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遺物館陳列著一封毛澤東回絕外婆家15個人請求照顧的批語,毛澤東一次拒絕這么多人的要求,實為罕見。來信的人是毛澤東的表兄文運昌,信中列舉了15名親戚。文運昌說:“以上均是高小生,體格強壯,可為技工學徒,商山可入育才學校,葭知和愛蘭二女子‘最優(yōu)’等,可深造。均請?zhí)锩貢O(shè)法培植一下。”根據(jù)考證,信應(yīng)當是寫于上世紀50年代初。
毛澤東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外祖父家的“棠佳閣”度過,他得到了舅舅、舅母等親戚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和照顧,也與表兄弟表姊妹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
文運昌是毛澤東八舅文玉欽的次子,比毛澤東長9歲。當年,他不僅極力幫助毛澤東走出風氣閉塞的韶山?jīng)_到湘鄉(xiāng)東山學校就讀新學,而且多方尋找各種新書報供毛澤東閱讀學習,用新知識開闊毛澤東的眼界。
毛澤東青年時期與文運昌交往非常密切,對這位表兄一直心存感激。毛澤東1925年回韶山發(fā)動組織農(nóng)民運動,與文運昌在一次聚會時險遭被捕。反動軍閥派兵來抓毛澤東,文運昌長得有些像毛澤東,結(jié)果他掩護毛澤東脫險,自己被捕,經(jīng)多方營救才獲保釋。
文運昌與毛澤東這一別,直到1951年才得以重逢。文運昌認為,情同手足的表弟毛澤東當上了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一句話就可以解決親戚們的工作、學習問題。信中提到的這些人有一定文化、身體健康,并沒有要官要權(quán)的非分之想,只是想離開家鄉(xiāng)外出工作、學習,謀得一條生活出路,現(xiàn)在看來也不算太過分的要求。
這封信轉(zhuǎn)送到毛澤東手里,他在信的頁眉批示了一行字:“許多人介紹工作,不能辦,人們會說話的。”
像這樣的拒絕并非個案。他曾經(jīng)向要進京的親友捎過話:“我毛澤東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鄉(xiāng)親友要勤耕守法,好自為之。”
凡會見來北京的親友,毛澤東總要按他的三條交往原則:“戀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以公濟私”進行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