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珠毛俊惠王文遠陳占祿
(1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11號,100029;2北京華信醫院中醫科)
針灸經絡
平衡針和毫針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的療效比較
馬文珠1毛俊惠2王文遠1陳占祿1
(1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11號,100029;2北京華信醫院中醫科)
腰間盤突出癥/針刺療法;平衡針;常規毫針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癥狀之一是腰腿痛,針灸療法對此具有確切的鎮痛作用。目前,已有大量文獻報道針灸療法可以有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腰腿痛,但是缺少各種針法鎮痛效果比較的報道。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通過比較平衡針和毫針兩種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鎮痛作用,評價兩者的效果。
共治療患者61例,其中平衡針組29例,年齡最大58歲,最小26歲,平均44.8歲;毫針組32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29歲,平均46.8歲。平衡針組男性11例,女性18例;毫針組男性6例,女性26例。平衡針組病程最長為13年,最短1周;毫針組病程最長為13年,最短2天。平衡針組和毫針組患者的年齡、病程、性別經統計學統計,2組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1 診斷標準 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為依據。1)疼痛好發于下腰部,且向下肢放射。2)有局限性壓痛點。3)直腿抬高試驗和加強試驗陽性。4)CT或MRI提示有椎間盤突出。5)跟臀試驗陽性。6)皮膚感覺、肌力和腱反射的改變。7)脊柱姿態的改變。8)X線腰椎正側位片提示脊柱側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其中前4項為基本根據。
2.2 納入標準 1)符合本病診斷標準1~4條。2)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2.3 排除標準 1)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2)合并椎管狹窄者。3)合并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2.4 分組 通過統計軟件設計隨機方案,分為平衡針療法組和常規毫針療法組。按患者就診時的順序,用隨機信封對方案隱藏,由針灸醫師在治療前逐一開封。
平衡針組和毫針組每日治療1次,共治療20次,其中有部分患者未治完20次而提前治愈。
3.1 平衡針組 1)取穴:平衡針腰痛穴,位于前額正中線上,兩眉頭中點至前發際連線的中點。2)操作:平刺,進針深度約3cm(1.5寸),進針時需考慮腰部疼痛的具體部位,如腰部左側疼痛針尖向右,腰部右側疼痛針尖向左,采用提插法,達到要求針感(以局限性、強化性的酸麻脹感為主)時,即可出針。對重癥患者疼痛未完全控制,可以留針。
3.2 毫針組 1)取穴:局部取阿是穴、腎俞、大腸俞、腰陽關、夾脊穴;遠端配以委中、腰痛點、陽陵泉、環跳、昆侖。2)操作:平補平瀉,以得氣為度,留針30min。
以醫生疼痛評分、SF-MPQ評分以及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判定標準為療效觀察指標。
4.1 醫生疼痛評分 按WHO疼痛分級標準分為0~Ⅲ級。
4.2 SF-MPQ評分 可以分類測量疼痛感覺評分(PRIA)、疼痛情緒評分(PRIS)、疼痛總分(PRIT)、目測類比疼痛評分(VAS)和現在疼痛狀況(PPI)。
4.3 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判定標準 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為依據,分為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無效4級。
采用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相關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等級指標采用秩和檢驗。
6.1 醫生疼痛評分 通過療程結束后與治療前的疼痛評分比較,觀察平衡針和毫針療法的總體鎮痛作用。結果提示:平衡針組和毫針組在療程結束后較治療前都有極顯著差異(P<0.01),且2組間療效在療程結束后無統計學差異(Z=-0.327,P>0.05)。
6.2 SF-MPQ評分 平衡針和毫針療法都有即刻鎮

表1 治療前后醫生疼痛評分比較
表2 第1次治療前后及治療結束后SF-MPQ各項評分比較(±s)

