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 丁克堅*, 程備久, 葉正和, 蘇賢巖, 李 然
(1.安徽農業大學,合肥 230036; 2.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合肥 230031;3.安徽省肥東縣植保站,合肥 231600)
熱霧機是一種新型高效的病蟲害防治作業機具,采用一些油劑作為農藥的載體,經高溫瞬間汽化,形成熱霧噴出擴散,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上應用較多[1-3],由于該施藥技術比較難以控制熱霧逸散范圍,造成農藥的飄移污染,因此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推廣受阻。筆者等利用添加凝聚核材料,增加熱霧滴的比重,加速了熱霧的沉降速度,有效降低了熱霧擴散的高度和距離。并針對難以正常施藥的油菜、玉米進行了中、后期病害的防治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中、高稈作物連片種植情況下,高效、快速防治病蟲害提供了新途徑。
熱霧沉降劑:包括凝聚核物質、表面活性劑、抗燃劑、調節劑和消泡劑(安徽省農科院植保所、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提供);
25%咪鮮胺乳油(上海迪拜農藥有限公司);
12.5 %烯唑醇乳油(張家港七州農藥化工有限公司)。
3WF-2.6型背負式機動彌霧機(山東華盛農業藥械股份有限公司);
TS-36P熱霧機(深圳市隆瑞科技有限公司)。
1.3.1 熱霧機熱霧滴顯微形態
使用TS-36P熱霧機,分別以0號柴油和混合熱霧沉降劑的0號柴油作為熱霧劑,形成熱霧后用載玻片承接熱霧滴,用MOTIC BA 310digital-PH顯微鏡觀察熱霧滴形態。
1.3.2 熱霧機熱霧滴直徑的變化規律
試驗在空曠地進行,在距施藥點10、20、25、30、40、50 M處分別插置標桿,在標桿 1.0、2.0、2.5、3.0、4.0、4.5 m高度處分別固定2 cm×5 cm的載玻片。在加入熱霧沉降劑的熱霧噴施后立即取載玻片用MOTIC BA 310digital-PH顯微鏡低倍鏡檢查,并測定熱霧滴的直徑,每處理隨機測定30滴,取平均值。以加入等量0號柴油的處理為對照。
1.3.3 熱霧機熱霧滴數量的空間分布規律
參照吳萍等的方法[4-5]。試驗于玉米抽雄期進行,沿田埂向田間施藥,分別在距施藥點5、10、15、20、25、30、35、40 M處插置標桿,在標桿垂直高度1.0、2.0、2.5、3.0、4.0、4.5M處分別固定兩片2 cM×5 cm的載玻片。在熱霧劑中加入熱霧沉降劑和指示染料,噴施后取載玻片用OPTEL BK 5000儲能LED光源顯微鏡低倍鏡檢查,每片載玻片隨機檢查30個視野,然后取平均值折算成單位cm2的霧滴數。
1.3.4 防治油菜菌核病試驗
試驗于2009年在安徽省肥東縣試驗點進行,施藥時間為油菜盛花期,設置不防治空白對照區,其他處理設置如下。
(1)彌霧機對照區:彌霧機施藥,防治藥劑為25%咪鮮胺乳油,有效成分12.5 g/667m2;
(2)柴油對照區:熱霧機施藥,防治藥劑為25%咪鮮胺乳油(有效成分12.5 g+熱霧劑100 ML)/667m2;
(3)沉降劑處理區:熱霧機施藥,防治藥劑為25%咪鮮胺乳油(有效成分12.5 g+熱霧劑85 ML+熱霧沉降劑15ML)/667m2。
1.3.5 防治玉米南方銹病試驗
試驗于2009年在安徽省蒙城縣農作物良種繁育場的玉米高產栽培示范區中進行,施藥時間為玉米抽雄期。設置不防治空白對照區,其他處理設置如下。
(1)彌霧機對照區:彌霧機施藥,防治藥劑為12.5%烯唑醇乳油,有效成分6 g/667m2;
(2)柴油對照區:熱霧機施藥,防治藥劑為12.5%烯唑醇乳油(有效成分6 g+熱霧劑100ML)/667 m2;
(3)沉降劑處理區:熱霧機施藥,防治藥劑為12.5%烯唑醇乳油(有效成分6 g+熱霧劑85ML+熱霧沉降劑15ML)/667 m2。
小區面積為600 m2(寬20m×長30m),小區間保護行面積450 m2(寬15 m×長30 m)。小區隨機區組排列,每處理3次重復。
3WF-2.6型背負式機動彌霧機藥液量為25 kg/667m2,TS-36P熱霧機藥液量(包括熱霧劑等)為150ML/667 m2。
施藥前各處理調查1次病情,油菜收割前7 d,玉米收獲前10 d調查1次病情,油菜菌核病的調查方法與分級標準參照劉家成的方法[6],玉米南方銹病的調查參照Scott的分級標準[7]。空白對照區、機動彌霧機施藥處理區的病害調查采用棋盤式取樣,根據病情指數計算平均防治效果,熱霧機施藥處理區的病害調查在各水平距離點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根據病情指數計算各距離點防治效果。
由圖1可見,不加熱霧沉降劑的柴油對照熱霧霧滴呈透明狀,而加入熱霧沉降劑后,由于含有成核物質和乳化劑,熱霧滴呈淺乳白色,中間包裹微核,從而加大了霧滴的比重和沉降速度,有效地縮小了熱霧滴群體的空間分布范圍。

