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少文
好不容易,油價終于降了一回。
10月9日,發改委宣布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下調300元,這是中國成品油價格16個月以來首次下調。
與此同時,媒體傳出消息,成品油新的定價機制將可能在年內出臺,這又是一樁千呼萬喚的事情。
據報道,成品油定價新機制有兩種方案,已發至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手中征求意見,這兩套方案一是將定價權限下放給三大石油巨頭,二是由發改委委托中介公司頒布調價。
根據第一個方案,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在每桶40~130美元時,三大石油公司可以按照國家確定的成品油價格機制,根據國際市場油價變化及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求情況自行確定調價方案,發改委不再發文。
而根據第二個方案,當國內成品油滿足調價邊界條件時,發改委將委托中介機構公布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和國內成品油最高零售價格,企業可以此為基礎自主確定具體執行價格,每次調價政府不再發文。
如果新的定價方案確定并出臺,則是成品油定價機制再邁向市場化的一個進步。過去成品油價格機制備受指責,發改委一直表示要實現成品油定價機制與國際接軌,但實際上,所謂的“接軌”呈現的國際國內油價關系事實上卻是漲的時候跟漲,跌的時候不跌或少跌。
今年8月,國際油價已經從每桶120美元跌到80多美元,發改委卻遲至10月才開始小幅下調成品油價格。調價機制中規定的22個工作日一次調整和4%的調價幅度都不科學,加上“三桶油”的國有壟斷地位,定價機制并沒有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
對于傳聞中的第一種方案,讓人擔憂之點在于“三桶油”都是國字號,并不是真正的市場競爭格局,下放定價權的方案,有可能出現聯手抬價的行為,由于壟斷國企的成本機制并不合理,也會因此導致定價機制的扭曲,如若采取這一方案,放權應該以改革目前國內石油企業壟斷格局為前提。
要進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必然涉及放開原油進口,保證兩大企業之外的企業能夠有原油來煉。同時,放開成品油進口,令國內企業煉出成品油之后,能自由在市場上交易,而非完全或者大部分由中石油、中石化壟斷。
第二種方案看起來更具有可操作性,具體而言,監管部門干預定價權,確定油價浮動規則和波動區間,石油企業則按國際原油價格波動,隨時調整成品油零售價,無需上報審批。這也就等于把“翻價格牌的權力”下放給企業,但政府要進行監管,必要時以反壟斷的名義處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