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水果生產中果農濫用高毒劇毒農藥和亂用農藥的現狀,為了有效控制害蟲,減少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增加收益,項目組開展了“主要水果害蟲、天敵消長規律及害蟲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工作,通過7年的研究與示范推廣,該項目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結果。
(1)明確了9種果樹14個品種果園害蟲及其天敵群落結構動態、發生規律,在國內首次利用主要害蟲與其天敵之間在數、時、空關系的密切程度評判害蟲的主要天敵。
(2)進行不同濃度的多種新農藥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試驗,篩選出19種以上高效安全的無公害農藥品種,用以替代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
(3)研究制定了蘋果金紋細蛾等9種主要害蟲的測報方法及技術操作規程。
(4)把無公害農藥、天敵、農業措施等進行科學集成,組裝防治技術體系,并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
(5)運用功能評價法評價48%毒死蜱乳油、40%殺撲磷乳油、1.8%阿維菌素乳油對捕食性瓢蟲集團捕食作用功能的影響。
(6)把本成果與傳統有效方法融合在一起,制訂了桃、葡萄、梨、蘋果等主要害蟲的綜合防治歷,為果農科學防治果樹害蟲提供了依據。
(7)明確了朝鮮球堅蚧對蘋果、梨、桃、杏、山楂等8種寄主植物的產卵和取食選擇性及其機制以及8種寄主植物對朝鮮球堅蚧的適合度與自然種群增長的影響。
(8)研制出黑緣紅瓢蟲成蟲的人工飼料,并為其工廠化繁殖提供技術支撐。
(9)明確了5種稀土肥料對果園地下害蟲群落的影響。
(10)本研究成果2003-2009年在安徽省兩個主要水果大縣蕭縣、碭山縣推廣,其中2007-2009年推廣152萬畝,新增純收益23.02億元,項目實施獲得了巨大的生態效應和社會效益。
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植物保護總站,蕭縣植保站,碭山縣植保站。
鄒運鼎、畢守東、黃保宏、周夏芝、劉麗、耿繼光、王向陽等。

獲2010年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共發表學術論文63篇,代表性論著如下:
[1]鄒運鼎,李磊,畢守東.石榴園棉蚜及其天敵之間的關系[J].應用生態學報,2004,15(12):2325-2329.
[2]畢守東,劉麗,高彩球,等.棗園節肢動物群落結構及其模糊聚類分析[J].應用生態學報,2005,16(10):1893-1897.
[3]黃保宏,鄒運鼎,畢守東,等.8種寄主植物對朝鮮球堅蚧的適合度及自然種群增長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8,28(8):3375-3381.
[4]周夏芝,鄒運鼎,畢守東,等.桃園節肢動物群落的多樣性、均勻度和相對穩定性季節動態[J].應用生態學報,2004,15(8):1427-1430.
[5]鄒運鼎,丁程成,畢守東,等.李園節肢動物群落時間動態的聚類分析[J].應用生態學報,2005,16(4):631-636.
[6]鄒運鼎,李昌根,畢守東,等.群落結構特征參數對葡萄園節肢動物群落作用的比較[J].應用生態學報,2006,17(6):1075-1080.
[7]黃保宏,鄒運鼎,畢守東,等.黑緣紅瓢蟲成蟲人工飼料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5,10(3):4-9.
[8]黃保宏,鄒運鼎,畢守東,等.幾種殺蟲劑對梅園捕食性瓢蟲捕食功能的影響[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7,30(4):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