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藝 傅曉英 周昭遠 馬承紅 劉愛群 廖瘳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許多人常同時存在高血壓、中心性肥胖、血脂紊亂及高血糖,這些人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很高[1]。學者們將其稱為“代謝綜合征”,以肥胖(超重)、血壓、血糖和血脂異常四項為突出,曾被稱為死亡四重奏[2]。正常體檢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代謝綜合征患病檢出率高,且兩者關系密切。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0月至2007年12月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體檢中心所有健康體檢人員。總體檢人數1416例,體檢人員職業包括農民、工人、干部及自由職業者。將入選人群分為代謝綜合征組(298例)和非代謝綜合征組(1118例),將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為代謝綜合征的一個代謝成分。
1.2 診斷標準
1.2.1 非酒精性脂肪肝診斷: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2002年提出了非酒精性脂肪肝診斷標準[3]:①有易患因素如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癥和女性等;②無飲酒史或飲酒折合酒精量每周小于40 g;③血清轉氨酶可升高,并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為主,可伴γ-谷氨酰轉移酶(GGT)、特蛋白及尿酸等增高;④除外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Wilson病、全胃腸外營養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⑤除原發病臨床表現外,可出現乏力、肝區隱痛等癥狀,可伴肝脾腫大;⑥肝臟組織學有點典型改變;⑦有影像學診斷依據。
1.2.2 脂肪肝 B超診斷標準[4]:①肝區近場彌漫性點狀高回聲,回聲強度高于脾臟和腎臟,少數表現為灶性高回聲;②遠場回聲衰減,光點稀疏;③肝臟輕度或中度腫大肝前緣變鈍;④肝內管道結構顯示不清。
1.2.3 代謝綜合征診斷:2005年4月IDF提出此定義以腹型肥胖為核心,合并血壓、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
1.2.4 亞洲成人中心性肥胖[5]:①腹型肥胖:腰圍男≥90 cm,女≥80 cm;②體重指數(BMI)≥25.0 kg/m2;③高血糖:FBG≥6.1 mmol/L(110 mg/dl),和(或)糖負荷后血糖≥7.8 mmol/L(140 mg/dl),及/或已確診為糖尿病并治療者;④高血壓:收縮壓/舒張壓≥140/90 mm Hg,和(或)已確診為高血壓并治療者;⑤血脂紊亂:空腹總膽固醇(Tch)≥1.70 mmol/L(150 mg/dl),和(或)空腹 HDL-C:男性<0.9 mmol/L(35 mg/dl),女性<1.0 mmol/L(39 mg/dl)。
1.3 檢測內容 檢測1416例體檢人員的血生化:TG、Tch、低密度脂蛋白(LDL)、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FBG、腎臟功能、乙肝5項,肝臟B型超聲,個人情況:性別、年齡、身高、BMI、腹圍、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個人史、家族史等指標,建立個人檔案。
1.4 儀器及試劑 B型超聲檢查儀器:西門子彩色超聲:型號SNOLINE Premire;生化檢測儀器:德國ERBA(歐霸)XL-6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主要試劑:總膽固醇液體試劑盒、三酰甘油測定試劑盒由浙江省東甌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葡萄糖液體試劑盒、ALT試劑盒、AST試劑盒由上海金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5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logisitic回歸,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本組1416例患者,共檢出脂肪肝 385例,檢出率27.19%;非脂肪肝1031例。代謝綜合征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率高于空腹血糖升高,提示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代謝綜合征人群中發生率較高,可歸入為代謝綜合征的其中一個成分。見表1。
2.2 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為代謝綜合征的危險因素分析(logistic回歸) 非酒精性脂肪肝有無進入方程,提示其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可考慮作為其代謝綜合征的診斷指標之一,且年齡越大代謝綜合征的危險性越大。見表2。
