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炳諫,區勇勤,黃 飛
廣東省云浮市中心血站,廣東云浮 527300
血液及血液制品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主要用于臨床治療及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采供血人員需要了解分析造成血液報廢的原因,并針對原因提出有效的預防措施,從而降低血液報廢率,節約寶貴的血液資源和不必要的采集、制備、檢測等費用,確保臨床用血安全。筆者對本市2008~2010年無償獻血的血液報廢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現報道如下:
2008~2010年參加本市無償獻全血者共49 697人次,在報廢的血液中,紅細胞類實驗室檢測不合格血液報廢2 788袋,血漿類非檢測因素引起不合格的,由質管科和相關科室核對確認的報廢血液共6 926袋。
使用MUItiskanMK3酶標儀、MUItiskanMK2洗板機、澳斯邦STAR-8CH全自動加樣儀,采供血管理信息系統為汕頭穿越血液信息管理系統[PASS 2000C]。
HBsAg、抗-HCV和梅毒抗體的檢測試劑為珠海麗珠(初檢)和北京萬泰(復檢);抗-HIV檢測試劑用上海科華(初檢)和北京萬泰(復檢);AIT的檢測試劑為北京瑞爾達(初檢)和北京倍肯(復檢)。所有試劑均有國家藥監局批檢合格報告,并在有效期內使用,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與結果判定。
獻血者按照《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進行體格檢查和初篩化驗(硫酸銅比重法測定Hb,金標試紙法初篩HBsAg),合格后獻血。羅定和新興兩個采血點的血液和標本每星期1~2次送回本站進行實驗室檢測和成分制備。ALT檢測采用速率法(≥40μmol/L為不合格),用ELISA法檢測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體,均使用兩種不同試劑進行初復檢檢測,初復檢兩次結果均陰性,判定結果為陰性,初復檢兩次結果為陽性判定結果為陽性;如初復檢兩次結果不統一判為可疑,再剪取血袋辮子標本重新進行兩次檢測,復檢結果只要有1種試劑結果陽性則判定該袋血液不合格。抗-HIV初篩陽性血液標本送云浮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HIV實驗室確認。其他非檢測因素中的脂血、脂漿、破損、不足量、過期和析出等通過外觀及相關標準判斷。
調查顯示,紅細胞類經實驗室檢測不合格血液報廢率為5.61%,紅細胞類非實驗室檢測不合格血液報廢率為1.75%,血漿類非實驗室檢測不合格血液報廢率為13.94%。2008~2010年紅細胞類經實驗室檢測不合格的血液報廢情況見表1,紅細胞類非實驗室檢測不合格的血液報廢情況見表2,血漿類非實驗室檢測不合格的血液報廢情況見表3。
調查結果顯示,紅細胞類經實驗室檢測不合格血液報廢率、紅細胞類非實驗室檢測不合格血液報廢率、血漿類非實驗室檢測不合格血液報廢率高于國內部分地區[1-2]。實驗室檢測不合格率依次為 ALT(3.04%)>HBsAg(1.70%)>梅毒(0.57%)>抗-HCV(0.25%)>抗-HIV(0.05%)。
ALT增高占采血人數的3.04%,是實驗室檢測不合格血液報廢的主要原因。引起ALT增高的因素很多,除肝臟疾病外,感冒、睡眠不足、藥物、體重增加、生活習慣、過度疲勞、樣本的運輸和保存條件、檢測方法等都是影響ALT變化的因素[3]。本站的兩個采血點的血液及標本每星期只運送1~2次回本站進行檢測,對ALT的結果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體檢醫生應重視對獻血者飲食、睡眠的詢問,特別是晚間的街頭獻血,更要加強獻血前注意事項的宣傳,采血點的標本也要盡快運送到本站進行血液檢測,同時應開展采血前ALT快速檢測,這樣不僅能夠大大減少血液報廢,降低成本,也可以排除具有潛在危險的獻血者,保障獻血者和用血者健康,具有很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4]。
HBsAg陽性血液報廢,占采血人數的1.70%,是實驗室檢測不合格血液報廢的第二大原因。獻血前的快速檢測是減少血液報廢的有效方法[5],雖然筆者在采血前都進行了快速乙肝檢測,由于試劑靈敏度不高、試劑保存溫度、環境溫度因素,或在采血人數多的情況下,化驗人員觀察時間不足或測試血量不夠等因素而導致漏檢。因此操作人員應嚴格按說明書要求操作,盡量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擾,以保證快速篩查的準確性。
血漿類非檢測不合格的血液報廢率為13.94%,其中脂漿報廢占采集血液的10.47%,是血漿類報廢的主要原因。引起脂漿的主要原因跟獻血前的飲食有關,特別是晚間街頭的無償獻血,多數都是晚飯后進行獻血,因此,體檢醫生應詳細詢問獻血者的飲食情況,如果飲食過度油膩應勸其暫緩獻血,并告知獻血前一天或當天應清淡飲食,減少脂肪血的發生。另外,應加強培訓,嚴格掌握脂漿判斷的標準,減少不必要的血液報廢。
不足量血液報廢占采血人數的0.69%,引起血液不足量報廢主要原因是獻血者初次獻血精神緊張、血管較細及采血人員技術不熟練等因素導致血流不暢,或出現獻血不良反應而中止采血[6]。因此采血時應加強與獻血者的溝通交流,消除其緊張恐懼心理,特別是高三學生,對精神過度緊張者應勸其暫緩獻血。
血液過期報廢占采血人數的0.44%,主要原因是血液偏型及無計劃采血造成的,因此血庫工作人員應根據臨床用血量調整庫存量,嚴格制定血液采集計劃,避免血液過期報廢。
引起全血及紅細胞類破損的血液報廢占采血人數的0.27%,主要原因除與血袋的質量有關外,還與人為操作因素密切相關,如熱合導管不嚴、裝杯不正確、配平不準確、離心機轉速不正確等。因此在成分制備過程中應嚴格掌握離心條件,規范操作。血漿破損主要是因為制備冷沉淀的新鮮冰凍血漿在4℃冰箱解凍后再離心,血袋脆性增加,容易破損。另外在儲存、發放、運輸的過程中也容易造成破損。因此,工作人員在移取血漿時一定要輕拿輕放,嚴格操作規程,最好用硬紙盒包裝。建議購買血漿速溶箱,改進制備冷沉淀的方法,減少血漿的破損,減少血液的浪費。

