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
垃圾回收也可以輕松有趣》
(2011年第22期)
本來我是贊同禁塑令的,看看那些被扔掉的塑料袋隨處可見,你正走路時冷不防就可能有一個臟兮兮的塑料袋撲面而來,想種一棵樹,也許先得挖出幾個塑料袋,城市大街鄉間地頭,還有家庭中角角落落,塑料袋無處不在,叫人看著實在不舒服,“禁塑”看上去很有必要。
不過,這事也可以換個角度想。現在塑料袋占了垃圾中的很大一部分,因為基本上沒人回收塑料袋。我前一段曾經從報紙上看到一條新聞,英國環境署一項新研究發現,同可重復使用的塑料或棉袋以及一次性紙袋相比,那些薄薄的塑料袋的碳足跡更小。使用一個棉袋131次以上,其碳足跡才能降至和一個普通塑料袋一樣低。這顯然意味著,“限塑”未必是最佳的綠色主張。
我想,解決塑料袋泛濫這個問題,能不能考慮塑料袋回收再利用呢?如果對塑料袋所含物質進行技術處理,使之成為一種可利用資源,難道不是更值得考慮?全國生產的塑料袋哪怕能夠回收一半,也一種巨大的資源了,同時也將是一筆巨額的財富。這或許比推行“限塑令”更能讓我們更快地走進綠色生活。
政府不妨鼓勵科研人員以創新精神,研究塑料袋回收再利用技術,化廢為寶,化塑料袋垃圾為塑料再生資源。同時,這也減少很大一部分垃圾,降低垃圾處理的成本。
河南唐河縣 白 冉
《醉駕入刑:
從立法爭議到執法爭論》
(2011年第21期)
有人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論是寂寂無名的司機,還是名聲顯赫的音樂人,都將因為醉駕而接受刑罰,這樣才能彰顯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對潛在的酒駕者予以震懾。我想最好加上一句“大權在握的官員醉駕也同樣要接受刑罰”。
醉駕簡直就像一種流行病,尤其相當多的基層政府官員以及其他容易享受特權的人似乎比較容易感染。比如說,我們這里一些鄉鎮官員常常晚上喝酒后,開著公車回縣城里的家。有一次,我一個親戚被喝醉的某鄉鎮官員開車撞傷。我到交警隊詢問處理情況時,聽到有個交警牢騷,晚上出警很多次都是為鄉鎮官員惹的禍,而且一出事,就托關系說情,常常讓交警很被動。我還聽說,某鄉副書記晚上醉駕肇事,卻找鄉政府的臨時司機“頂包”。雖然現在交警經常查醉駕,但鄉鎮官員們并不在乎,因為都能找到“關系”。當然,地方炙手可熱的某些可以跟官員一樣享受特權的人物,醉駕被交警碰到時,也都可以找到能解套的關系。
其實我自己的見聞也不斷在媒體的報道中得到印證,公開報道的官員醉駕肇事新聞就數不過來了,沒有被報道的,也許是“私了”,也許是受害者太軟弱,也許是被隱瞞了,這在當下都不會讓人感到奇怪。當然,我相信也有得到處理而不被人關注的。
我不能不擔心,當小地方的交警查到當地官員等特權人物酒后駕車,會不會手下留情?除非交警把每一個醉駕的信息予以公開,否則就無法消除我對彰顯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對潛在的酒駕者予以震懾這一點的疑慮。其實我想,如果公開官員醉駕,并予以刑罰,給公務員提個醒,多加一點壓力,醉駕事故也許會大大減少。
但愿交警們都像那個敢給領導的特權車也開罰單的女交警一樣,不會拿出張副院長的話做護身符,替醉駕的權貴們解圍。河南唐河縣 馬長軍
(對本刊刊登的任何文章有批評或建議,請致信xmletter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