圖1 熱霧滴形態結構顯微照片
熱霧機霧滴直徑的變化規律見圖2和圖3。隨著距離和高度的增加霧滴直徑逐漸減小。相同垂直高度比較,柴油對照的霧滴在水平距離30m范圍內直徑差異不顯著(F=8.354<F0.05=22.125),30 m后霧滴直徑逐漸減小;而加入熱霧沉降劑的霧滴直徑,在20 m后隨水平距離增加明顯減小(F=40.257>F0.01=36.796)。
由于加入熱霧沉降劑,霧滴的比重增加,擴散的距離縮短、高度降低,水平向40、50m和垂直向4.0、4.5 m處未檢測到霧滴。
從表1可見,在柴油對照中,熱霧機熱霧滴的主體分布高度在1~4m之間,在垂直高度為4.5m時霧滴分布數量才出現下降趨勢。熱霧滴的擴散距離較遠,在水平距離為40 m處仍有較高的霧滴分布數量。



表1 熱霧機霧滴的空間分布(柴油對照)
由表2可見,加入熱霧沉降劑后熱霧滴的主體分布高度在1~2 m之間。在垂直高度為1 m和2 m時,水平距離5~25m處的熱霧滴數均在148.5~265.4滴/cm2,至30 m處熱霧滴數明顯下降,最高僅為54.3個/cm2,40m處已檢測不到霧滴;當垂直高度升至2.5m和3.0 m時,霧滴分布數量明顯下降,4.0 m高度處已檢測不到霧滴,在2.5 m高度處熱霧滴分布數量最高僅為80.4個/cm2。

表2 加入熱霧沉降劑后熱霧滴的空間分布

圖4 不同施藥方式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
使用熱霧機施藥防治油菜菌核病的結果見圖4。在防治時期、防治藥劑和使用劑量相同的條件下,使用熱霧機施藥的防治效果普遍高于3WF-2.6型背負式機動彌霧機。在熱霧劑內加入沉降劑后,熱霧機施藥的有效防治距離有所縮短,在25 m后防治效果有所下降,但在有效防治距離內的防治效果比柴油對照有所提高。
利用熱霧機防治玉米南方銹病的防治效果見圖5。熱霧機施藥對氣流傳播的玉米南方銹病有效防治距離可達25m,在25m內各距離點的防治效果基本一致,大都在70%~80%之間,普遍高于背負式機動彌霧機的防治效果;和柴油對照比較,加入熱霧沉降劑后的有效防治距離有所縮短,在30 m處防治效果呈明顯下降趨勢,但有效防治距離內的防治效果也普遍高于柴油對照。

圖5 不同施藥方式防治玉米南方銹病的效果
熱霧機是一種新型高效病蟲害防治作業機具,其產生的熱霧分布均勻,在植物株間由于熱霧自身的密度壓作用向前方直線擴散距離可達25~30 m。這樣既可沿田埂施藥無需進入田間,又能在最佳防治時期施藥,保證了防治效果,大幅度節約了防治時間。但不加入熱霧沉降劑,噴出的熱霧密度低,容易向靶標上層擴散,達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造成環境污染,通常只適合于高大林木病蟲害的防治。本試驗結果表明:添加熱霧沉降劑后,熱霧滴比重增大,沉降速度加快,在田間的擴散高度明顯降低,熱霧滴在垂直高度2m、水平距離25 m范圍內能均勻分布。田間防治油菜菌核病和玉米南方銹病的效果,也進一步證實了熱霧藥滴的有效擴散距離。該技術的推廣對連片種植的中、高稈作物病蟲害防治意義重大。
[1]容仁學,李國剛,鄧詩淑,等.OR-4型噴射式動力煙霧機防治柑橘木虱試驗[C]∥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綠色植保與和諧發展.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84-86.
[2]何雄奎.改變我國植保機械和施藥技術嚴重落后的現狀[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1):13-15.
[3]程祥之,周宏平.脈沖式煙霧機熱能霧化特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7,21(1):71-74.
[4]吳萍,傅錫敏,羅成定,等.常溫煙霧機棚室噴霧霧滴沉積分布試驗研究[J].農業裝備技術,2005,31(6):20-22.
[5]吳萍,傅錫敏.密閉空間冷煙霧滴沉積分布特性研究[J].農機化研究,2008(5):119-121.
[6]劉家成,李剛,胡全勝.農作物病蟲預測預報辦法與技術[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1995.
[7]陳翠霞,趙延兵,劉保申,等.不同玉米自交系南方銹病的抗性評價[J].作物學報,2004,30(10):1053-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