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迅

在這歷史的驚喜中,香港人能不能融合,必須盡早自我期許。
融合是一種戰略。融合是一種趨勢,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不過,有不少香港人,對“融合”卻保持警覺而疑慮重重,持有異議而疑事疑行。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將于半個月后的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出臺,據悉,文件會談到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定位。對此,香港的有識之士,給予極大關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王如登日前透露,文件的初稿中,有不少具體項目,談及廣東與香港的融合與合作,其中提到香港的內容,有環保、水資源、食品和藥物安全等,所花篇幅和文字,都比“十一五規劃”著墨多。香港中聯辦主任彭清華日前也說,“十二五規劃”將明確香港功能的定位,對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作出更全面的闡述。
這是歷史的驚喜,驚喜從來是動人的。
不過,在香港,這么多年來,大凡香港與內地融合的新聞,從來收讀率、收視率不高,這總是令人不可思議。按理說,兩地融合事關香港人的切身利益。2010年9月,香港政府公布的最新數字顯示,北上創業的香港人已超過40萬,比1997年回歸前夕翻了兩番,特別是2009年就有4萬香港人移居內地,人數首次超過內地定居香港人數;香港人2009年前往內地旅游度假、探親訪友、讀書工作的總人次達7060萬。這樣的數據表明兩地民間融合的趨勢。有位香港傳媒高層人士談到兩地融合的新聞時說,“香港人不愛看,我們也要作最大努力請讀者看”。
前海、河套、灣區,這是最新的香港與廣東融合的大工程,遺憾的是工程再重大,似乎也成不了香港百姓的熱議話題。
前海,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東岸,毗鄰港澳,地處珠三角區域發展主軸和沿海功能拓展帶的十字交會處,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規劃期至2020年。這一區域開放程度高,體制機制新,是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范區,重點發展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及專業服務。簡單說,前海定位是珠三角的“曼哈頓”。
河套,即落馬洲河套區,包括香港落馬洲和深圳皇崗口岸一帶,發展區占地87公頃,有教育區、創新區、生態區、交流區、濱河休閑區、口岸綜合功能區、居住區等。河套區心臟地帶打造為高等學府和創新科技區,2013年動工,首批大學設施2020年啟用。
灣區,即“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計劃涉及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中山等5市所轄17個區和香港、澳門全境,陸地面積689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6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00萬,目標是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自然生態”的新格局,實現“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的精華區”、“引領大珠三角轉變發展方式的示范區”。
這三個大工程是香港經濟和社會生活轉型的藍圖,關系到香港下一代人的生存和發展。令人遺憾的是,關注前海、河套和灣區的香港人原本就不多,而僅有的關注者中,還有不少這樣的聲音:“香港的中環會搬到前海,那香港的中環怎么辦?那可是香港的核心啊。”“將香港新界東北發展為‘城市客廳,這不是用香港的土地資源為內地人服務了嗎?”“這些項目的許多提法完全超乎香港市民認知范圍,究竟搞什么東東,這涉及全香港利益,這是典型的香港‘被規劃了”……
香港尋求再次騰飛,前海提供絕佳機會。以前海實施的體制與法律為例,這是香港與內地融合的史無前例的重大突破,有望在前海全面推行香港的普通法,換一句話說,它就是另一個“特別行政區”,需要制定另一部《基本法》了。香港律師會會長王桂塤在一次公開演講時,流露出對前海的憧憬:“在這個創新的時代,前海的建議使我想起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的創新概念”,香港律師有望以一種新方式,“在前海提供法律、金融和會計服務的新典范”。深圳已擺明與香港攜手向中央爭取政策,令前海起飛。在這歷史的驚喜中,香港人能不能融合,必須盡早自我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