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宜方,陸洪川,王 怡,陳時龍,林東余,沈慶雷,許 軻
(1.上海市海豐農場,江蘇 大豐 224153;2.揚州大學農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隨著世界工業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耗急劇增長,石油能源按目前的使用和開采速度,50 a內世界石油資源將要耗盡[1]。因此,尋求經濟可行的代用燃料已成為人類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作為塊莖含油的草本植物,油莎豆具有其他油料作物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在生物柴油的發展領域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油莎豆又名油莎草、油莎果、鐵荸薺、地下板栗、地下核桃、人參果、人參豆,是莎草科莎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原產非洲地中海地區,現分布于非洲、歐洲、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油莎豆為一年生植物,其產量是目前油料作物中最高的品種,因而世界各國農業專家稱之為油料作物之王[2]。我國于1952年從前蘇聯引進油莎豆,1960年又從保加利亞引入[3]作為一年生作物栽培[4-10],以塊莖繁殖為主[11]。它具有播期長,生育期短;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易栽種;病蟲害少,耐貧瘠等優良植物學性狀[12]。同時又具有含油量高、產量大、出油率高等經濟性狀[13-16]。目前,我國油莎豆栽培面積較小,栽培措施粗放,沒有形成高產栽培的系統理論體系,筆者通過對不同類型品種油莎豆的比較研究,以期為生產和理論提供一定的依據。
供試品種為從南京、四川、許昌、內蒙、昆明、承德、湖北、河南民權、金利海公司、湖北等10個大粒品種,以下以引進地拼音縮寫命名,如許昌為XC,其中湖北小粒及湖北大粒分別簡稱HX、HD。
試驗于2009年在泰州市旱地作物研究所基地內進行。前茬為豌豆,土質為高沙土,地力中等,土壤含堿解氮96.07 mg/kg、速效磷16.32 mg/kg、速效鉀86.26 mg/kg。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試驗,小區面積15 m2,重復3次。行株距為40 cm×15.1 cm。于6月16日每穴2苗穴播。
主要栽培措施:出苗后15 d進行中耕除草并結合追肥,分別于出苗后40、60 d進行刈割,均保留植株60 cm高度。
分蘗后每7 d左右調查莖蘗動態、株高動態,成熟期測定產量結豆、核定實產。在10月20日,選取XC、MQ調查地下橫切與縱切塊莖分布。橫切表示在油莎豆生長范圍內,以土表下每5 cm為一切割面,統計此層面內的塊莖數目;縱切表示在油莎豆生長范圍內,向地下挖15 cm,內圈表示在株距和行距方向以植株為中心的一個邊長為6 cm的正方形,外圈表示剩余的部分。
油莎豆沒有真正意義的莖桿,當株高過高時,易發生倒伏,因此株高是其群體質量的重要指標。由圖1中可見,10個油莎豆品種均呈現出2個株高增長高峰期,而株高動態可劃分為兩個類型。HD、MQ、JLH表現為出苗后前32 d及第一次刈割后2周內為株高增長高峰期;而XC、CD等7個品種則表現為出苗后前39 d及第一次刈割后2周內為株高增長高峰時期。出苗后前39 d,HD、MQ、JLH無論是株高還是增長速度均高于其余品種。第二次刈割后各品種株高增長速度均顯著下降,HD、MQ、JLH增速又低于其余品種,最終株高亦較低,為65 cm左右。

圖1 不同品種在兩次(40、60 d)刈割期后株高動態比較
油莎豆的產量由單穴粒數、總粒數與千粒重構成。如表1所示,產量構成因素上,無論是總粒數還是單穴粒數趨勢一致,均呈NJ、XC等7個品種極顯著高于HD、MQ、JLH等3個品種,而MQ、JLH極顯著高于HD。在千粒重方面,HD極顯著高于MQ、JLH,MQ、JLH 極顯著高于 XC、CD,而 XC、CD 極顯著高于其他品種。收獲指數方面,MQ顯著高于其他品種,NM、JLH、HD 亦較高,NJ、CD 較小。

