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詠梅, 郝敬喆, 孫 峰, 潘明啟, 張新華, 李玉玲
(1.海南大學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儋州 571737; 2.新疆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烏魯木齊 830091;3.新疆農業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烏魯木齊 830091; 4.新疆鄯善葡萄瓜果研究中心,835000;5.托克遜林果開發中心研究所,838100)
近幾年隨著吐魯番地區葡萄栽培技術的改進,葡萄產量逐年提高,在無核白葡萄產區葡萄果實腐爛病在田間發生日益嚴重。2007年至今作者在吐魯番地區調查結果顯示,該病害普通年份發病率在15%~20%,部分地塊高達50%,嚴重影響葡萄產量,制約了當地葡萄產業的發展。此病原引起的生長期果實腐爛病目前尚無相關文獻報道,在此將該病害初步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采用5點取樣法進行田間調查,每點取果穗30穗,每田塊取果穗150穗,調查果穗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同時進行生境和癥狀觀察。
病害分級標準:0級,果實健康無病斑;1級,每穗葡萄發病粒數占整個果穗果粒數25%以下;2級,每穗葡萄發病粒數占整個果穗果粒數26%~50%;3級,每穗葡萄發病粒數占整個果穗果粒數51%~75%;4級,每穗葡萄發病粒數占整個果穗果粒數75%以上。
2009年在吐魯番市葡萄鄉葡萄農場采集發病果穗,選出病癥表現明顯的發病果粒,經75%乙醇表面消毒 30 s后,浸入 1.5%升汞(HgCl2)溶液15 s,迅速轉入滅菌水中分別浸泡5、10min后,放入PSA培養基(馬鈴薯200 g,蔗糖 20 g,瓊脂20 g,水1 000ML)平板上培養。26~28℃下培養2~3 d后,挑取菌落邊緣幼嫩菌絲轉入PSA斜面培養基分離培養,以備以后接種、鑒定。
同時觀察病原分離物的菌落著生狀態,菌絲的生長,分生孢子的形態、著生方式、大小及其他分類特征和形態描述。
分離培養的病原分離物,繼續培養7 d待真菌充分生長、分生孢子老熟后,參照《植病研究方法》挑單孢分離純化培養,篩選分類特征一致的分離物擴繁培養,以備接種使用。
選取表面完整的健康無核白葡萄果粒,經75%乙醇表面消毒30 s后,用 H2 O2浸泡1 min后,滅菌水沖洗3次,轉入2%的無菌水瓊脂平板中,其中一部分無核白葡萄果粒表面用滅菌刀片劃傷處理,另一部分葡萄果粒完整無損。接10倍×10倍視野下30個病原菌孢子的菌懸液,每粒葡萄果粒表面接20μL,設清水對照,每處理重復4次。
選取表面完整的健康無核白葡萄果穗,滅菌水沖洗后,用吸水紙把果穗表面的水吸干,噴霧法接種10倍×10倍視野下30個病原菌孢子的菌懸液,每個果穗用量30 ML,設清水對照,每處理重復4次。
在葡萄果粒和果穗部分別接種病原菌純培養,檢驗發病情況,比較田間癥狀與室內接種結果的異同。
生境:葡萄架間距較窄,架下環境較濕潤,葡萄枝葉稠密,果穗密集。
癥狀:病害通常發生在果實成熟期(幼嫩果穗發病少或不發病),整齊緊密果穗發生較早且嚴重,病害先從果穗中部內核處出現,果柄干枯,果實先表現失綠水浸狀,后從果柄處向果實下部逐漸表現皺縮,沿果穗內部果粒表面覆蓋一層黑色霉層,嚴重的整個果穗中部被黑色霉層覆蓋(圖1a)。
從表1中看出,葡萄果腐病發病率為30%~50%,病情指數9.17~15.83,造成果穗失去商品價值。

表1 葡萄果腐病病情調查結果
依照柯赫氏法則,進行回接試驗結果表明,葡萄生長期果實腐爛病病原菌分離培養、回接、再分離結果是一致的,該病原菌分離物在查氏瓊脂培養基平板上,25℃恒溫箱內培養,初菌落呈褐黑色,菌落邊緣灰色至灰白色,有規則或不規則的輻射狀溝紋;質地絲絨狀,老時菌落帶黃色或黃褐色(圖1b)。菌落反面無色或呈黃色或帶微黃綠色。分生孢子頭球形,直徑200~500μm,分生孢子梗生于基質,壁光滑,帶黃色;頂囊球形或近球形(圖 1c),直徑 35~70μm,褐黃色,全部表面可育;產孢結構雙層,瓶梗[8~10(~12)]μm×(2~3)μm(圖 1d)。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直徑3~5μm,孢子壁表面粗糙,有的生有小疣(圖1e)。
該分離物由新疆農業大學趙震宇先生鑒定,主要依據齊祖同關于本菌的形態特點與產孢細胞形成方式的描述,并結合戴芳瀾和魏景超對該病原菌等描述確定。鑒定結果表明,Aspergillus niger Tieghy是葡萄生長期果實腐爛病主要病原菌。
試驗結果表明,病原致病率較高,有傷接種處理的果粒均發病形成霉層,回接發病率為100%。未刺破表皮的完整無損果粒,接種病原菌后果實褐變,回接發病率為90%;表面清潔的CK處理未見霉層黏附果粒表面(表2,圖1f)。

圖1 葡萄果實腐爛病癥狀及病原形態特征
試驗結果表明,噴霧接種果穗后部分果粒褐變,回接發病率為12.6%;比果粒發病率低,可能與果穗噴霧接種不如單果粒接種均勻度好有關,表面清潔的CK處理未見霉層黏附果粒表面(表3)。

表2 室內回接葡萄果粒試驗結果

表3 田間接種果穗7 d后黑褐果粒數
[1]方中達.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8.
[2]齊祖同.中國真菌志.曲霉屬及其相關有性型[M].第5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3]戴芳瀾.中國真菌總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4]魏景超.中國真菌鑒定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