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數標,張 琳,吳華聰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9)
實施雙季晚稻機械插秧對降低水稻生產成本,提高糧食生產效益,減少水稻生產用工有積極意義。水稻種植密度是影響水稻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試驗對不同種植密度對機插雙季晚稻產量及主要產量性狀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以期為正確選擇雙季晚稻機械插秧密度提供依據。
供試品種為元豐A/HR1012、全優527、天優510。試驗在福州市蓋山鎮吳鳳村福建省農科院綜合試驗基地進行。3塊試驗田前作為品種相同,產量相近的雙季早稻,土壤肥力中等。
7月10日播種,育秧方式為塑料軟盤泥漿育秧。每盤播芽谷80 g。秧地前作為菜地,全程不施肥。1葉一心期,秧地噴施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200 g/667m2。秧齡15 d時剪一次葉片,保留苗高15 cm。
7月29日插秧,設插植規格14 cm×30 cm和17 cm×30 cm 2個密度處理。插秧機型為獨輪行走乘座式6行機,縱向取秧量為17 mm。插秧機隔行交替插植兩種種植規格,3次重復。大田施用基肥:過磷酸鈣25 kg/667m2,碳酸氫銨30 kg/667m2。插秧后5 d大田施用尿素5 kg/667m2,氯化鉀5 kg/667m2,50%丁草胺150 mL/667m2。插后15 d施尿素3 kg/667m2。插后30 d排水烤田一周。復水后施用尿素3 kg/667m2,氯化鉀3 kg/667m2。成熟期各重復處理割取180 m2測定產量與產量結構。
從表1可以看出,密度對機插雙晚產量的影響與品種的生育期有關。生育期短的品種,較高密度有利增產,而生育期長的品種,密度過高導致減產。中等生育期的品種,兩種密度產量差異不大。試驗中,短生育期品種元豐A/HR1012,插植規格14 cm×30 cm與17 cm×30 cm相比,產量增加11.9%,增產極顯著。而長生育期品種天優510較低種植密度產量較高。插植規格17 cm×30 cm的比14 cm×30 cm的增產10.4%,增產極顯著。生育期中等的品種全優527兩種種植規格產量差異只有1.4%,差異不顯著。

表1 雙晚機插不同種植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表2結果表明,生育期較短的品種,提高種植密度導致穗粒數減少,結實率有所降低。但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和總粒數有較大幅度提高。元豐A/HR1012插植規格14 cm×30 cm的與17 cm×30 cm的相比,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增加19.6%,總粒數增加12.9%,最終產量增加11.9%。

表2 不同種植規格對產量性狀的影響
生育期長的品種,兩種密度規格相比,較高密度種植的單位面積有效穗有所增加,穗粒數有所下降,最終單位面積總粒數差異不大。但較高種植密度的結實率和千粒重降低,最終導致產量降低。本試驗中的長生育期品種天優510,插植規格14 cm×30 cm的與17 cm×30 cm的相比,單位面積總粒數差異只有1.6%,但結實率降低5.6%。千粒重減少2.4%。最終產量減少10.4%。
試驗中,以單位面積總粒數×千粒重為產量庫指標,對不同生育期的品種進行比較,可以發現,較短生育期品種,通過提高種植密度,其產量庫可與較長生育期品種相當。插植規格14 cm×30 cm的元豐A/HR1012和插植規格17 cm×30 cm的天優510的產量庫分別為719.9 kg/667m2和717.3 kg/667m2。兩者相差只有0.36%。但前者的結實率比后者高6.9個百分點,產量高9.3%。在產量庫相近的條件下,生育期稍短的品種由于抽穗早,其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灌漿結實期處于較好的溫光條件下,有利于增加光合產物,提高結實率,最終有利增產。故在生產上,實施雙季晚稻機插時,可以考慮采用生育期稍短的品種,配合較高的種植密度來達到增產增效的目標。
雙季晚稻機插種植密度選擇應根據品種生育期而定,生育期短的品種應選擇較高種植密度,生育期較長品種則選擇較低密度。生育期稍短的品種,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其產量庫可與生育期較長品種相當,但產量形成期的光溫條件則優于生育期較長品種,有利增產。
[1] 張 琳,吳華聰,張數標,等.基本苗數對機插雙晚雜交稻產量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10,(3):30-31.
[2] 李 瑾,龔曉春,張曉偉,等.適宜采用機械化插秧栽培的單季晚稻品種篩選試驗及其灰色評判[J].湖南農業科學,2010,(11):28-30,33.
[3] 徐麗萍,姚 廣.機插稻不同插秧方式的對比試驗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12):30-31.
[4] 袁 奇,于林惠,石世杰,等.機插每穴苗數對水稻分蘗與成穗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07,(10):121-125.
[5] 張圣喜,賀再新,李 濤,等.不同播種量與秧齡對中優281產量性狀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09,(9):17-19.
[6] 黃振才.種植密度對雙晚優質稻宜優673群體發育和產量的影響[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6):27-29.
[7] 蔡立森,王建武,劉 娣.機插水稻產量形成規律及高產群體質量指標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2):10258-1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