表1 各品種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差異
從表2可看出,MQ及XC兩種不同類型品種塊莖均分布于距地表10 cm土層內,而絕大部分又集中于距地表5 cm土層內,10 cm以下土層沒有塊莖或者極少;還可以看出,XC較之MQ更為集中。

表2 不同類型品種在不同深度土壤中塊莖分布狀況(%)
MQ與XC兩種不同類型品種的塊莖均主要集中于靠近植株周圍的3 cm內,占73%以上,且XC品種的集中性高于MQ,達到80%以上。
綜合以上可得出,MQ及XC兩種不同類型品種塊莖均分布于植株周圍10 cm的地下10 cm土層內,而絕大部分又集中于靠近植株周圍的3 cm內的地下5 cm土層內,而且小粒型品種集中度高于大粒品種。
根據千粒重、株型及塊莖分布等表現可以將油莎豆分為2類,即大粒型品種和小粒型品種。大粒型品種特征:塊莖大而較少、分布比較集中;小粒品種特征:塊莖小而多、分布更集中。在大粒型品種內可分為特大粒和普通大粒。特大粒特征:塊莖更大、更少;普通大粒特征:塊莖較大、較少。在小粒品種內可分為小粒型和中粒型。小粒型特征:塊莖更小、更多;中粒型特征:塊莖較多、較小。小粒型:NJ、SC、NM、KM、HX;中粒型:XC、CD;普通大粒型:MQ、JLH;特大粒型:HD。
本試驗結果表明,在產量方面,JLH、HX顯著低于其他品種,HD、CD及XC產量較高。油莎豆的產量構成因素上,小粒型油莎豆品種總粒數極顯著高于大粒型品種,而小粒型油莎豆品種千粒重極顯著低于大粒型品種。油莎豆的產量構成因素千粒重和總粒數是一對矛盾統一體,而決定油莎豆產量的最重要因素為總粒數還是千粒重,有待進一步研究。
MQ及XC兩種不同品種類型塊莖均分布于植株周圍10 cm的地下10 cm土層內,而絕大部分又集中于植株周圍3 cm的地下5 cm土層內,且小粒型品種集中度高于大粒品種。
油莎豆塊莖生長于地下,而數量多且分散,因此不利于收獲,易損失。考慮人工收獲成本及各品種產量表現,建議種植塊莖較為集中的小粒型品種CD及XC,也可以種植塊莖大而少的HD。
[1] 徐元浩.生物柴油的實用性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5.
[2] 張 勇.油料之王——油莎豆[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4,(1):35.
[3] 吳艷霞.油莎豆油[J].糧油科技與經濟,1993,(1):30.
[4] 忻耀年,Sondermann B,Emersleben B.生物柴油的生產和應用[J].中國油脂,2001,26(5):73-74.
[5] 盧碧林,周玲革,毛治超,等.生物柴油的應用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2005,15(3):95-97.
[6] 王運強,李 莉,王建中.生物柴油制備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0,(24):13300-13303.
[7] 姚 波,劉火安.能源植物烏桕在生物柴油生產中作用的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科學,2010,(5):106-109,112.
[8] 趙 琳,郎南軍,孔繼君,等.我國小桐子生物柴油產業現狀和發展探討[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3):80-83.
[9] 瞿萍梅,程治英,龍春林,等.油莎豆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J].中國油脂,2007,32(9):61-63.
[10] 中國油脂植物編寫組.中國油脂植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33-35.
[11] 譚天偉,王 芳,鄧 利,等.生物能源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現代化工,2003,29(3):8-16.
[12] Anon.Yellow nut-sedge[M].Fuxin:Liaoning People’s Press,1977.
[13] 蒲成俊,銀堯明,黃夫桃.油莎豆的開發利用[J].四川糧油科技,1998,(3):25.
[14] He Y Z,Milforda,Yusufali,et al.Yellow nut-sedge(Cyperus esculentus L.)tuber oil as a fuel[J].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1996,(5):77-181.
[15] 謝年保,黃明星,陳 欣,等.油莎豆栽培技術及產業化開發[J].作物研究,2005,19(2):132-133.
[16] 劉宗瑞,金貞淑,周曉軍,等.油莎豆中蛋白質、脂肪和糖的提取及測定 [J].內蒙古名族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13(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