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摸索,中國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方式,利用科技為我國發展提供支撐、服務我國整體外交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科技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強。部分打破了國際科技資源的現有流動格局。有更多的國際資本、跨國企業和研發機構進入中國,中國已成為62%的跨國公司設立海外研發機構的首選地。而異軍突起的新興經濟體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急劇擴大,使流入發達國家的高層次人才開始加快回流。此外,中國科技型企業加快了赴境外上市、赴國外設立研發機構和開展海外技術型企業并購步伐,獲取國際資本、技術、人才的能力大大提高。
盡管我國在提升科技的國際影響力方面成效顯著,但仍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阻礙著其巨大潛力的釋放,這集中體現在四個不對稱上。緩慢提升的國際科技話語權與快速擴大的科技成果產出量嚴重不對稱。盡管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國和第二大制造國、第二大SCI論文產出國及第四大專利產出國,但中國對國際科技相關議題的主導能力仍然偏弱,主要體現為主導國際組織話語權和國際規則制定的能力、引領國際科技前沿和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能力不足。極端匱乏的高端人才群體與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嚴重不對稱。雖然中國的科技人才資源總規模、在學研究生規模和大學生規模居世界第一位,研發人員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國卻極度匱乏高端人才群體,特別是世界級科學家、國際復合型人才和世界級創新型團隊,這導致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弱小的科技走出去能力與強大的國際資源走進來能力嚴重不對稱。中國本土的創新能力大量為國外所利用,包括跨國公司來華設立研發機構、投資于中國的研發機構、購買中國技術、并購中國科技企業、利用中國科技人才等,但中國對國際科技資源的吸引力卻不強。無論是戰略型“走出去”、發展型“走出去”,還是合作型“走出去”和援助型“走出去”,中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有限的科技國際影響力與盛行的中國科技“威脅論”嚴重不對稱。
國家整體實力不足首當其沖。無論在經濟實力、外交實力、科技實力還是文化實力,如果綜合考慮人均水平等因素,我國的實力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國家整體實力不足,必然制約了國家運用多樣化的手段提升國際影響力的能力。同時,我國極度匱乏提升科技國際影響力的人才群體,包括提升科技實力的高層次科技人才、整合科技實力的管理人才、推介科技實力的交流人才等,導致引領科技發展、提升科技實力和促進科技國際交流的能力相對不足,繼而使得我國的科技難以走向國際、影響國際。另外,國家缺少戰略上的認識。我國當前仍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對提升硬實力較為重視,而對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生態、環境等軟實力重視不夠。提升科技國際影響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從戰略上確定推動原則,并制定明確的目標和責任主體,在此基礎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具體政策措施加以貫徹。提升中國科技國際形象力,有益于中國科技,也有益于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通過提升中國科技國際形象力,可以消除“中國科技威脅論”論調并確立中國科技的國際正面形象、為中國科技“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實施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從而推動全球科技開放式發展,創造更合理的國際經貿環境,促進民生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全球可持續發展以及世界多極化,創造更加和平的國際安全環境。