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東縣農機局 甘小平

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的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迫在眉睫,而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是實現邵東縣全程農業現代化的“瓶頸”。“十一五”期間全縣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受地理環境、思想觀念的影響,發展速度緩慢、普及程度不高。今后5年,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任務還很艱巨。凸顯效率高、省時、省工、省力、農業成本低等特點。
2010年底,全縣農業機械擁有量達11.8萬臺套,其中耕整機14210臺、拖拉機2128臺、聯合收割機372臺、插秧機22臺(高速插秧機2臺)。水稻插秧機的推廣是農機部門的著力點,幾年來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躍進式發展。2009年實現了水稻機插秧面積333.3hm2(5000畝),機插率為0.5%;2010年機插秧面積 800hm2(12000畝),機插率達1.2%。而全縣的機耕率、機收率分另達到82%和70%,機械化育插秧成為推進水稻全程機械化的“瓶頸”。
2011年,邵東縣農機部門積極爭取列入了部省級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示范縣,全縣建立了6個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示范點。全年共推廣插秧機55臺(其中高速插秧機4臺),播種育秧流水線16臺套。早晚稻完成機插秧面積3733.3hm2(5.6萬畝),機插率達6%,比上年增長5倍。水稻育插秧技術在實踐應用過程中,
(1)插秧機的推廣發展不均衡。據調查,機插秧主要集中在種田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全縣種植面積3.33 hm2(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有35戶,插秧機基本上都是他們所購買。專業合作組織和種糧大戶接受較快,使用積極性較高。如牛馬司鎮的“慶豐”農機專業合作今年購置插秧機5臺;兩市塘辦事處“百姓”農機合作社、黃陂橋鄉楠木村的“玉亮”農機專業合作社年種植面積都在134hm2以上,幾乎100%使用機械化插秧。雖然這些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但是他們的機械作業只限于自己的承包田地,很少為其它農戶提供機插服務,所以全縣機插秧總體水平仍然偏低。
(2)水稻機插育秧技術還不成熟。全縣還沒有一座大型的機械化育秧工廠,目前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進行的標準化軟盤育秧,其規模較小、數量有限。許多農民沒有很好掌握插秧機育秧技術,所育秧苗達不到插秧機使用要求。一是受傳統種植模式的影響,農民習慣按照自己的方式各自育秧,育出的秧苗大部分插秧機無法使用,只能改用手工插秧。二是沒有嚴格按照插秧機使用秧苗的標準進行育苗,用種量、床土的厚度等都達不到標準。三是手工育秧撒種不均勻,造成秧苗有疏有密、高低不齊、粗細不勻,甚至缺苗,影響插秧機的使用效果。由于諸多原因的制約,單家獨戶進行機插育秧十分困難。
(3)高速插秧機推廣進程緩慢。邵東地處丘陵,田塊小且分布不集中,機耕道建設滯后,嚴重影響了高速插秧機的推廣。一般農戶更喜歡輕巧便捷型的手扶式插秧機,手扶式插秧機轉移方便、油耗低,易維修。全縣適于機插秧作業面積3.33萬hm2(50萬畝),而目前全縣手扶式插秧機僅有68臺,遠遠不能滿足機械化生產的需要。如按每臺插秧機滿負荷工作計算,至少還可容納400臺手扶式插秧機,200臺高速插秧機。
(4)傳統思想觀念制約機插秧推廣。一是機插秧所用的秧苗為中小苗,一般要求秧齡15~20天,苗高12~17cm,與常規手插秧比,其秧齡短、抗逆性較弱;二是手工插秧密行密株,而機械插秧寬行密株,插秧機設置的通用行距一般在30cm左右,一些農民認為機械化插秧寬行載種浪費農田,會影響產量。其實,機插秧由于株、行距分布合理,通風透氣性好,有利于水稻生長,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今年對傳統手工插秧和機插秧進行了對比實驗,測產表明,機插秧產量比手工插秧畝產提高50~80kg。
(5)受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影響。目前,農村土地流轉慢,還是以家庭小農生產經營為主,同時機插秧的社會服務很難像收割機那樣立馬體現效益。因為社會還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育插秧產業經營模式,未形成成熟的機插秧作業市場,購機者難以通過作業服務進行創收。
筆者認為,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目前還應堅持“政府扶持,部門配合,協會組織,群眾參與”的模式。
(1)積極試行市場化運作。可以借鑒水稻聯合收割機推廣應用模式,引進市場化運作機制,積極鼓勵、組織機插秧有償服務,跨區作業。插秧機購機主體及服務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種田大戶購買,自購自用為主,輔以為周圍農民有償服務;二是農機大戶購買,進行社會化有償服務;三是專業服務組織購買,承包經營,有償服務。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培育,不斷擴大機插秧作業規模和范圍,進一步提高插秧機使用效率和投資回報率,為農民增收開辟新途徑。隨著機插秧市場化運行機制的逐步完善,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將會進入普及階段。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推廣不是純粹的技術推廣,同時涉及組織與機制的保障,農機部門要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爭取各項政策支持,調動農民對水稻機械化插秧的積極性。近年來,國家的購機補貼政策實施對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發揮了巨大推動作用,農民購買水稻插秧機可以獲得購機款50%的財政補貼,同時縣政府對購買插秧機的農戶實行1000~3000元的累加補貼及每畝20元的作業補貼。省和縣財政還須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以促進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迅速發展。
(3)發揮典型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在機插秧技術試驗示范和大面積推廣過程中,堅持“示范帶動、整體推進”的方針,以中心鄉鎮、種糧大戶和農機大戶為載體,通過行政推動、重點扶持、技術培訓、示范引導等措施,加快機插秧技術推廣。通過種田大戶、農機大戶的示范帶動,讓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了解機插秧技術的特點和優勢,擴大社會影響,做到“一戶帶一村,一村帶一片”。同時要為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普及提供成熟的模式、技術和經驗。
(4)加強技術培訓及農藝配合力度。在抓插秧機推廣的同時,要十分注重技術培訓。邵東農機部門以農機大戶、種糧大戶為重點對象,編寫了水稻機插育秧及高產栽培技術、插秧機維修使用方面的技術資料,同時采取集中培訓與現場觀摩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收到了一定效果。在育秧和栽插關鍵時期,組織農業、農機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上門對農戶進行“手把手”地技術指導,并對機插秧的后期田間管理進行跟蹤服務,確保推廣一臺插秧機、樹立一個示范戶、帶動鄰里一小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