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律師

不少農機用戶在遇到農機維修嚴重質量問題時,往往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導致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如何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并有效解決農機維修中的糾紛問題呢?
事先要簽訂維修合同。農機具大修動輒就需要成千上萬元,而且維修質量糾紛錯綜復雜,既有維修項目承諾的糾紛,又有維修質量糾紛,還有維修收費糾紛及標的物(如送修整機、零部件和總成)滅失糾紛等等。因此委托修方應該與承修方事前簽訂書面維修合同,明確規定維修項目、維修費用、質量要求、竣工時間以及其他約定事項等。以合同的形式確定雙方的義務和權力,一旦發生糾紛時有調解的依據。
雖然法律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但是農機戶最好與承修方簽訂一份書面合同。若承修方提供格式條款合同,托修的農機手不能稀里糊涂地簽字,簽字之前應仔細閱讀合同文本,有需要特別約定的事項,可以在空白處寫清楚。
強調簽訂書面合同,是因為合同是一種重要的訴訟證據。打官司實質上就是打證據,如果用戶拿不出有力的證據,有理也可能輸掉官司。一旦發生維修糾紛,建議農機戶先調解,調解不行再訴訟,這樣能夠做到有理有利。
一是調解。首先,用戶找承修方協商,要求承擔補修、返工或者賠償責任。如果雙方能夠達成一致意見,既省時又省錢,還可以避免雙方的矛盾激化。客觀、公正是調解糾紛的根本原則,既不能因為托修方的專業知識缺乏而讓其蒙受不應有的損失,也不能對承修方提不合理要求。
二是訴訟。如果用戶與承修方無法協商一致,調解失敗后,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需要說明的是,農機維修糾紛屬于產品質量糾紛范疇,因此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由被告(即承修方)承擔舉證責任。承修方應該向法庭提供證據證明自己按照正確的技術和工藝進行修理,而且修理質量符合國家標準。如果提供不出這種證據,則可以推定維修質量不合格。作為原告的農機戶,也應該向法庭提供損壞實物、損失清單、醫療發票等證據。
三是要找準適用的法律依據。不管是調解還是訴訟,都需要找準適用的法律依據。農機維修屬于“承攬合同”的一種,因此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該法第251條規定:“承攬合同是承攬人按照定做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做人給付報酬的合同。承攬工作包括加工、定作、修理、測試、檢驗等工作”。這里定作人是指托修用戶,承攬人是指承修單位,“工作成果”是指修理好的機械設備。《合同法》第262條規定:“承攬人交付的工作成果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定作人可以要求承攬人承擔修理、重做、減少報酬、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合同法》第265條又規定:“承攬人應當妥善保管定作人提供的材料以及完成的工作成果,因保管不善造成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