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靴子懸在半空,砸下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在不愿見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再“縮水”的環保組織看來,“一號公告”預示著靴子落地的可能,盡管如此,他們還在做最后一搏。
一號公告掀起波瀾
新年第一周,國家環境保護部在網站上發布第一號公告:《對申請晉升和調整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公示》。公示中包含7個申請調整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名字,立即引起多年關注此事的環保組織注意,公告顯示,這個保護區面積申請縮小約1460公頃。“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相關專家和環保組織多年爭取和保護得來的結果,也正是這些人,最明白保護區的完整每一天都岌岌可危,來自水電項目上馬的壓力,隨時可能改變自然保護區的命運。
盡管公告中沒有出示地圖,也沒有詳盡說明調整區域,但熟知這個自然保護區由來的專家和環保組織立即意識到,保護區調整與擬建中的小南海水電項目有關。
國家《自然保護區條例》明確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對于計劃上馬的水電項目來說,處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內,是水電項目上馬最大的“障礙”,因此,為了水電項目而申請更改自然保護區范圍,在過往的歷史中并不鮮見。
“根據目前已知的信息,此次調整將把保護區范圍縮小1460.4公頃,合為14,604,000平方米。調整后重慶轄區內范圍將被縮小,將松溉鎮至馬桑溪大橋水域調整為非保護區水域,調出長度22.50公里;將石門鎮至地維大橋由緩沖區調整為實驗區,長度73.30公里。”如果保護區范圍做出如此的調整,小南海水電項目的規劃范圍正好被劃出保護區,將不受保護區管理的約束。在環保組織“自然之友”致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的公開信中,環保組織明確地指明了保護區調整的具體內容,另一份有10名專家學者簽名的公開信,寫給環保部生態司領導,也提及了這一調整。
國家環境保護部至今沒有正式公布保護區調整的詳細計劃,但對于環保組織提出的這一“推測”,也沒有表示反對。環保組織“自然之友”調研部主管張伯駒告訴記者,他們做出的這一“推測”并非空穴來風,在“一號公告”之前,相關國家部門已經對此有數次討論,保護區調整的信息,來自之前的多次會議。
再三“縮水”
長江珍稀特有魚類保護與水電項目之爭始于十多年前,而目前被申請調整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不是第一次為讓路水電項目而“被調整”。
1997年,為減輕三峽工程建設對魚類資源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2000年升格為國家級,成為保護珍稀特有魚類的唯一一個國家級保護區。但就在當年,長江上游金沙江江段,向家壩和溪洛渡兩個大型水利設施的規劃,被提上日程,兩個電站正好位于保護區內。2005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準了四川省的申請,對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保護區的范圍和功能區作出調整,更名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反對者的批評中指出,此次調整實質就是給向家壩、溪洛渡兩個水電站讓路。
反對調整“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的環保組織,包括“自然之友”等6家活躍的環保組織,而專家學者則聚集了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翁立達、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楊團等知名人士。環保組織提出:“在長江上游干支流水電大開發的背景下,這個保護區極有可能成為長江多種珍稀魚類最后的庇護所,對長江魚類物種資源和漁業資源保護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p>
環保組織提交給環保部的申請中指出:“小南海建壩后,回水將使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保護區51.98公里的緩沖區和 20.52公里的實驗區原有功能發生改變。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專家曾給出預測:小南海和其他梯級電站開發的累積效應將會嚴重改變河流生態系統的水域環境,對棲息的珍稀特有魚類造成毀滅性影響?!?/p>
