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剛 吳 潔 張 青 尹 潔 (江蘇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江蘇鎮江 212003)
知識已經成為組織獲取并保持新的持續競爭優勢的戰略資源,是動態能力的核心,是能力建立的重要的構成要素,McKelvie和Davidsson把組織看作是一個動態的資源流量,而不是靜態的資源存量,獲取企業家、員工的人力資本、專業的技術知識等是動態能力的資源基礎,[1]其變化會導致動態能力資源基礎的變化,進而影響動態能力。知識管理是對組織的顯性和隱性知識資產的創造、轉移、保持和利用進行管理的標準化方法。知識流管理是知識管理的微觀表現,從過程來說知識流管理又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知識流管理過程與動態能力是緊密聯系的,組織內部有效和高效的知識流動對建立和保持動態能力是至關重要的,[2]動態能力的形成來源于組織知識的獲得、傳遞、共享、發揮、更新的不斷循環的動態機制,[3]知識產生、整合、重構等是形成動態能力的流程。[4]Verona和Ravasi認為動態能力由知識創新和吸收、知識整合、知識重構組成。[5]Cepeda和Vera從知識管理的視角描述了知識管理流程支持動態能力的開發和利用。[6]Brunil和Verona對市場知識的創新和釋放來描述企業的動態營銷能力,并闡明了這些知識活動如何促進并支撐新產品開發及在開發流程中的變化。[7]Marsh和Stock認為知識獲取、共享、說明、保持、應用等的循環實現跨期整合,把企業的技術能力、營銷能力、項目管理能力等不斷轉換為新的動態能力。[8]
以上研究多是從各知識活動的動態過程對動態能力的作用機制進行研究,而鮮有從知識流管理的知識存量、流量、流向和知識屬性等知識流狀態的變化來研究動態能力。本文從學習的視角來研究知識活動與動態能力的關系,重點研究知識流管理的知識存量、知識流量、知識流向和知識屬性四個方面作用于動態能力的位勢、流程、路徑和知識基礎的關系機理。
知識流管理主要是通過知識流管理的活動過程對知識存量、流量、流向及知識屬性的作用,以改善其管理的成效(知識流管理的維度及其之間的關系見圖1)。

圖1 知識流管理的維度及其之間的關系
知識存量是特定時點某個組織系統的知識總量,是依附于組織系統內部人員、設備和組織結構中的所有知識的總和,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知識的積累,是“學習”的結果。[9]它反映了組織系統生產知識的能力和潛力,體現了組織系統的競爭能力。知識存量是組織所擁有并且可以被反復利用的知識資源,既包括組織中的隱性知識資源和顯性知識資源,也包括組織的知識資本和知識資產。知識存量是知識積累的結果,依附于不同的載體,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包括以人為載體的知識存量、以物為載體的知識存量、以企業組織結構為載體的知識存量和以市場為載體的知識存量。
知識流量指的是某一段時間內進出企業的知識資源總量,是在一段時期內知識存量變化的結果。知識流動是在組織內部和跨越組織邊界流動的,遵循一定的流動路徑和邊界。企業必須保證知識活動的前后銜接合理有序,加快知識流動速度,增加知識流量。應通過對知識的獲取,形成并維持企業的知識庫;通過對獲取的知識的轉化,把知識庫中的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變成企業可用的知識;已經被轉化為可用的知識必須在組織內實現轉移與共享,擴大應用知識的范圍,為企業新產品的開發、創新等活動提供知識的保障體系。組織把已轉化的、可用的知識投入到企業的生產、營銷、R&D、顧客服務等活動中,實現知識的價值。
知識流動的方向一方面表現在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的轉化,通過內部化把顯性知識內隱化為隱性知識;通過組合化把概念轉化為系統知識;通過社會化實現隱性知識間的轉化;通過外部化把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另一方面表現在個人知識、團隊知識和組織知識之間的循環轉化,團隊中的個體成員把個人知識在團隊工作中轉化為團隊知識,團隊知識在與其他團隊的交流中轉化為組織知識,個人又從組織中獲取組織知識并轉化為個人知識,這是通過個人學習、團隊學習和組織學習的循環來實現的。知識在組織與外部及組織間的流動,有助于組織從內部挖掘新知識和外部的組織獲取新知識,從而增加知識存量。
Prabhu等人認為深度是指公司所擁有的某領域內的知識的數量,反映該領域內知識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也是企業對特殊的技術或應用領域的知識的熟悉程度。深度的知識說明企業的知識擁有較大價值,轉化的企業能力作用也越大。知識寬度是指企業在科學和技術領域所擁有專業知識的范圍或企業知識所覆蓋的領域范圍。代表企業所擁有知識的豐富程度,說明企業的知識體系中的知識資源的數量和類型。寬度決定知識可流動的范圍,影響對新知識的獲取,并限定動態能力的作用域。[10]羅正清等則認為知識強度反映組織中的知識分布密度和共享的程度,[11]組織應建立一個內部核心知識基礎,成員以此可以了解外部知識,并知道如何將其應用到他們的具體需要。
