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時代的主題,是成功企業最主要的能力之一。近年來方興未艾的教練技術為何能有效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它是如何做到的?《現代企業文化》雜志社社長助理、歐洲教練技術學院中國運營中心北京中研華創技術培訓有限公司CEO孫瀅,歐洲教練技術學院院長沃爾夫岡·施密茨博士和歐洲教練技術學院首位華人教練、中研華創技術培訓有限公司培訓總監景志國對此在“搜狐一言堂”進行了精彩的觀點呈現。
以目標為導向
問:教練技術為什么能有效推動創新力的發展?
施密茨:一些大企業雖然已經掌握了很多不同的知識,但卻不一定能在市場上站住腳、成為領先企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企業缺乏將知識和技術應用到實踐中去的能力。教練技術正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種技術。教練技術能夠突破限制性思維,發掘人的內在資源并發展出程序化的能力,從而使知識產生出革新的力量。
孫瀅:一方面教練技術轉移問題的焦點、以目標為導向,這種積極的趨向使我們做事更有動力,也更容易產生創新思想;另一方面,教練技術通過改變人的心智模式,突破限制性思維,能夠更好地挖掘員工的智慧和潛能,激發自主創新意識。
問:教練技術在解決企業發展問題與個人成長問題方面能發揮多大價值?
景志國:我比較喜歡用“故事隱喻”來說明問題。我有個戰友退役后開了一家公司。他和股東之間因要不要買一塊地而發生重大分歧。我給他做了“兩級分類”技術,讓他用兩只手分別代表兩個矛盾的選擇,然后說出兩個選擇分別會帶來什么?如何讓一種選擇的資源幫助別個選擇的達成……最后,讓他將注意力集中到雙手,將兩個手握在一起……這個過程中,他自己就把困擾了三個多月的問題化解了。
在另一次教練技術課程上,一位年輕經理對我說:“如果你不能現場讓我走出憋悶的情緒狀態,我就離開公司。”我給他做了“空間鏈接定錨”,15分鐘后他自信地對在場的同事說:“我有能力勝任我的工作,也知道如何和領導及下屬溝通了。”
溝通不暢、執行力不強、缺乏責任心等一直是困擾企業的難題,但我在想:如果領導者都能掌握教練工具,都能在當下及時對部屬實施有效引領的話會是怎樣的情景?我們掌握了更多的教練工具,原來認為棘手的問題都會變得輕而易舉。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走出困局的資源和智慧。
藍海戰略
問:中研華創教練技術培訓有什么顯著特點和比較優勢?
孫瀅:以前我們做企業文化培訓,2008年接觸歐洲教練技術課程后,我強烈意識到針對人的信念和心態來工作的教練技術是幫助企業文化“落地”、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有效工具。因此,我創辦了中研華創培訓公司并逐漸發展成為歐洲教練技術學院中國運營中心。
我們引進的教練技術體系是目前國內最完整、融合4代教練技術的企業教練體系。為了能讓更多的人體驗到教練技術的魅力,在施密茨博士主講國際教練課程的同時,我們對歐洲教練技術體系進行了本土化設計與擴充,創造性地開發出“生成性企業文化全新理解和引導模式”“企業文化‘落地和‘起飛的工具和技術”和“自我管理和價值觀植入”等主打培訓;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合作開展管理教練培訓,共同為企業培養創新人才,幫助企業管理者成功轉型為企業教練。2010年我們已舉辦五期管理培訓,今年3月份開始在云南、重慶等地繼續舉辦(詳情請登陸WWW.zyhcpx.com)。此外,我們還深入企業為各類企業量身定做企業“需要的”內訓服務。
中研華創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將教練技術運用于企業文化領域的培訓機構,并在《現代企業文化》雜志首推“教練技術與企業文化”專欄。我們通過體驗式培訓,讓學員從體驗中自主、自發學到新技能和新行為,這樣就從過去的教導型培訓發展成為生成性培訓。這是個很具有挑戰性的目標,但我們愿為這個
“藍海戰略”進行風險投資。
施密茨:歐洲教練技術學院結合歐洲心理學理論同美國工商管理技術研發出的教練技術體系,是與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相結合的教練課程,它側重的不是方法而是能力的傳遞。人類大腦運行的機制是相似的,所以說這套體系是西方的東西可能不太確切。同時,我們可以通過教練技術中的溝通優化和個人優化來實現領導力的優化,再通過18天的企業教練課程,也就是40天系統學習成為一名合格的企業教練,進而打造一個能夠自我驅動的團隊。
問:企業就像孩子,不同孩子、不同年齡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企業在哪個階段引進教練技術合適、什么人適用教練技術?
孫瀅:企業哪個階段都可以導入教練技術,但我們主要從領導層而不是基層培養教練,我們把可以通過反復演練學習到的教練技術傳遞到企業關鍵人物身上。企業關鍵人物不一定是具有領導職務的人,但一定能對別人產生更多影響。
施密茨:教練技術是促進企業提升的技術,何時導入并不是問題的關鍵。作為教練,我們的任務并不是教練在企業中處于弱勢的員工,而是將教練技術傳授給關鍵人物和骨干力量,由他們將其更廣泛地傳播到企業之中。
景志國:我就用孩子教育來做個比喻。現在新的教育模式已從傳統的“獎懲模式”轉向“種子模式”。“種子模式”貫徹的就是教練技術。一顆種子本身擁有成長的所有資源和生命能量,只要提供適當的水分、陽光、肥料,它就可以破土而生,開花結果。企業也都擁有自身內在的資源,教練技術能夠挖掘企業內部資源,營造適合企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什么時候,而是如何引進教練技術。
責任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