盡管環保組織給出了不少研究數據和資料,呼吁的聲音也得到了魚類保護專家、環境專家的支持,但所有人還是只能抱著僥幸心理,期待目前的保護區范圍不再被調整。在反對調整的聲音對面,是地方對建設水電項目的巨大渴望。對于小南海水電站所在區域來說,水電站的建設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當地政府看來,這個總投資達330億元的水電項目,不單是一個電力工程,還將發揮通航、攔沙、灌溉、滯洪錯峰的作用。況且,小南海所在長江段的上游和下游,已經有包括三峽工程在內的大小水利工程先后竣工,這無疑給處于中間的地區帶來壓力和動力。
最后一搏
“一號公告”的公布,讓期待變得有點渺茫。多年關心此事的翁立達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表達了他的悲觀:“除非國家領導人出面,否則自然保護區非調整不可?!彼硎荆绻匀槐Wo區調整無可挽回,只希望國家環保部嚴格把關小南海水電項目的環評報告。
環保組織并沒有因為形勢的悲觀而停止最后的努力?!白匀恢选痹凇耙惶柟妗卑l布后,連續向環保部、全國人大和政協以及社會公眾發表公開信,要求環保部對相關信息進行公開,并呼吁兩會代表和公眾關注自然保護區調整事件。保護區調整公示原本截止時間是1月21日,在環保組織的要求下,公示時間延長到26日,這是目前為止官方對環保組織呼吁最直接的回應。
“自然之友”一直保持著與環保部的溝通,張伯駒透露,公示時間結束后,環保部已經關注到公眾的意見,并表示感謝環保組織的積極參與,目前,環保部已匯總相關的反饋信息,將上報國務院?!拔覀冏畈幌M吹降模沁@次保護區調整,成為一個壞榜樣。”張伯駒說。這種“示壞”效應所指的是,如果這次“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地方利益和建設項目而調整,下一次,其他省份也要以此為例,為了開發建設工程向環保部門申請調整其他保護區范圍。張伯駒告訴記者,中國現有自然保護區2500多個,占國土面積15%左右,但進一步看,其中三江源和羌塘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占了近一半的面積,如此有限的自然保護區范圍,不能因一次次調整而被逐步蠶食。
同樣在新年的第一個月,另一條消息也引起了環保界的注意,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強化對自然保護區調整的管理,特別指出“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擅自改變自然保護區的性質、范圍和功能分區”?!拔覀儺斎幌M@個通知有助于相關部門更加謹慎地對待保護區調整事宜?!币晃画h保組織工作人員說,但她也不能確定這個通知對于阻止保護區調整是否有幫助,因為目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的討論,皆在合法的程序之內進行。
參與呼吁環保部謹慎對待保護區調整的機構和人士,大多并未對阻止調整的成功抱有太大奢望,但張伯駒認為,相對于過去公眾甚少機會參與保護區調整討論,這次因“一號公告”掀起的波瀾,已經是一種進步,就算調整不可避免,也將會喚起更多人今后關注自然保護區調整這樣的消息,并發出自己的聲音。
長江江豚數量已少于大熊貓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日前公布洞庭湖長江江豚考察結果——洞庭湖長江江豚數量仍在下降,數量已少于大熊貓。
長江江豚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長江干流曾是豚類最理想的棲息環境,但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展,長江豚類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近20年來長江江豚種群量快速衰減,它們僅分布于長江部分江段及洞庭湖和鄱陽湖中。
這次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組織的洞庭湖長江江豚考察調查,歷時25小時,行程約170公里,共記錄到江豚48次,106頭。組織并參與這次調查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克雄認為,洞庭湖江豚數量上雖然沒有大的變化,但總的趨勢仍在下降。
2006年,我國聯合7個國家調查長江干流江豚,為1200多頭。宜昌到上海水域,每年下降6.4%,每10年下降一半。另外,鄱陽湖有400多頭江豚。目前,我國長江江豚數量僅1800多頭,種群數量已經少于大熊貓,如果不加以保護,估計10多年后,野生江豚將滅絕。我國對長江江豚雖然開展了多年的研究和救護,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的行動也在長江流域6個保護區大力開展,但對江豚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專家呼吁應全方位救護,保護好江豚和它們賴以生存的棲息地。
與江豚數量日漸稀少相對應的是,近20年來,長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魚類的棲息地被迫從葛洲壩退到三峽,從三峽退到溪洛渡,從溪洛渡又退到小南海,原本數千公里的長江魚類生存地被壓縮到200公里。如此“無異于把珍稀特有魚類趕上樹”的舉措,多是為水電站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