Teece等提出了動態能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動態能力研究的框架,[12]即企業的競爭優勢在于由其資產位勢塑造的管理和組織流程以及可供選擇的發展路徑,確定了流程、位勢和路徑三個維度,不僅為通過企業的資源或能力的性質來理解潛在的競爭優勢,而且也為通過潛在的企業計劃、戰略和流程來實現企業資源和能力的重構提供了框架。
知識流管理的知識存量、知識流量、知識流向與動態能力位勢、流程、路徑相對應,而知識屬性則成為其基礎,共同作用實現對資源與能力的重構,建立并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從企業知識、知識資產與知識資本的狀況及轉化描述知識存量與位勢的互動。知識獲取、積累、轉化、交流、應用及創新等知識流管理流程影響知識流量,知識流動的結果輸出動態能力,動態能力通過在知識流管理過程中對知識進行協調/整合、學習和轉換,影響知識流量。知識流動的方向引導知識的演化,知識結構與形態的變化引起慣例的變異,生成新的動態能力。知識屬性決定動態能力的層次,是動態能力形成的基礎(互動模型見圖 2)。

圖2 知識流管理與動態能力的互動模型
Teece等認為企業的技術資產、互補資產、財務資產、關系資產、結構資產、制度資產、市場資產和組織邊界共同組成了企業的動態能力位勢。從根本上說,動態能力的核心和基礎是知識,更為關注為企業帶來并創造價值的知識資產、知識資本對動態能力的影響,可以說知識資產和知識資本組成狹義的動態能力位勢。Ambrosini等人認為通過持續地改進、更新、修改并擴大企業的資源基礎,并改變企業更新其資源基礎的方式,可以得到不同層次的動態能力。[13]
知識基礎觀把企業看做是知識的集合,把廣義上的知識存量組織為有價值的、稀缺的、難以模仿和難以替代的知識資源是其競爭優勢的源泉,如何把知識存量中的知識資源轉化為為組織創造價值的知識資產和知識資本,在發揮知識資產和知識資本的過程中形成企業的動態能力是知識流管理的重點。知識資產是能夠為組織帶來經濟效益的知識資源,必須轉化為知識資本,這是價值創造的前提;知識資本是組織知識存量的核心,主要包括人力資本、顧客資本和結構資本等,這些知識資本是組織動態能力形成的基礎,是價值創造的基礎和競爭優勢的來源,這是因為知識資本凝聚著大量的隱性知識,而隱性知識被認為是組織競爭優勢的來源。
Zack則按知識是否支持企業的戰略態勢,把知識劃分為核心知識、高級知識和創新知識。[14]知識是知識資本形成的基礎,是企業的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形成的主要促進力量,也是組織知識資本運作的主要元素。企業知識資源的量代表企業的知識存量,其中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是知識資本,把企業知識存量轉化為知識資產,通過對知識資產的運作轉化為知識資本,這是支撐動態能力框架的基礎,是實現動態能力價值的載體(見圖3)。

圖3 知識存量、動態能力位勢的互動
動態能力是一系列深植并隱含于組織的組織和管理流程中的慣例,從靜態的角度,體現為組織當前的知識存量;從動態的角度,體現為知識在流程中的循環流動,具體體現為知識流量。知識流量與知識流程緊密相連,知識流程確定企業可獲取哪些知識、積累知識的程序、知識轉化的策略以及如何應用知識等,設計科學合理的知識流程能增加知識流量,促進知識的更新速度,增加知識存量水平,影響組織動態能力的資源位勢。
流程有三個作用,在企業內對知識資源進行整合、學習與重構。組織流程從靜態來說是協調和整合,Teece[15]、Eisenhardt和 Martin、[16]Zott[17]等認為動態能力整合企業內外的資源、能力等,以適應外部不斷變化的環境。知識的循環流動帶來知識冗余,整合流程中的知識,剔除冗余知識,會改善知識存量和知識流量的知識構成,優化知識的流量。組織流程從動態來講是學習,知識在流程中按照一定的規則循環流動,成員則根據在流程中所擔當的角色和工作任務的特征與需要從流程中獲取知識,有助于更好、更快地執行任務,并通過反復地執行任務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轉化為個人知識和能力,又通過知識轉移和共享流程逐漸把個人知識轉化為組織知識,并把知識存儲到慣例中,進而轉化為組織能力,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組織流程從轉換的角度來講是重構,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下,重構組織的資產結構對組織是必需的,由流程來保證知識的流量是知識重構的保障,由知識流為組織資產重構提供來源,為組織提供新的知識及其組合,重組能力結構,為動態能力的提升提供契機。