表1 2008~2010年紅細胞類實驗室檢測不合格血液報廢情況統計[袋(%)]

表2 2008~2010年紅細胞類非實驗室檢測不合格血液報廢情況統計[袋(%)]

表3 2008~2010年血漿類非實驗室檢測不合格血液報廢情況統計[袋(%)]
紅細胞類血液報廢的其他原因有超量、人為因素及不規則抗體等。主要原因是個別工作人員的責任心不強、質量意識不強以及某些新進員工操作規程不熟悉。所以應強化對工作人員特別是新進員工的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和操作技能的培訓,制定獎罰措施。
血漿類血液報廢的其他原因有血漿顏色異常、溶血、顆粒等。主要原因是兩個采血點的血液每星期只運送1~2次回本站進行成分制備,貯存了1個星期后的血液再分離,血漿容易析出小的顆粒,導致血漿的報廢。因此,建議采血點能盡快將血液運送到本站進行成分制備,并嚴格掌握判斷標準。
血液是寶貴的資源,因此,采供血單位應針對引起血液報廢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無償獻血知識的宣傳力度,招募固定自愿的無償獻血者,加強工作人員的質量意識和責任意識,對永久淘汰的獻血者要及時反饋,建議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并謝絕再次獻血,以保證血液質量,減少血液浪費。
[1]李鎣玲.桂西地區無償獻血血液報廢原因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27(6):899-900.
[2]劉英杰,張玉華.無償獻血血液報廢原因分析與控制[J].河北醫學,2009,15(10):1249-1250.
[3]何子毅,鄒文濤.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在血液安全檢測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8,5(5):292-294.
[4]高暉,劉萍,王學剛.無償獻血血液報廢原因分析及對策[J].河北醫藥,2007,28(4):387-388.
[5]張浩,陳國安,孫立平等.2007-2009年武漢無償獻血血液報廢原因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1,24(2):97-99.
[6]曹彩霞.報廢非標量血液的原因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7):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