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壽縣農機局 全建科

漢壽縣周文廟鄉南臺村,距縣城僅8km,全村5個村民小組人口1024人,耕地面積186.7hm2(2800畝),常年水稻種植面積313.3hm2(4700畝)。2008年,南臺村列為常德市市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2010年,南臺村被定為水稻高產示范基地,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試點。通過近兩年的發展,南臺村的農機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民收入增加,被評為常德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平,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合作社按章程規范動運作,組織開展了排灌、耕作、插播、植保、收獲、運輸、機加工和跨區作業,實現了由單一機械作業服務向全程生產服務轉變,由松散服務型向合作規模經營型轉變,提升了為農服務水平。同時強化機務技術管理,組織機手學習技術及機具定期維修保養,確保農機具技術狀況良好、機手誠信服務和安全操作業。
全村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轉變了農業發展方式,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是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產;同時農業機械也成為了村民的致富工具,2011年全村農機作業總收入467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上升到6740元。二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解決了季節性勞動力短缺問題,促進勞動力向其他產業轉移,全村876個勞動力,其中轉移到珍珠養殖和外出經商務工534個,占總勞動力61%,拓展了農戶創收空間。
縣農機部門為配合南臺村的新農村建設,駐村負責農機化技術推進與服務,從此該村農業機械化得到較快發展。一是根據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要求,對該村制定了農機化發展規劃,對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反復征求村民意見,科學規劃。二是開展農機技術培訓,農機講師團深入該村傳授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機械收獲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插秧機、收割機和農產品加工等操作手47人。特別是對購買插秧機的新機手,除農機技術培訓外,從種谷浸種、軟盤田泥育秧、地膜覆蓋及機插后的大田管理等關鍵農藝環節,都要跟蹤技術服務。三是向村民廣泛宣傳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積極推廣先進適用新機具,高性能乘坐式高速插秧機、油菜免耕直播機等現代農機裝備率先在該村試驗示范,全縣的新機具推廣演示活動都在該村舉行。近兩年村民購買補貼機具82臺套,補貼資金達30.54萬元,拉動村民投入購機資金59.2萬元。全村現擁有水稻插秧機8臺、收割機10臺、耕整機287臺套、高性能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機具1臺套、機耕船3條、動力植保機械59臺、油菜免耕直播機1臺,具備了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能力。2011年全村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3.1%,其中機耕98%、機插53.2%、機收98%,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面積達到了53%。
在農機部門的指導下,2010年6月,南臺村整合全村的農機具,把分散在農戶的機械設備組織起來,由13戶農機戶入股115.2萬元,通過工商注冊成立了南臺農機專業合作社,以提高農機具使用效率和作業服務水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方式和標志。加速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才能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產業化,才能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南臺村成為全縣現代農業示范區的亮點,也充分證明農業機械化的地位與作用。南臺村的農業開發新增水田33.3hm2(500多畝),新建現代農莊小區3個入住68戶,結合修建村組公路新建機耕道16km(其中硬化路面8.3km),硬化U型水渠28km,安全飲用水入戶率達90%。農業機械化將村民從“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促進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的改變,提高了農業生產率,推動該村生產發展、村民生活質量提高,促進了鄉村文明、村容整潔。南臺村已榮獲全國生態文明村,目前正申報魅力村莊。農業機械化還將繼續為南臺村的發展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