動態能力是可以確認的明確流程,把知識按流程的特點和需求傳遞到組織需要的領域。知識的運動內隱于組織的業務流程,其運動或流動的過程就是知識流程。按活動可劃分為知識的獲取、積累、轉化、交流、應用及創新等,知識獲取是組織從其內外部獲得知識,并把知識提供給組織使用;知識積累是對獲取的知識進行整理,有效地存儲到知識庫中,并保持知識的更新狀態;知識轉化是把知識變得可用有用的過程;知識交流是知識在企業內外的轉移與共享的過程;知識應用是把知識創造出價值的過程。各個知識活動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共同組成一個使知識順暢流動的流程,使恰當的知識流量在恰當的時間經由恰當的知識活動和媒介源源不斷地提供給恰當的人,提高知識的流動性和知識傳遞的有效性,提高知識的利用效率,增加知識的流量,為企業創造新的競爭優勢(見圖 4)。

圖4 知識流量與動態能力流程的互動
知識流動方向的控制是知識流管理的重要內容,知識流向決定組織開發并增強何種類型的動態能力,如組織加強與外部科研機構的知識交流,就是增強自身R&D能力和創新能力。知識流向要受到組織的知識存量、流量和知識寬度、深度等知識屬性及企業過去的知識流向的制約,產生路徑依賴,影響動態能力的演化。動態能力的演化要遵循一定的路徑和方向。知識隨著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其結構、形態等發生演化,并受到組織過去知識存量、流向、結構等的限制,產生路徑依賴,作為動態能力基礎的知識的演化路徑和方向從根本上決定動態能力的演化。知識流管理與學習機制共同促使知識演化,使新知識不斷替換過時的老舊知識,促進原有慣例發生變異,使組織形成包含新知識的新的行為模式以及活動方式和技能,形成新的組織慣例,進而形成新的動態能力。動態能力是可以確認的、具體的組織慣例,而慣例是知識的集合,慣例變異的本質是慣例的知識結構特性的變化,是動態能力演化的觸發器。Zott認為動態能力是嵌入在企業的資源、能力和經營慣例的變異、選擇、保留過程中的常規流程。[18]可見動態能力是組織的知識和組織慣例在組織流程中經過變異、選擇和保留三個階段的演化過程。
知識流管理的過程是組織的學習流程,Eisenhardt、Zollo和Winter等認為組織學習機制引導動態能力的演化。[19][20]這些學習機制包括重復的實踐、錯誤/失敗、經驗累積的節奏/速度、知識說明、知識編碼,也是知識流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活動。重復的實踐幫助組織成員把知識資源更充分地運用到組織的活動實踐中,在對知識的重復使用中激發創新的思想,更好地理解組織活動和流程,進而開發出更有效的慣例。經驗累積是開發經營性慣例的主要學習流程。知識的說明和編碼有助于慣例的復制和擴散。動態能力是組織系統地產生和修正其經營常規和慣例的穩定的集體學習活動模式,[21]通過學習的機制和模式,組織整合、重構、釋放資源以獲取新的資源構成,促進組織慣例的變異(見圖5)。

圖5 知識流管理與動態能力的演化
(1)知識深度。深度的知識存量為企業重構、重新整合/組合知識提供良好的基礎,知識深化有助于知識的進一步發展。由于在特定領域的知識沒有達到相應的深度,企業很容易被拒于該領域的知識創造和吸收的大門之外,[22]阻礙組織動態能力的形成與提升。組織在特定領域的知識深度的不同會導致動態能力的差別,具有一定的知識深度的組織能夠高效地獲取、消化、轉換、開發新知識,并可敏銳的感知該領域的變化趨勢及可能存在的風險等。知識深度的差異為組織評價、吸收、整合內外部知識帶來困難,但具有一定深度的內部知識可以選取合適的潛在的外部知識,更好的發揮整合效應,實現資源的協同。挖掘知識深層次的內容和形式,促進知識的創造和創新,深化組織能力的知識基礎,進而帶來能力的形態和結構的演變,促進能力的提升以及新的組織能力的形成。
(2)知識寬度。知識寬度越寬的組織擁有不同領域的多種類型知識,可以幫助其整合來自外部不同領域的知識,建立新的知識組合。組織擁有多個領域的知識,不會因為缺乏適應不同但相關領域知識發展的能力而產生核心剛性,降低了組織產生能力剛性的可能性,為組織在適應環境變化上提供了更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環境的動態性要求組織必須具備以廣泛而豐富的知識資源為基礎的隨機應變的適應能力和感知各個行業和領域的風險、機遇等的能力以及及時捕獲機會的能力,以使企業有條不紊地運行。寬度也決定知識可流動的范圍,有助于拓寬組織能力的作用域,影響組織能力作用的范圍和知識價值的實現。
(3)知識強度。組織間知識勢差促使知識由高勢差區域向低勢差區域流動,在知識分布集中的領域、部門或企業,其獲取其他領域、部門或組織的知識的能力就強,易形成知識集群,對知識的利用效果會更好,有利于更好的吸收知識和實現創新。知識分布集中有利于對該領域、部門或組織的知識資源的整合,對吸收的外部知識資源的系統化、組合化,以促進內外知識資源的整合,形成新的資源組合,更新組織能力的知識基礎。組織知識關聯度是知識強度的表現形式,知識相關聯的程度越高,其在為組織創造價值,實現知識的價值增值以及促進動態能力的形成等方面更大地發揮知識的作用(見圖6)。

圖6 知識屬性與動態能力的互動
知識流管理與動態能力的互動模型表明知識流管理的四個知識流狀態與動態能力的位勢、流程、路徑和動態能力的知識基礎是互動的關系,知識存量是動態能力位勢的基礎,知識流量為動態能力流程提供知識輸入,知識流向引導動態能力的演化,知識屬性的變化改變動態能力的知識基礎,決定動態能力的結構和本質,從而明確知識流管理作用于企業動態能力三個結構維度及動態能力的知識基礎的關系機理。知識流管理的過程本質上是組織學習的過程,組織學習通過知識流管理活動來實現,是動態能力的來源機制。進一步的是研究如何將組織學習與知識流管理整合來提升組織的動態能力。
