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來生
湖南省湘潭市第三醫院,湖南湘潭 411102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經血液傳播[1],未廣泛開展丙型病毒性肝炎篩查的時期是HCV感染的高發期,幾十年前,曾經將輸血指征放寬,導致了HCV的大量傳播[2],HCV感染后易引起肝臟的慢性病變,且目前臨床上治療無特別有效手段,故重點應放在對其預防上。我院近年來收治輸血后丙型肝炎患者60例,現將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我院2001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輸血后丙型肝炎患者60例,其中男23例,女37例;患者年齡37~72歲,平均(53.0±11.3)歲;病程 11~36 年,平均(23.7±6.3)年。 患者乏力36例,食欲差27例,伴惡心、嘔吐19例,發熱3例,黃疸24例,無明顯癥狀者7例;合并高血壓16例,糖尿病13例,無結核病史,無藥物過敏史。
產后出血21例,外傷后失血19例,外科手術后11例,貧血9例。受血次數1~7次,受血量400~2 800 ml。輸血過程中未出現輸血反應。
1.4.1 腹部超聲 所有患者均行腹部B超檢查,顯示肝臟腫大23例,肝硬化18例,原發性肝癌12例;脾臟腫大12例;腹腔積液8例。
1.4.2 實驗室檢查 所有患者抗-HCV陽性,HCV-RNA陽性者55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7例;肝功能檢查示:ALT升高者42例,AST升高者48例,TBIL升高者26例。
給予保肝、抗肝纖維化治療,以避免肝硬化甚至肝癌的發生或進展;針對患者癥狀進行治療,控制肝細胞的進一步受損,使肝細胞得以修復;利巴韋林+干擾素抗病毒治療。腹腔積液者視積液量予腹腔穿刺。
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肝功能檢查明顯好轉,HCVRNA滴度明顯降低;穩定: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肝功能檢查無明顯好轉;進展:臨床癥狀加重,肝功能檢查顯示各項指標升高。
采用SPSS 12.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均診斷為輸血后慢性丙型肝炎,至入院時,已發展為肝硬化18例,發展為肝癌12例。患者受血量為400~2 800 ml,平均(1 500±220) ml;潛伏期 21~160 d,平均(85.0±17.6)d;第一次輸血開始至發展為肝硬化6~15年,平均(11.3±2.3)年;第一次輸血開始至發展為肝癌 8~19 年,平均(13.2±3.5)年。
輸血后丙型肝炎患者入院后,治療3個月后進行療效評價,入院時即有肝硬化者18例,治療好轉率為11.11%,入院時未出現肝硬化者42例,治療好轉率為54.76%,未合并肝硬化者治療好轉率高于已合并肝硬化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37,P<0.05)。 60例患者治療好轉率為 41.67%。見表1。

表1 輸血后丙型肝炎患者治療3個月后療效(例)
目前全球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者約有1.7億,其中約70%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可發展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并可逐漸進展至肝硬化,甚至原發性肝癌[3]。血液傳播是導致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途徑便是輸血[1]。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掀起了一股輸血熱的浪潮,輸血指征放得極寬,并且臨床上對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認識不夠,血液采集質量控制不嚴,導致在當時出現了大量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4]。本組60例患者中48例為該時期輸血導致,占80.00%。目前臨床上已將HCV作為輸血常規檢驗,目前發生HCV感染者已較前明顯減少。
據相關文獻報道,患者在感染HCV后約13年發展為肝硬化[5],本組18例肝硬化患者其進展時間為(11.3±2.3)年,與報道相似。研究稱,感染HCV后,如不予保肝、抗纖維化治療,則約15%的患者5年即可進展為肝硬化[6]。本組資料中進展最快的1例患者輸血后6年進展為肝硬化,與報道接近。這些統計數字是觸目驚心的。
目前治療丙型肝炎尚無特效藥物[7],本組給予利巴韋林+干擾素進行抗病毒治療,并同時進行保肝、抗纖維化以及營養支持治療,好轉率為41.67%,尋找更加有效的藥物成為了目前的研究熱點。
綜上所述,治療丙型病毒性肝炎重在預防,切斷其傳播途徑,這就要求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嚴格掌握輸血適應證,同時使用一次性醫療器械,注重消毒,避免發生交叉感染,是避免醫源性HCV感染的重中之重。隨著醫藥技術的不斷進步,抗HCV的特效藥也有待開發。
[1]劉文芝,王一強.輸血后丙型肝炎30例臨床分析[J].大連大學學報,2005,26(2):89-90.
[2]崇雨田,林潮雙,趙志新,等.輸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自然病程[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3):199-201.
[3]成軍.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臨床表現的多樣性[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4,12(2):103.
[4]梁曉峰,陳園生,王曉軍,等.中國3歲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9):655-658.
[5]饒慧瑛,魏來,趙景民,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3~14年后病毒組織學隨訪觀察[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17):1166-1170.
[6]魏來.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自然史[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4,12(2):102.
[7]曹建國,鄧玉花,彭吉芳,等.輸血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臨床轉歸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8,17(3):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