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位于華北地區北部,為典型的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由于特定的氣候、地理和種植結構、耕作制度的影響,北京地區屬農作物病蟲害多發區。據統計,全市農作物病蟲常年發生面積為120~146萬hm2次,造成糧食損失15%以上,蔬菜損失25%以上。特別是面對郊區種植結構的調整,作物種類、品種和種植方式的多元化而導致的病蟲害發生與危害更趨于多樣性、突發性、復雜性的現狀,如何更好地解決目前我市植保系統現有的病蟲害監測方法與手段落后、監測預警系統不健全、病蟲害預報準確率偏低、信息化程度低、控制技術滯后和農產品生產安全等問題,抵御外源(國外或外埠)病蟲害對本市農業生產的影響和破壞,提高北京市農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北京生產、生活、生態環境,進一步改進和提高植保技術服務的功效與水平,提高農作物病蟲害控制的科技含量,更好地服務于郊區農業生產與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服務于市、縣、鄉各級政府和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以及廣大生產者是我們植保技術工作的重點,也是全面提高植保工作水平的關鍵點。
為此,于2003年立項,開展農作物風險性病蟲害預警及防治關鍵技術的研究。通過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強對嚴重危害北京市農業生產的重大風險性病蟲害進行監測和評估,建立風險性病蟲害數據庫,開展對重大風險性病蟲害的年度分析預測,研究風險性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技術,提出系統的防治綜合措施。最終達到有效增強對我市農業生物災害突發成災的預見性及預警能力,提高重大病蟲害適時防治的份額,大幅度減少農藥的使用量,確保北京市農作物的安全生產、人民身體健康和生活環境的質量。……1 主要內容及創新點
(1)通過對病蟲害預警關鍵技術的研究,對嚴重危害我市農業生產的風險性病蟲害進行調查、分析,建立北京農作物風險性病蟲害數據庫;
(2)完成植保信息系統建設,在互聯網上發布植保相關信息和開展技術咨詢、遠程診斷等服務;
(3)在整理、總結和試驗的基礎上,規范農作物病蟲害調查、預報方法,制定北京農作物風險性病蟲害預測預報地方標準;
(4)在對風險性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京郊重大病蟲害實際發生情況,提出相應的防治預案、應急防治對策和以農田生態為中心的病蟲害綜合治理措施。確保北京市農作物安全生產,提高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和控制能力,實現農作物病蟲害調查監測規范化、數據處理計算機化、信息傳遞網絡化,預報預警可視化,使我市植保技術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5)開展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技術培訓,完成1 000人次培訓;
(1)核心技術創新點
首次建立了北京市農作物病蟲害預警信息網絡系統,構建了北京市農作物病蟲害數據庫和農業氣象數據庫,實現了北京農作物主要病蟲害數字化管理。
(2)其他重要技術創新點
建立信息量最大、歷期最長的京郊農作物有害生物信息庫,基本實現計算機管理;將網絡技術應用到農業有害生物災害的監測和預報中,有效提高預測預報的時效性與準確性;建立北京植保信息系統,將農作物病蟲信息發布、數據自動化處理和信息快速傳遞有機結合起來,使病蟲害的監測、預報、決策和防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實現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危害定性定量預報,開展農作物主要病蟲害中、長期及超長期預報;全面規范北京地區主要農作物風險性病蟲害監測、預報技術,制定相關地方標準與操作規程。
北京市植物保護站,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平谷區植物保護站,北京市房山植保站。
金曉華、馬占鴻、謝愛婷、王明紅、楊建國、李勇、國立耘。
2010年獲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北京農作物病蟲害預警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