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芹 朱述陽 陳碧 劉平莉
社區獲得性肺炎(CAP)是指在醫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實質炎癥,包括具有明確潛伏期的病原體感染而在入院后潛伏期內發病的肺炎;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感染性疾病之一[1],10%~20%住院的CAP患者需要入住ICU,在老年人中這個比例更高[2]。CAP患者入院后得到恰當的治療之后出院后仍有可能面臨由于再發肺炎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再次入院甚至死亡的危險[3-4]。短期再次入院率為8%~46%,再次入院需要花費大量的醫療資源[5-7]。出院時持續存在的和引起臨床癥狀不明顯的炎癥反應可能與出院后產生不良事件有關[8]。臨床穩定時間(TCS)可以作為CAP患者因感染產生的持續炎癥反應一個可行性預測因子。本研究通過回顧性研究來評價CAP患者TCS與出院后的不良事件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是回顧性研究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呼吸科住院的CAP患者。
患者是年齡≥18歲,符合CAP診斷標準[9]。為了統計出院后不良事件,住院期間死亡的病例剔除。
資料收集包括入院時的一般資料,臨床數據,影像學資料,實驗室檢查及微生物學檢查等。肺炎嚴重度的評估采用的是肺炎嚴重指數PSI。統計TCS,計算30d內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TCS是指從入院到患者達到臨床穩定的時間,最長到第8天。臨床穩定是指臨床癥狀改善,體溫正常至少8h,白細胞比前一天至少下降10%,能夠耐受口服藥。根據TCS分為兩組早期及晚期。TCS≤3d為早期臨床改善,TCS>3d晚期臨床改善。
出院后不良事件是指30d內出現再入院或者死亡事件。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臨床描述性的統計學分析包括頻數、百分比、均數、標準差。對于組間采用x2檢驗,對于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計算比值比和可信區間。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00例患者中在入院72h內達到臨床穩定的有225例(75%),超過72h達到臨床穩定的是75例(25%)。總計54名患者發生了不良事件,在出院后平均11d左右出現再次入院或者死亡。42例患者在10d左右再次入院,19例患者在出院后13d左右死亡。在這些不良事件中有33例(61%)與肺炎無關,而是與其他疾病有關。
TCS與出院后不良事件,晚期達到臨床穩定的比早期達到臨床穩定的產生不良事件的比率高(25%比15%,OR 1.95,95% CI 1.16~3.2,P=0.007),同樣與肺炎直接相關的比率亦高(15%比4.5%,OR 4.05,95%CI 2~8.1,P<0.001)。有關出院后不良事件的詳細的資料見表1。校正傾向評分后認為出院后不良事件的產生與臨床穩定時間是相關的,TCS2、3、4、5與TCS1比較后的校正系數分別為1.06、1.56、2.3和10.43。

表1 TCS與不良事件發生率
CAP患者住院期間TCS與出院后不良事件相關。TCS已經被廣泛認為是指導由靜脈轉為口服治療、評價出院的指標,近期被用來指導CAP患者應用抗生素的時間。本研究結果表明,TCS能夠識別出CAP患者出院后可能出現不良事件的危險程度。
患者出院后的情況取決于患者住院期間感染導致的炎癥反應的控制情況。TCS能夠反映患者住院時的狀態。TCS反映的是綜合因素的結果,包括宿主的特征如免疫狀態、合并癥等,病原體的特征如毒力、對抗生素的敏感性等,抗感染治療的特點:時效性,使用正確性及藥物代謝動力學等。CAP患者住院期間如何能夠盡快地達到穩定狀態反應了以上三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對感染產生的炎癥反應。延持達到臨床穩定狀態表明因為宿主,病原體和抗生素治療之間的不充分的相互作用炎癥只是部分得到控制,這種情況會導致患者出院后會出現不良事件。除了持續存在的炎癥反應,再次住院和死亡可能與器官損傷導致低氧血癥,血流灌注不足及代謝性酸中毒等有關。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評價TCS與炎癥反應、出院的后果、住院期間和出院后的細胞因子水平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認為TCS與出院時的炎癥反應水平相關,表明出院時患者仍存在系統炎癥反應。本研究中CAP患者出院后出現的不良事件發生率與相關報道的研究接近[5-7]。本研究中30d內再入院率為14%,出院后10d左右再入院,Jasti等報道30d內再入院率為12%,出院后8d左右再入院。有研究表明,60%~75%由于合并癥導致再次入院[4-5]。本研究發現61%由于新的或者功能失代償的合并癥導致。本研究中出院后30d內死亡率為6%與相關研究一致3%~5%。同時發現4%患者30d內因肺炎的再次發作導致死亡。
目前的指南沒有具體指導臨床醫生對CAP患者出院如何進行及時隨訪。有學者認為目前對CAP采取的預防措施僅僅是接種疫苗,應借鑒對急性心肌梗死的預防措施,有可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我們認為患者一旦出院,可采取兩種策略。對于早期達到臨床穩定狀態的,按照30d隨訪原則;對于晚期達到臨床穩定狀態的,出院后要求采取特殊的處理途徑。這個途徑包括在10d內隨訪,必要時要求患者門診復診,密切觀察可能出現的合并癥的惡化等,這些措施對于減少出院后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至關重要。
總之,本研究發現TCS與CAP患者住院和出院后的不良事件密切相關,延遲達到臨床穩定狀態的患者出院后可能出現再次入院甚至死亡的危險。如果多中心的前瞻性的研究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那么CAP患者出院后的隨訪的臨床路徑可以把住院期間的TCS考慮進去。
[1]李維婷.阿奇霉素治療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評價[J].當代醫學,2009,15(1):145-146.
[2]張紅璇,廖曉星.社區獲得性肺炎及其診治策略[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03,2(5):262-264.
[3]Fine MJ,Stone RA, Singer DE,et al.Processes and outcomes of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results from the Pneumonia Patient Outcomes Research Team (PORT) cohort study[J].Arch Intern Med,1999,159(9):970-980.
[4]Metlay JP,Fine MJ,Schulz R,et al.Measuring symptomatic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J Gen Intern Med,1997,12(7):423-430 .
[5]Jasti H,Mortensen EM,Obrosky DS,et al.Causes and risk factors for rehospitalization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Clin Infect Dis,2008,46(4):550-556 .
[6]Capelastegui A,Espa a Yandiola PP,Quintana JM,et al.Predictors of short-term rehospitalization following discharge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Chest,2009,136(4):1079-1085.
[7]Capelastegui A ,Espa a PP,Bilbao A,et al.Pneumonia: criteria for patient instability on hospital discharge[J].Chest,2008,134(3):595-600.
[8]Yende S,D’Angelo G,Kellum JA,et al.In ammatory markers at hospital discharge predict subsequent mortality after pneumonia and sepsi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8,177(11):1242-1247 .
[9]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6,29(4):65l-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