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永俊
強夯法實際上是將勢能轉變?yōu)閯幽軐Φ鼗幚淼囊环N方法。強夯最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法國Menard技術公司,這種方法一般采用80 kN~400 kN的重錘,提高到6 m~40 m的高度,使其自由落下,給地基以沖擊力和振動,從而達到提高地基的強度并降低其壓縮性。
這種方法最初僅用于加固砂土和碎石土地基。經過二十幾年的應用與發(fā)展,它已適用于加固從礫石到黏性土的各類地基土,這主要是由于施工方法的改進和排水條件的改善,強夯法由于具有效果顯著、設備簡單、施工方便、適用范圍廣、經濟易行、節(jié)省材料和工期相對較短等優(yōu)點,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
我國則是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引進這一新技術,1978年交通部一航局與其他單位協(xié)助在天津港三號進行了強夯試驗,1979年又在秦皇島碼頭進行了試驗,兩次試驗均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效果十分顯著,隨后多部門也進行了強夯試驗并開始應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強夯地基處理科學體系,掌握了大量的試驗和工程實測數據,并在全國推廣應用。
強夯加固過程是瞬時對地基土體施加一個巨大的沖擊能量,使土體發(fā)生一系列的物理變化,如土體結構的破壞或排水固結、壓密以及觸變恢復等過程。其作用結果是使一定范圍內的地基強度提高、孔隙擠密。
單點強夯是通過反復巨大的沖擊能及伴隨產生的壓縮波、剪切波和瑞利波等對地基發(fā)揮綜合作用,使土體受到瞬間加荷,加荷的拉壓交替使用,使土顆粒間的原有接觸形式迅速改變,產生位移,完成土體壓縮、加密的過程。加固后土體的內聚力雖受到破壞或擾動有所降低,但原始內聚力隨土體密度增大而得以大幅提高;單點強夯夯錘底下形成夯實核,呈近似的拋物線型,夯實核的最大厚度與夯錘半徑相近,土體呈千層餅狀。
我公司臨汾至吉縣高速公路S6合同段項目部設計在K192+680~K192+800段、K193+000~K193+300段作強夯法處理段,段落長度共420 m,原地面強夯面積15249 m2。針對此,我公司進行了強夯。
1)在路基強夯前,對路堤填筑范圍內的原地面進行清理,清除表層腐殖土、樹根、草皮等雜物,并用5 m麻花鉆或取土器,檢查是否有埋置生活垃圾,如有要清除徹底。2)拆除的舊建筑物基礎要清除到地表以下300 mm,且應采用適宜的填料分層夯實至原地表。3)挖掘樹根的坑,深度超過300 mm時必須分層夯填到原地面。4)對原地面凹凸不平、相對高差小于500 mm的地段應進行整平,相對高差大于500 mm的坑,應分層夯實至原地面。5)排除地表水、清理淤泥。對池塘溝渠首先進行排水,然后清除雜質及淤泥,一直清理到天然地基土。如果清不到原地基土,要根據地質勘察資料,研究方案后進行處理,填筑到地表。
強夯機Q22T一臺(在施工前同監(jiān)理工程師共同對夯錘及脫鉤位置進行標定);平地機PQ180一臺;振動壓路機50 t一臺;裝載機ZL50一臺;灑水車8 t一臺。
由于高速公路線長、點多、面積大,地形、地貌、地質變化也較大,因此,在選擇試驗段時應考慮有代表性,試驗面積取500 m2左右。
通過試驗段獲取以下數據:
1)強夯采用三遍即分主夯、副夯、滿夯。
2)主夯采用錘重15 t,落距10 m,夯擊能量為1500 kN·m;副夯采用錘重15 t,落距6.8 m,夯擊能量為1000 kN·m;滿夯采用錘重22 t,落距4.6 m,夯擊能量為600 kN·m。夯錘底面積3 m2,并設通氣孔。
3)強夯采用1500 kN·m(或1000 kN·m)以梅花形夯擊,采用2.5倍錘徑左右的點距,第一遍夯擊1號主夯點,第二遍夯擊2號副夯點。第三遍采用滿夯,間距為0.96 m。
