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力鵬
如果不能實現企業文化落地,所有的企業文化理念只能是一紙空談不能發揮作用,企業的長遠發展也如鏡花水月、空中樓閣般難以實現。由此可見,文化落地才是企業文化價值得以體現的根本保障。
那么,如何才能實現企業文化落地,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呢?
格物致知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事物變化發展,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也就是說,一個事物的發展改變,根本上是由其自身內在的因素(即內因)決定的,而外部的環境(外因)只是影響事物的改變,雖然這種影響有時候很大,但是它不能從根本上決定事物的發展趨勢;而且,外部環境發生作用還要看主觀內在是否會受其影響,說到底還是通過內因起作用。
《禮記·大學》中曾提出: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發展到明朝,王陽明用“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進行了詮釋。即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之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重在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但是有時候人的判斷會出現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么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此時的心已經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這時就要反諸求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氐綗o善無惡的狀態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實踐,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實現文化落地,應從轉變員工思想著手,使其能夠去惡存善、心懷感恩,進而由內而外的提升綜合素質,激發其工作積極性、使之成為能夠與企業共同發展、為企業創造價值的“鮮活人才”。
如何才能有效轉變員工思想觀念?
首先應從領導團隊做起,言傳身教、率先垂范。李瑞環曾經說過:
“什么叫領導?簡單地說,
‘領就是帶領,就是走在前邊,干在前邊,身先士卒,
‘導就是引導、教導。只有‘領好了,
‘導才能起作用。自己滿臉臟東西,怎么號召人家講衛生?你在臺上講人、人在臺下講你,你講的還管什么用?”由此可見,領導團隊的帶頭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領導團隊中的每名成員都能夠深入理解企業文化、高度認同企業文化并腳踏實地地踐行企業文化,無形中便為文化落地夯實了基礎。
其次,科學、系統的培訓是實現文化落地的有效手段。人對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在通往清晰的過程中,科學、系統的培訓無疑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手段。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培訓,才能使企業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不妨采取素質教育的方法。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員工的素質。所謂全面,有兩個涵義:一是所有員工的素質都要得到提高,達到某一個教育階段所提出的素質標準與要求;二是各類素質都要提高,不能重此輕彼,或重彼輕此。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又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做人。做人是素質教育的起碼要求,只有學會了做人的員工,他們才算是養成了一定的素質;第二個層次是成才。做人是成才的基礎,成才是做人的升華。成才必須在具備做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素質水平??v觀各國的發展史,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科技興國、教育先行。一個國家也好、一個企業也好,其綜合實力的弱與強,關鍵在教育。而抓好了教育,員工才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企業文化所設定的核心價值觀才能被企業廣大成員自自然然地所追崇、所信守而不舍不離。因此,通過素質教育的方式對員工進行引導,建設學習型組織,使員工能夠“知善知惡”進而“為善去惡”,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知行合一”,將是盤活人才、激活人才,使人才為企業創造價值、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有效手段。
再次,制度建設是文化落地的有利保障。受到內外不同因素的影響,企業都有各自對行為規范的要求,通過強化制度建設,將文化變為行為規范,將有效保障文化落地的實現。制度建設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保證公司正常運營的各種制度規范,確保公司各項工作高效、有序開展;另一方面就是能夠促進企業文化建設的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旨在有效推動和促進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及企業文化落地。如:在企業中形成兼職文化宣傳員隊伍,使員工主動的成為企業文化的建設者、傳播者;建立文化工作例會制度,確保企業文化建設工作能夠沿著既定的軌道大踏步前行,促進企業文化落地。在充分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的基礎上,員工已經產生了“我要做”的念頭,這時,通過完善的管理制度、規范的工作流程來讓員工清楚“怎樣做”,將文化變為“行為規范”,無疑是為文化落地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然后,通過科學的評價體系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有效控制。進行必要的企業文化測評和反饋,可以及時掌握文化落地的情況,發現、解決存在的問題。企業文化落實和推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經過一個階段,企業都需要對文化實施效果進行測評、反饋。通過進行有效的測評,建立有效溝通渠道,對工作方法及時進行調整,以便為文化落地這一長期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最后,創造環境,用企業的文化氛圍來感染人。文化氛圍是企業百年不敗的魅力所在,和諧、積極的企業文化氛圍,有利于培養員工的忠誠,也是企業文化落地的一種體現。將企業文化理念滲透到員工工作、生活中的每個環節,是營造企業文化氛圍的有效途徑。使員工時時處處能夠感受到企業文化理念的精髓、潛移默化的將企業文化理念根植于心,由內而外,將思想轉化為行動,將個人目標與企業遠景規劃有機結合,在企業文化的引領和感召下,做到“知行合一”,通過企業的培養和自身的努力、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為企業、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責任編輯:玉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