大多數學者認為肝臟脂肪累積,胰島素抵抗起關鍵作用,反過來,肝臟脂肪變性又加重胰島素抵抗[5]。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僅指與胰島素抵抗和遺傳易感性密切相關的獲得性代謝應激性肝病。代謝綜合征的病理基礎是腹型肥胖和糖脂代謝紊亂,胰島素抵抗是關鍵因素,所以有學者可將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為胰島素抵抗的早期標志,同時是代謝綜合征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而本次研究可以分析得到大多數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存在多項代謝紊亂,半數以上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發生代謝綜合征。與劉石平等[6]研究結果一致,認為NAFLD是MS累及肝臟的臨床表現。有學者認為NAFLD是代謝綜合征另一個重要特征。

表1 2組各代謝指標的構成 例(%)

表2 代謝綜合征多因素Logistic回歸
當罹患脂肪肝時,進入肝臟的游離脂肪酸(FAA)也增多,使肝臟合成釋放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膽固醇酯(FFA與膽固醇分子聯合形成膽固醇酯),膽固醇酯濃度調節VLDL的產生,濃度高時即VLDL合成增加,同時富含TG脂蛋白產生增多。
以往的研究表明在脂肪肝組,代謝紊亂明顯高于非脂肪肝組,且無論腹圍大小,而腹圍大小是代謝綜合征的診斷標準之一,但在一些正常腹圍人群,亦也有脂肪肝的存在,且其代謝紊亂的情況并不比擁有大腹圍的輕,脂肪肝可作為代謝綜合征的組成成分,而且亦早期進行干預,以預防代謝綜合征的發生及心血管的病變。
可認為NAFLD為代謝綜合征的重要組成部分。Huang等[7]研究顯示,代謝綜合征與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獨立的危險因素,有獨立的相關性,Logistic多因素分析顯示,NAFLD與代謝綜合征有獨立的聯系,且其聯系性的重要性優于性別、年齡及其他代謝因素,所以NAFLD為代謝綜合征獨立的相關性危險因素,期危害性要引起重要關注,尤其是其在代謝綜合征的的演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次研究將所有入選人群分為代謝綜合征組和非代謝綜合征組,將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為MS的一個代謝成分納入,采用χ2檢驗,在代謝綜合征組別中的結果顯示,脂肪肝的發生率高于空腹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值是代謝綜合征的診斷標準,提示脂肪肝在代謝綜合征人群中表現率高,可納為其的一個表型,從而樹立脂肪肝在代謝綜合征中的地位,讓人們重視脂肪肝的重要性。
將各個變量指標分別代入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得出結論發現腹圍、BMI、血壓、TG、FBG、非酒精性脂肪肝為代謝綜合征的獨立相關性危險因素,這些指標和國內外一些研究類似,脂肪肝與代謝綜合征之間存在一致的代謝紊亂,提示脂肪肝可能存在一定的代謝紊亂,也進一步提示脂肪肝和代謝綜合征存在的相關性[8],且脂肪肝為代謝綜合征的獨立相關性危險因素。把年齡分為(0~30歲,31~50歲,51~70歲)三個階段后提示51~70歲是代謝綜合征的高發人群。
研究過程中正常體檢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高,且兩者關系密切,非酒精性脂肪肝可以成為代謝綜合征的組成成分,對于罹患脂肪肝的患者應該定期檢查血糖、血脂、血壓及BMI,而對于脂肪肝已經合并代謝綜合征的患者,需主動積極嚴格控制各個代謝指標在正常范圍之內,從而會有效的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演變的進程。
1 陳思嬌,張浩,常小麗,等.中國北方城市健康體檢漢族人群代謝綜合征新危險因素分析.中國全科醫學,2010,13:980-983.
2 范建高,曾民德主編.脂肪肝.第1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187-189.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代謝綜合征研究協作組.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關于代謝綜合征的建議.中華糖尿病雜志,2004,12:156-161.
4 宋秀霞,紀立農.國際糖尿病聯盟代謝綜合征的全球共識定義.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175-177.
5 Duvnjak M,Lerotic I,Baroic N,et al.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issues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4539-4550.
6 劉石平,陳晶.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險因素分析.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27:205-207.
7 Huang HL,Lin WY,Lee LT,et al.Metabolic syndrome is related to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severely obese subjects.Obes Surg,2007,17:1457-1463.
8 鄭立峰,王愛蘭,宋方禹,等.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代謝綜合征的流行情況分析.中國基層醫藥,2009,16: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