEOS Group Holdings pie)的蘇格蘭格蘭杰莫斯和法國拉瓦萊(Layera)兩家煉油廠股權,英力士集團將重組設立兩家新合資公司分別從事貿易和煉油業務,中石油將持有貿易合資公司50.1%股權、煉油合資公司49.9%股權。
對于正苦于經濟衰退既深且廣、制造業沒落尤其漫無盡頭的英國而言,這筆交易的好處當然顯而易見,英國媒體分析認為這有助于保護蘇格蘭基礎設施的未來,蘇格蘭政府則表示這一單可以保證2000個就業崗位;可是,這筆交易對中國、對中石油好處何在?畢竟歐洲號稱全世界最難進入的市場,且成品油消耗量逐年減少,已有的煉油廠商還在陸續退出;再考慮到歐洲高昂的勞工、土地、環保和運營成本,不少業內人士已對這筆交易發出了不甚看好的聲音。
改善投資布局
商場博弈,落子當求取勢。就整體戰略而言,這筆交易的首要好處是有助于中石油乃至整個中國海外直接投資布局更加均衡。根據歷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就整體而言,與中國對外貿易集中于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同,業已納入官方統計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多數集中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2009年末在發達國家(地區)直接投資存量181.7億美元,僅占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7.4%。在2009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前20位國家(地區)中,僅有美國(第6)、盧森堡(第7)、加拿大(第11)、德國(第16)、英國(第17)五個標準的發達國家。相反,亞洲、拉丁美洲集中了絕大部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2008年末亞洲、拉美中國直接投資存量分別為1313.2億美元、322.4億美元,分別占總量的71.4%和17.5%。特別是擁有地緣和人緣之便的亞洲,吸收的中資境外企業數量最多、中國直接投資存量最高。2007年,亞洲地區集中了中資境外企業數量的50%,中國香港、美國、俄羅斯、越南、日本、德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業的50.2%。2008年末,中國在亞洲地區設立的境外企業數量超過6000家,占比提高到51.2%,僅香港特區一地便占總數的17.9%。2009年末,中國在亞洲地區設立境外企業數量超過6800家,占52.7%,僅香港特區一地便占總數的19.8%。
在資源投資和東道國寬松市場準入政策的作用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近年來增長最為顯著,2008年對非直接投資5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9%,推動在非洲直接投資存量提高到78億美元,占總量的4.2%。2009年末,亞洲、拉美、非洲中國直接投資存量分別為1855,4億美元、306億美元、93.3億美元,分別占總量的75.5%、12.5%和3.8%,歐洲、大洋洲、北美洲中國直接投資存量分別為86.8億美元、64.2億美元和51.8億美元,分別占總量的3.5%、2.6%和2.1%。占有全世界較大經濟份額的發達國家僅僅吸收了小部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的這種布局是談不上均衡的。
上述區域布局失衡在中石油所處的石油天然氣行業尤為突出。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在海外開展了大規模投資,在蘇丹等國已成為當地最大石油開發商,即使在美軍軍事占領多年的伊拉克,隨著2009年11月3日中石油聯手英國石油公司(BP)投資開發伊拉克魯邁拉油田的協議最終落簽,中石油也已經一舉躍居在伊拉克投資最多的海外石油開發商。
