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磊
每年的“九·一八”都會讓國人回看歷史。 但隨著戰爭越來越遙遠,那段最屈辱的苦難史卻蒙上了太多本不該有的灰塵??谷諔馉幒螘r爆發?到底是8年抗戰還是14年抗戰?這樣的常識性認知都還在學術層面爭執不斷。
“九·一八”事變8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前,東北方正縣上演的“碑劇”中,官員自以為聰明的“低調”和民眾憤怒砸碑的成功,表明中國社會一些地方出現了價值共識和政治認同的危機。
而在中日之間,雖然戰爭結束已有66年,戰爭引發的“歷史問題”卻依舊是最核心的糾葛。日本新首相野田佳彥上臺,就被中國網友傳為是當年南京大屠殺中,對中國人施“百人斬”暴行的日本士兵之孫,而日本駐華大使館的澄清中,“所謂”一詞,更是激發了中國公眾更廣泛的憤怒。
自從80年前,日本軍國主義者在中國東北燃起了戰火,原本同源的東亞文明圈,開啟了殘酷內部戰爭,熱戰雖早已結束,但冷戰政治對東亞國家的分割繼續誘發局部戰爭,東亞國家之間更延續著戰爭狀態或仇敵想象。這些殖民主義侵略之后的戰禍、壓迫和屈辱,正應了當年李大釗指日本“召白人之忌”而“嫁禍于全亞”的預言。
從血肉橫飛的帝國主義戰爭,到愚昧依附的后殖民發展,這是東亞的宿命嗎?
無論中國還是日本,真正的有識之士,沒有人愿意接受種族主義的蔑視,沒有人不希望看到東亞的和平與和解。但嶄新的東亞秩序,有賴于東亞國家的文化主體性重建和民主政治能力成長。
對日本而言,需要克服近代以來的殖民主義后遺癥即對弱鄰民族的政治敵視和心理蔑視,對戰后追求戰爭責任虛無化的帝國精神作出自我超越,即回到戰爭責任問題的歷史原點。
對中國來說,自我反省和精神重建則尤為重要,一個精神分裂的民族既不能有意義地發展,也不會得到體面的友好。向蔑視求友好只能招致更大的蔑視,只有當中國在價值觀和國家能力兩個方面獲得日本不亞于對美國的尊敬,新的東亞秩序想象才有可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