表2 第1次治療前后及治療結束后SF-MPQ各項評分比較(±s)
分組SF-MPQ各項治療前第1次治療后治療結束后平衡針組疼痛感覺評分7.03±4.43 5.69±3.73 1.34±1.40(n=29)疼痛情緒評分3.38±3.00 2.66±2.69 0.45±0.83疼痛總分10.41±6.76 8.34±5.86 1.79±2.08 VAS評分6.52±2.18 5.55±2.18 1.48±1.50 PPI 2.66±1.23 2.24±1.15 0.66±0.55毫針組疼痛感覺評分7.72±4.16 6.97±3.73 1.66±2.12(n=32)疼痛情緒評分2.69±2.92 2.22±2.35 0.34±0.75疼痛總分10.41±6.36 9.19±5.46 2.00±2.68 VAS評分6.75±1.81 6.22±1.62 1.59±1.68 PPI 2.69±1.20 1.38±1.16 0.69±0.59
治療前平衡針組較毫針組SF-MPQ各項分值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平衡針組和毫針組第1次治療前SF-MPQ各項評分較第1次治療后均有顯著差異(P<0.05),但2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平衡針組和毫針組療程結束后較治療前SF-MPQ各項評分均有極顯著差異(P<0.01),但2組間療程結束后SF-MPQ各項評分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6.3 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判定標準 平衡針組共29例,治愈9例,顯效17例,有效3例,治愈率31.1%,總有效率100%;毫針組共32例,治愈10例,顯效15例,有效7例,治愈率31.2%,總有效率100%;療程結束后2組間療效無統計學差異(P>0.05)。
6.4 治療次數與治愈率的關系 治療過程中,有些患者提前治愈,平衡針組和毫針組的治愈率只有在第8次治療前有顯著性差異(Z=-1.82,P=0.034,P<0.05),其余各次治療的治愈率沒有顯著性差異。在第8次治療前平衡針組治愈5例,治愈率17%,而毫針組治愈1例,治愈率3%,且在第4~16次治療前(即第3~15次治療),平衡針的治愈率較毫針稍高,這提示平衡針療法比常規毫針療法療程短。

圖1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愈率的比較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西醫的診斷,中醫并沒有此病名。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應歸于“腰痛”“腰腿痛”“痹證”這一范疇內。中醫認為多種因素可以引起疼痛,大多數醫家認為產生疼痛的基本病機是“不通則痛”“不榮則痛”,但是,氣血運行障礙是其最根本的病機所在。從疼痛的根本病機可知疼痛的總體治療原則是“通則不痛”,具體方法有通經止痛、散寒止痛、理氣止痛、活血止痛和養血止痛等。
平衡針療法通過針刺中樞神經分布在周圍神經上的特定靶穴來調節、修復大腦基因程序,使失衡、紊亂、破壞的中樞管理程序系統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間接地依靠患者自己去調節、修復、治療患者自身的疾病。平衡針的腰痛穴位于額部正中,此部位是三叉神經的滑車上神經,前額兩側的眶上神經分布區域,正是這些神經受到了良性針刺信號后,迅速傳遞于大腦中樞調控系統,啟動了連續的平衡調控,快速修復自身達到一個新的平衡狀態,從而完成了平衡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痛的鎮痛作用。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隨機、單盲的方法,發現平衡針療法和常規毫針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腿痛的療效相當,但是平衡針療法的即刻鎮痛作用有較常規毫針療法顯著的趨勢。本研究采用醫生疼痛評分、SF -MPQ評分以及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判定標準,主要從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治愈率和未治愈患者的疼痛緩解速度和程度,比較了平衡針和常規毫針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結果提示這2種療法的療效相當。但是平衡針療法采取的腰痛穴為單一穴位,通常情況下不留針,它的即刻鎮痛作用較明顯,且在第4~16次治療前(即第3~15次治療),治愈率較毫針稍高,這就對減少醫師的勞動和減輕患者的疼痛有重要意義。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有:平衡針的即刻鎮痛作用確實較毫針強;實驗樣本量較小,造成研究結果的偏差;治療醫師的水平不同等。通過對未治愈患者的疼痛緩解速度和程度的分析,發現2組患者的疼痛都有隨治療次數的增加而逐漸減緩的趨勢,這提示:對未臨床治愈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堅持針刺治療對緩解腰腿痛是有幫助的。另外,平衡針的即刻鎮痛作用有輕微的反彈,而毫針的鎮痛作用可以持續。通過對治愈和未治愈患者的綜合比較,提示42歲以下的男性,病程在1個月內,輕中度疼痛和焦慮、抑郁的患者,臨床治愈的可能性較大。該研究還發現,平衡針和常規毫針療法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這對緩解患者的疼痛也是有益的。
(2010 -12 -06 收稿)
國家973項目(200706512704)痛作用,通過觀察第1次治療前后SF-MPQ評分的改善程度,比較2種方法的即刻鎮痛作用。結果提示:平衡針組和毫針組第1次治療前后SF-MPQ各項評分均有顯著差異(P<0.05),但2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平衡針組第1次治療前后疼痛總分和VAS評分分別較治療前下降了20%和15%,而毫針組分別下降了12%和8%,提示平衡針的即刻鎮痛作用有較毫針顯著的趨勢,見表2。平衡針組和毫針組療程結束后與治療前SF-MPQ各項評分均有極顯著差異(P<0.01),但2組間療程結束后SF-MPQ各項評分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