然而,上述大手筆投資絕大多數都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和上游資源勘探開發環節,在發達國家和煉油、銷售等環節的投資為數甚微。同時,從整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行業分布來看,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海外直接投資存量也過多地集中于非制造業部門,2009年末投資存量前六大行業依次為租賃和商務服務業(729.5億美元,29.7%)、金融業(459.9億美元,18.7%)、采礦業(405.8億美元,16.5%)、批發和零售業(357億美元,14.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66.3億美元,6.8%)、制造業(135.9億美元,5.5%)。
上述格局不利于中國石油企業實現穩定、可持續增長。市場多元化是一家大型公司平抑收入波動的不二法門,中石油雖然號稱中國最賺錢公司,而且中國作為全世界增長最快的能源消費市場也為中石油創造了較好的增長前景,但銷售收入過度集中于國內市場始終是中石油等內資油氣公司的軟肋。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的海外勘探開發陸續斬獲,中國油氣企業資源過度集中于國內的風險已經明顯降低并將進一步降低,銷售收入過度集中于國內市場的風險相應更加突出。因此,盡管中國企業必須繼續重視開拓能源消費增長率較高的新興市場,但也不可忽視開辟作為全世界頭號能源消費大戶的發達國家市場,因為在中短期內只有龐大的發達國家市場能夠給中國企業提供足夠大份額的預期銷售收入,更不用說發達國家市場在產品質量等方面的較高標準對公司提升的作用了。在這個意義上,盡管歐洲號稱全世界最難進入的市場,中國企業仍須迎難而上努力打人。
同時,拜起源于美國且在發達國家為禍最烈的此次金融危機所賜,中石油確實找到了一個不錯的機會。畢竟英力士是英國最大的化工公司和私人公司,又是世界第三大獨立化工公司,年銷售額500億美元左右,盡管在與各國外交官的溝通中筆者本人已經親身感受到英國對外資開放度高于其它堪稱“歐洲壁壘”的國家,但倘若不是金融危機讓英力士債務負擔問題陡然凸顯,諒必也不會輕易找上中國公司尋求資本和業務合作。此次中石油收購的英力士兩家煉油廠原油日加工能力均達21萬桶,原油年處理量各約1050萬噸,均屬于千萬噸級煉油大項目,且地理優勢較為明顯:格蘭杰莫斯煉油廠位于蘇格蘭福斯灣,可直接利用來自北海的原油和天然氣,向蘇格蘭、英格蘭北部和愛爾蘭北部提供成品油;拉瓦萊煉油廠位于地中海沿岸原油貿易區,靠近馬賽港和原油運輸終端,可通過管道向法國、瑞士和德國南部提供成品油。兩煉油廠原油年處理量各達到約1050萬噸,屬于千萬噸級的煉油大項目。而且,交易成功后,這兩家煉油廠可繼續與英力士集團的化工業務形成一體化優勢。由此看來,中石油公告中稱這筆交易對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和市場配置、進入歐洲高端市場建設歐洲油氣運營中心具有重要意義,實非虛言。
阿拉伯政治動蕩助力中石油
不錯,中石油進入歐洲煉油環節,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不少質疑中石油此項交易的論者對此已有論述:歐洲節能環保觀念深入人心,成品油用量逐年下降;歐洲勞工、土地、環保等項成本高昂,且眾多國際石油巨頭云集,競爭激烈,導致煉油廠利潤微薄……正因為如此,不少西方石油巨頭選擇的發展道路是逐漸收縮下游業務,把重心放在勘探開發業務上,歐洲則已有30年沒有建設新煉油廠,現有的還在退出。但仔細分析,這些問題并不能構成中國企業絕對不可進入歐洲煉油環節的理由:
西方巨頭在下游早已占據了很大市場份額,現在強調重心放在上游業務,無損于他們的上下游業務一體化戰略;下游業務薄弱的中石油倘若亦步亦趨,那就是邯鄲學步了。
更重要的是,發端于突尼斯的政治動蕩正在阿拉伯世界蔓延,這種政治不確定性大大提高了中國石油企業在歐洲投資成功的確定性。
從滿足歐洲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歐洲減少煉油能力、煉油產能日益向東亞集中,這一趨勢得以成形的前提是什么?是因為冷戰后、特別是海灣戰爭后西方對波斯灣直至地中海南岸產油區的控制力迅速上升到了二戰之后前所未有的地步,所以,即使是更多地依靠波斯灣直至地中海南岸的原油,更多地依靠來自東亞煉廠的成品油,歐洲也無須擔心油源和運輸通道被切斷。但是,30年來的西方強力控制本身就在醞釀著更大的反彈力量和重大不確定性,而一旦大動蕩在中東成為現實,那么對掌握歐洲煉油能力者意味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