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衛平,彭偉正,彭選明,王 芊,龐伯良,鄧 波,易靖超
(湖南省核農學與航天育種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
湖南核農學與航天育種研究所輻射育種課題組通過多年研究,已誘變選育了一批熟期稍偏遲,光能利用周期長,增產潛力大,對溫度敏感的育種材料,并與Y58S、C815S配制了一批豐產性較好的雜交組合。為測定這些組合對低溫的抗性,試驗通過不同播插期試驗,設計不同組合在開花灌漿期遭遇低溫,目的在于比較不同組合的產量等生產性狀。長沙2010年9月23日至10月2日持續陰雨10 d,日平均氣溫為 18.6℃,最高氣溫 19~22℃,最低氣溫16~18℃,成就了自然的低溫試驗條件。
試驗于2010年在湖南省農科院高橋科研試驗基地進行,試驗田肥力中等,前作為冬閉田。
以C815S和Y58S分別與6個父本配制的12個新組合,分別簡稱為C兩優392、C兩優387、C兩優 393、C 兩優 358、C 兩優 353、C 兩優 354、Y 兩優392、Y兩優387、Y 兩優393、Y兩優358、Y 兩優353和Y兩優354。對照為威優46和金優207。
試驗選在同一丘試驗田,設置了3個播插期:(1)2010年 5月 20日播種,6月 18日移栽;(2)6月17日播種,7月17日移栽;(3)6月26日播種,7月17日移栽。每個組合試驗小區面積8.35 m2,2次重復,隨機排列。移栽密度為16.7 cm×20 cm,每個小區 10列×25行,每蔸插2~3株苗。試驗記載項目為播種期、移栽期、始穗期、齊穗期、成熟期和小區產量,每小區取同5株進行考種,記載株高、穗長、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每穗空殼數、結實率、千粒重。
播種前耕整大田,施復合肥50 kg/667m2,菜枯50 kg/667m2,碳胺 25 kg/667m2。采用水育秧,大田雜交稻用種量折合稻種2 kg/667m2,秧田播種量38 kg/667m2,勻播,培育壯秧。移栽采用大田洗插方式,移栽后5 d,施尿素5 kg/667m2加除草劑50 g/667m2,移栽后16 d追施復合肥15 kg/667m2。
各試驗組合稱重測產平均值結果見表1。
通過對表1中各組合平均值產量間差數相互比較分析,不同播差期的C兩優和Y兩優新配組合的產量呈現明顯差異。在后期較長低溫條件下,Y兩優新配組合產量均高于C兩優新配組合。播期為6月中旬的C兩優和Y兩優產量均高于播期為5月下旬和6月下旬的;但Y兩優353和Y兩優354兩個組合在產量以6月下旬播期處理最高;同屬雙晚中熟型的對照金優207和Y兩優353的產量以6月下旬播期處理最高。從表1可知,6月中旬播期的12個組合處理,除C兩優387外,其豐產性均高于遲熟對照V46。尤以6個Y兩優組合比對照的增產幅度更大。

表1 不同播插期的不同組合產量比較
供試各品種(系、組合)2010年的播種期、移栽期、始穗期、齊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見表2。
2010年各品系(組合)于5月20日、6月17日和6月26日播種,6月18日、7月17日移栽,秧齡28、30和21 d。C兩優353和Y兩優353與對照金優207同屬晚稻中熟型,其生育期為113~115 d,C兩優、Y兩優和遲熟對照V46組合全生育期為115~126 d。
各組合構成產量因子的主要經濟性狀見表3。
6個C系新組合平均值比較,除05~20缺數,每穗平均總粒數為202.31和182.91,每穗實粒數為148.99和133.71,每穗平均空殼數為50.50和52.84,結實率為75.02%和71.71%。隨著播期推遲,各組合每穗總粒數、實粒數減少,空殼粒增加,結實率降低。6個Y系新組合平均值比較表明,每穗平均總粒數為176.86和192.35,每穗實粒數為138.76和147.41,每穗平均空殼數為38.09和38.25,結實率為78.50%和77.03%;隨著播期推遲,總粒數、實粒數反而增加,而空殼粒平均比C系列組合少12.41粒和14.59粒,結實率高3.48%和5.32%。

表2 不同播期不同處理生育期結果

表3 不同處理水稻組合主要經濟性狀比較
各品種(系、組合)的株高、穗長見表4。6個C系新組合株高平均值為109.9 cm和112.5 cm,穗長平均值為26.16 cm和24.94 cm;播期推遲9 d,株高增高2.6 cm。6個Y系新組合株高平均值為112.0 cm和115.7 cm,播期推遲9 d;株高增高3.7 cm,穗長平均值為27.56 cm和27.49 cm,播期推遲9 d,穗長變化不顯著。

表4 不同處理水稻組合的株高、穗長比較
2010年9月23日至10月2日受北方冷空氣影響,日平均氣溫驟降7~10℃,日平均氣溫只有18.6℃。播期偏后的各處理水稻正好在灌漿期遭遇了低于臨界溫度的低溫氣候。結果顯示,低溫對C系新組合的危害較大,主要表現在產量降低空殼粒增加,結實率降低。
不同的組合對后期低溫的抗性存在顯著差異。在后期較長低溫條件下,Y系新組合后期抗低溫能力較C系組合強,其豐產性,結實性均優于C系新組合;而Y系組合中,以Y兩優353和Y兩優354的產量增高,抗寒性最好
[1] 陳桂華,唐文幫,肖應輝,等.C815S系列雜交稻組合的高產穩產性與產量構成因素的關系[J].湖南農業科學,2010,(2):21-23,39.
[2] 解 娜,黃 瑛,羅雪玲.氣候因子對長沙縣晚稻產量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10,(10):42-45.
[3] 閔 軍,劉三雄,黎用朝,等.2010年特殊氣候對湖南早稻不同品種生育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10,(11):25-27,28.
[4] 劉建軍,沈俊峰,王小玲.農業氣象災害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及對策[J].作物研究,2010,(2):7.
[5] 何 燕,徐世宏,歐釗榮,等.廣西氣候條件對水稻生產的影響評估及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0,(16):8521-8524.
[6] 高 云,江奕君.華南年度間氣候變化對水稻食味品質的影響初探[J].廣東農業科學,2009,(7):1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