4)夯點的夯擊次數,第一遍、第二遍為6次,第三遍為2次,且應同時滿足下列條件:a.最后兩擊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 mm。b.夯坑周圍地面不應發(fā)生過大的隆起。c.不因夯坑過深而發(fā)生起錘困難。
5)第二遍與第一遍的間隔時間為5 d。
1)恢復路基中線并用灰線撒出強夯范圍,然后標出夯點的準確位置,并測量地面高程。2)強夯機就位,使夯錘對準夯點位置,測量夯前錘頂高程。3)將夯錘起吊到預定高度,待夯錘脫鉤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鉤,測量錘頂高程。若發(fā)現因坑底傾斜而造成夯錘歪斜時,及時將坑底整平。4)重復2),3),完成一個夯點的夯擊,即每個夯點夯6擊。除滿足最后2擊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 mm外,還要求總夯沉量不小于試夯總夯沉量的90%。5)換夯點,重復2)~4),直到完成第一遍全部夯點的夯擊。主夯完成后,靜置24 h以上,用推土機將夯坑整平,測量夯后的地面高程。6)在規(guī)定的間隔時間后,重新放線定位,按主夯的施工步驟進行第二遍(副夯)的夯擊,施工按上述步驟逐次完成。7)副夯完成后,靜置72 h以上,用推土機將夯坑填平,進行最后一遍滿夯,夯后測量場地標高。
具體的施工工藝如圖1所示。
強夯施工除了嚴格遵照施工步驟進行外,還派有專人負責施工過程中的監(jiān)測工作。
1)開夯前檢查錘重和落距,以確保單擊夯擊能量符合設計要求。2)在每遍夯擊前,應對夯點放線進行復核,夯完后檢查夯坑位置,發(fā)現偏差或漏夯應及時糾正。3)按設計要求檢查每個夯點的夯擊次數和每擊的夯沉量。

圖1 強夯施工工藝流程
1)強夯前在原地表處理到大致平整后,按土質分段取樣做標準重型擊實、土的液塑限、天然含水量試驗及標高測量。
2)強夯完后,除進行灌砂法,還應用平地機將路基整平,橫縱坡與夯前相同,振動壓路機碾壓至設計壓實度(93%),測量路基的總沉降量。
3)檢查強夯施工過程中的各項測試數據和施工記錄,不符合設計要求時應及時補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4)強夯結束后應間隔一定時間方能對地基質量進行檢驗,一般取1周左右。
5)質量檢驗的方法,應采用現場測試和室內土工試驗相結合。質量檢驗的頻率,應根據地基處理的面積確定,其檢驗點數量不應小于3處/1000 m2,檢驗深度不小于設計處理的深度。
1)橋涵臺背15 m范圍內不得進行強夯,15 m以外采用夯擊能1000 kN·m進行強夯,25 m以外按正常路段強夯。
2)應密切注意夯擊中的異常變化,在構造物頂面強夯作業(yè)時,應加強觀察,一旦發(fā)現危及構造物安全時要立即停打,通知總監(jiān)辦、管理處、設計人員研究處理。
3)強夯施工前,應查明場地范圍內的地下構造物和各種地下管線(尤其是通訊電纜)的位置及標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強夯施工而造成損壞。
4)強夯過程中,當發(fā)生嚴重彈簧現象時立即停止施工,報監(jiān)理工程師處理。
5)強夯不宜在冬季施工。
6)加強強夯安全措施,確保施工人員安全。
優(yōu)點:可使用工地常備簡單設備;施工工藝、操作簡單;適用土質范圍廣,加固效果顯著,可取得較高的承載力,一般地基強度可提高2倍~5倍;壓縮性可降低2倍~10倍,加固影響深度可達6 m~10 m;工效高,施工速度快,較換土回填和樁基可縮短工期一半;節(jié)省加固原材料;施工費用低,節(jié)省投資,比換土回填節(jié)省50%費用,與預制樁加固地基相比,可節(jié)省投資50%~70%等。
缺點:設備移動不方便,特別是帶門架的起重設備搬遷、就位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噪聲較大,由于強夯能對地面沖擊,對周圍建筑均有一定的影響。
[1]高 衛(wèi).淺談強夯法在工程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0,36(9):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