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咪和花花,同引山溪水在稻田里養魚。這一年,魚兒大豐收。它們都把魚運到市場上去賣。咪咪的魚,每次一到市場就被搶購一空;而花花的魚,挨到晌午也賣不完。花花怎么也想不明白:同樣的魚,自己的怎么就賣不動呢?于是,它起了個大早去打探。那些常客指著攤位前的招牌說:“咪咪的魚,可不是一般的魚。你看,是‘稻花魚’。這魚是挨著稻花、喝著溪水長大的。鮮!就是不一樣!”原來如此!是咪咪的廣告做得好呀!
同學們,花花和咪咪的魚是一樣的。咪咪打出了“稻花魚”的旗號,就身價倍增,成為搶手貨。在很多時候,我們手中也有“稻花魚”這樣的作文材料,如果像花花那樣,只顧低頭賣魚,就可能無人問津;如果像咪咪那樣動動腦筋,發掘魚的特殊之處,就會引得萬人光顧了。看來,文章也需要適當“包裝”啊。
文章的題目需要包裝 著名作家周銳寫過一個童話故事,說的是小袋鼠很孝順自己的父母。等爸爸媽媽老得走不動的時候,它要把爸爸媽媽裝到自己的大口袋里。這個故事,如果以“孝順的小袋鼠”或“小袋鼠的口袋”為題,就太過普通了。而作者棋高一著,把題目定為“口袋里的爸爸媽媽”。看了這個題目,我們自然要問:“爸爸媽媽是大人了,怎么會鉆到口袋里去呢?”你看,懸念就產生了。這就是一種包裝。再比如,寫爸爸晚上在女兒睡覺之后不忘學習,擔心燈光影響女兒睡眠,每次總把被子、衣服堆得高高的,擋住燈光。我們就可以把題目包裝為“爸爸每天壘座山”,這是“比喻式”包裝。還有“童話式”包裝,寫爸爸本來每天開車去上班,但為了減少尾氣排放,便改騎自行車了,題目就可以叫“自行車又上崗了”。
內容的呈現也需要包裝 有這樣一種方法,就是借用另一門學科的語言,改造成一種新的表達方式。這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比方說,我們從一年級起,就在描述自己的家。如果每次都是直接說家庭和睦、充滿歡樂,就容易讓人感到乏味。怎么辦?得換一種新的表達方式。這一次,我們試著從數學的角度,來看待家庭成員的關系——說“我的家是個快樂的不等式”,這是不是很巧妙呢!我們可以圍繞6個不等式來寫:
(1)爸爸+媽媽<我(我在生活享受上優先);
(2)我<爸爸+媽媽(他們對我學習上的要求絲毫不讓步);
(3)媽媽>爸爸+我(媽媽一罷工,我們就得忍饑挨餓);
(4)我+爸爸>媽媽(我和爸爸聯合起來爭取一點小自由);
(5)爸爸>媽媽+我(出遠門,必須依賴爸爸這個司機);
(6)我+媽媽>爸爸(一起來對付爸爸抽煙酗酒的壞習慣)。
看,6個不等式,6個中心句,把家庭成員間變化的關系和生活趣事來了個新包裝,是不是別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