[1]McKelvie.A,Davidsson.P.From Resource Base to Dynamic Capabilities:an Investigation of New Firms[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20(S1):63-80.
[2]Sher.P.J.,Lee.V.C.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facilitator for enhanc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4,41(8):933-945.
[3]唐春暉.知識、動態能力與企業持續競爭優勢[J].當代財經,2003,(10):68-70.
[4]Prieto,I.M,Revilla,E,Rodríguez-Prado,B,.Managing the knowledge paradox in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9,13(3):157-170.
[5]Verona,G.Ravasi,D.Unbundling dynamic capabilitie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ontinuous product innova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3,12(3):577-606.
[6]Cepeda,G,Vera D.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A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7,60(5):426-437.
[7]Bruni,D.S,Verona,G.Dynamic Marketing Capabilities in Science-Based Firms: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 nt,2009,20(1):101-117.
[8]Marsh.S.J,Stock,G.N.Buil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temporal Integration[J].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3,20(2):136-148.
[9]李順才等.知識存量與流量:內涵、特征及其相關性分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7(4):42-45.
[10]Prabhu,J.C,Chandy,R.K.,Ellis,M.E.The impact of acquisitions on innovation:poison pill,placebo,or tonic?[J].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1):114-130.
[11][22]羅正清,和金生.面向技術創新的組織知識存量測度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23):142-146.
[12][15]Teece,D.J.,Pisano,G.,and Shuen,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13]Ambrosini,V.,Bowman,C.,Collier,N.Dynamic capabilities:An exploration of how firms renew their resource base[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20(S1):9-24.
[14]Zack,M.H.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9,41(3):125-145.
[16][19]Eisenhardt,K,Martin,J,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0/11):1105-1121.
[17][18]Zott,C.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raindustry differentialfirm performance:insights from a simulation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2):97-125.
[20][21]Zollo,M.,Winter,S.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3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